楊董玲宿遷學院
日語擬態詞與漢語狀態形容詞的語義比較分析
楊董玲
宿遷學院
在現代語言中,擬聲詞經常被運用,這也是日語和漢語中之所以存在眾多擬聲詞的主要原因。本文系統的闡述了日語擬聲詞與漢語狀態形容詞的語義比較,旨在為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促進漢語的發展。
聲詞;語音;比較應用
項目編號: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日語擬態詞與漢語狀態形容詞的比較研究”(2015SJD800)。
所謂擬聲詞主要是指,那些被應用在語言當中的,能夠將事物和動物聲音模仿出來的詞語。擬聲詞又被我們稱之為象聲詞。語中擬聲詞被定義為“自然界で生ずるの音や聲を言音で模寫したの一群”,即“自然界で生ずるの音や聲”。不論是什么語言,其都存在著眾多的擬聲詞,用來模仿世間萬物發出的聲音。可以說,擬聲詞在語言中的應用,能夠使語句變得更加生動,更加形象,甚至還能夠使語言的傾聽者在腦海中產生想象,給我們以意想不到的修辭效果。本文通過對漢語和日語擬聲詞進行比較,將這二者的相同點和相似點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總結出了這二者的發音特點。
漢語擬聲詞和日語擬聲詞二者雖然相互獨立,但仍然存在幾點共同之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漢語和日語擬聲詞都能夠實現對客觀事物和自然所有發音現象的描述。其次,二者都可以將動物的聲音進行模仿。再次,可以對人情感進行全面的模仿。將擬聲詞應用到具體的語言當中,可以實現語音和語義的基本吻合,使語音和語義能夠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在擬聲詞的形態方面,表示一次聲音用單音擬聲詞;表示多次音用重疊或三疊式;有重疊音時母音有時有音變。
所謂擬聲詞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指模擬聲音的詞,這種模擬是對自然生命狀態的一種模擬,無亂我們處在什么環境,或是處在什么地方,我們都可以通過自己的語音器官來實現對風聲和雨聲的描述。除此之外,人類語音器官所發出的咳嗽和打呼嚕的聲音也被稱之為擬聲詞,從本質上來說,擬聲詞并非僅僅是自然界本身發出的聲音,也是人類器官所發出的一種生人應,是口技的一種表演形式,只有少數人能表演。人們在運用發音器官進行發言時往往還還需要人們手來進行配合,才能夠將語音擺出來。目前漢語和日語中具有代表性的擬聲詞,語言非常豐富,特別是漢語,我們將這一類詞語稱之為象聲詞,常見的象聲詞,包括模擬流水的聲音如花啦,模擬笑聲的聲音如嘻嘻等等。在日語中,日本人將那些事物和動作聲音進行模擬的詞語,叫做擬聲詞。根據相關調查顯示,所謂的擬聲詞并沒有科學統一的概念,是隨著人們不斷的發展而逐步形成的。很久以前,我們漢語當中就已經開始運用了擬聲詞,這一說法在詩經中得到了驗證,詩經當中比如關關雎鳩,習習谷風等內容都表明了擬聲詞在我們當中應用的時間,擬聲詞得到重視是在五十年代初期,這時期很多語法學家開始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關注,或多或少地在一些語法著作當中提及擬聲詞。象聲詞這一術語第一次出現在語法修辭講話當中。七十年代末期是擬聲詞頻繁出現并得到廣泛研究的階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除了有關擬聲詞的論述,文章層出不窮,二是專門研究擬聲詞的著作也相繼問世。這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擬聲詞的發展。
(1)模擬動物的聲音
模擬動物的聲音在擬聲詞當中數量較多,是擬聲詞的主體。在漢語中,這類詞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模擬禽鳥蟲的聲音,如:喔喔聲、咯咯聲、嘎嘎聲、咕咕聲、喳喳叫、嘰嘰喳喳聲、哇哇聲、嗡嗡聲、喳喳聲。另一部分是模擬其他動物的叫聲,例如:嗖嗖聲、嚎叫聲、咆哮聲、馬的嘶叫聲、哼哼聲、咩咩聲、唧唧聲等等,種類繁多,舉不勝舉。
在日語當中,翻開擬聲詞的字典,模擬動物發聲的詞也有很多,如:カ…カ…(烏鴉的叫聲)、ガ…ガ…(鴨子青蛙的叫聲)、ニャ…ニャ…(貓的叫聲)、こけこっこ(公雞打鳴的聲音)、ワンワン(狗的叫聲)、キャ…キャ…(猴子猿的叫聲)、ミャオ(海鷗的叫聲)等等。
(2)模擬自然現象的聲音
日語中用ずぶずぶ、びっしょり、しっとり、しっぽり、ぐっしょり來表示下雨的聲音,用よそよそ、ひゃりと、すうすう來表示刮風的聲音,用ひらひら、はらはら、ちらちら、ぽとりと表示花落的聲音。
(3)模擬人的情感的擬聲詞
在日語中,如:人們在于突然遇到高興的事情時,往往會情不自禁的微笑,這個時候就會用ぷっと表示笑得噗嗤聲。我們在日常上課的時候,一旦老師講到特別有趣的環節,或是某個同學被提問后,解答的內容非常好笑,這個時候教室內的所有笑聲就會用どっと表示,也就是說該詞語用于哄堂大笑的聲音,めそめそ表示在遇到委屈或者是心情不好時抽抽嗒嗒的哭聲,おいおい表示哇哇大哭的聲音。可見,這些詞語能夠家人們日常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在語言中的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通常情況下,語言和意思之間并不存然必然的聯系。換句話說,日語當中的代表山這個事物的讀音又被稱之為やま,其讀音我們可以用漢語拼音標注為“yama”,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這兩者之間沒有任何聯系。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擬聲擬態詞中,詞語的發音和意思之間雖然不具備必然的聯系,但或多或少還是存在一定聯系的,這種聯系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這也是擬聲詞與其他基本詞語的不同點。在擬聲詞的應用中,意思和發音之間存在的合理聯系顯得更加突出,例如,在日語中,我們經常用“コケコッコッ”來形容雞的叫聲。從發音性質來看,擬聲詞和擬態詞還有較大的差別,例如,在母音中,“i”傾向于表現明亮的事物、小的事物、時間短的事物、距離近的事物,而“a”“u”“o”等則與之相反。
因為,擬聲詞的第一個音與擬聲詞想要表達的意思趨于一致,所以,既是經過變化,組成了新聲音,人們在聽到這個詞語的時候也會瞬間就理解他的意思,這也是,擬聲詞能夠得到不斷創新,不斷變化的主要原因。那么,擬聲詞究竟是如何實現與外界聲音和事務狀態進行對應的呢?筆者通過長期的研究與實踐認為,擬聲詞在運用的時候和其想要表達的涵義非常一致,所以這里就不特別的說明了,我們在今后的運用過程中,應當著重注意擬態詞的運用。
首先,e音在a、i、u、e、o這五個母音中的運用次數相對較少。綜觀日語國語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這一現象的產生是與e音發展緩慢有關。而且有e音的擬態詞在運用的時候,大多會應用在那些難以形容的、狀態不好的事物,例如像“ゲンナリ”“ゲッソリ”“けらけら”等等。“メキメキ”現如今在文段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水平相對較高、且不斷進步的意思,但最初并不是水平高和進步的意思,筆者認為,這也是詞語內涵不斷變化、不斷豐富的一種結果。另外,有i音的擬聲擬態詞在運用的時候通常會去用在小的事物、運動快的事物上,與之有相反傾向的是a、o音。
如果將有拗音的擬聲擬態詞和直音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我們會發現前者一般是俗語,缺少舒服的感覺;一般情況下,子音中k、t用來實現對堅硬事物的描述,s則是對具有摩擦感事物的描述、r用來表示黏滑的事物、p和h用來形同具有抗拒感的是事物,m表示柔軟的事物;r雖然表示流動的事物,但,他們并不是完全獨立的,會和其他語素有機聯系在一起,來實現不同形態的描述,這對于擬聲擬態詞作用的發揮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一次音用單音擬聲詞
日語中,有用單音擬聲詞模擬一次發音的,如:ぐい(形容喝酒時發出的咕嘟聲)等。漢語中也存在一次音,如:啪、嘩等。
(2)音節用重疊或三重疊式
重疊音在日語的擬聲詞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比例也非常大,顯示出音韻上獨特的美感,如:聯盟背包里有硬物時,在走路過程中硬物會發生撞擊,這時就會發生がらがら的響聲,因此,がらがら硬物相碰時發出的聲音;在吃一些比較脆的東西的時候,人們的嘴巴經常會出現かりかり的聲音,可見它形容咬碎硬物時發出的咯吱咯吱聲;用ばたばた這個詞語來形容鳥振翅發出的聲音、ぱちぱち這個詞語來形容按快門、打算盤或下棋時發出的聲音或連續拍手時的啪啪聲等等。深入分析我國古代的大部分作品,我們不難發現,很多作品都利用重疊音來實現語音音樂節奏的構成,從而進一步提高音樂作品的感染力,實現音樂作品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3)重疊時有時有音變
重疊音在日語的運用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促音變“っ”或撥音變“ん”,例如:在描述滾動狀態的時候,就發生了撥音變“ん”,變成了くるんくるん,在描述冰塊破裂的時候,就發生了促音變“っ”,變成了ぴしっぴしっ。
在漢語的修辭活動中,雙音節經常出現,在漢語應用活動中,詞語之間的偶數音節的組合是非常重要的,運用這種形式,可以給人們一種勻稱、整齊、平穩和舒暢的感覺,這與我國人民的美學心理相契合,在語言的應用方面,顯得非常整齊、非常工整,通常情況下,不會產生語音上的變化,例如:形同流水時的嘩嘩聲,形同蜜蜂的嗡嗡聲等等。
通常情況下,日語中一個音節的子音是濁音,那么整個音節就會給人以遲、鈍、重、大、臟等感覺,而清音在讀起來的時候就會給人以利、小、美的感覺。如:形容嘴巴張開很大的笑聲時就用けらけら,而笑的過分大聲的時候,就會用げらげら來形容;類似于樹枝、淚水等又輕又小的東西接連不斷落下來的時候會用はらはら這個詞,與之相對的是,如果形容那些像冰雹一樣的粒狀物體,則會用ばらばら來形容。
在應用漢語的過程中,我們往往運用單音節或多音節的擬聲詞來實現對聲音強弱以及輕重的表示。眾所周知,在我國大量的漢字中,形聲字所占比重可以說是非常巨大的,正因如此,我們往往在運用單音節擬聲詞時利用用音同或音近的漢字做聲符加“口”旁的形聲字構成。在漢語中,三音節的擬聲詞的形式大多為為ABB型,常見的如:形容吃面條的聲音哧溜溜等等。四音節的擬聲詞多為雙音節詞的擴展和復合,例如,形容打乒乓球時的聲音乒乒乓乓等等。雖然,四個音節以上的擬聲詞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也會經常被運用,但其數量卻相對較少。
漢語和日語這兩種語言的擬聲詞除了以上幾點相似之處外,還存在一些區別點,也是其各自的特點。同漢語不同的是,日語是一種音節文字,他們用假名來實現對音節的表示,在日語國語中,四音拍結構的疊詞數量相對較多。音節的結構相對比較簡單,所以,人們在記憶的時候往往會特別的簡單和容易。從本質上來說,擬聲詞的運用其實就是在利用聲音的變化,從而使語句結構變得更加輕松、明快,給人以悅耳的感覺,能夠呈現出一定的美感,更加富有感染力。日語被稱為“一本調子(平板)”,運用擬聲詞可以有效彌補日語音節結構比較單一,難以實現節奏的復雜變化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音節勻稱是漢語象聲詞的主要特點,成雙成對,能夠給人以美的均衡感,還能夠給人以節奏美。在漢語中,通常沒有輔音,這也是在音節的開頭還是結尾難以找到那些缺乏兩個或三個輔音現象的原因,正因如此,這里的音節結構相對比較整齊,界限也比較分明,不僅如此,由于在擬聲詞中,漢語元音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這就突出顯示出了漢語元音的優勢,每個音節都有聲調,顯示了很強的音樂性。
不論什么樣的物體,其都具備一定的聲韻和不同的聲響,不僅如此,每一個事物所發出的聲音和格調也不盡相同,復雜多變和格調不一的聲音共同構成了這世界上最美的樂章,使語言變得更加獨特、更加優美。
日語和漢語中的擬聲擬態詞是日語學習的難點,本文參考相關文獻對日語擬態詞與漢語狀態形容詞的語義作了系統介紹,使日語學習者對擬聲擬態詞從整體上有個把握,希望對日語和漢語的學習有所幫助。當然這一過程也非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系統的過程,需要廣大科研人員共同努力才能夠實現。筆者號召廣大讀者,希望大家能夠加深對這一領域的研究,為中日實現更好的交流與溝通貢獻我們自己的力量。
[1]楊董玲.日語擬態詞與漢語狀態形容詞的比較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11:380-381.
[2]楊董玲.日漢擬態詞比較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10.
[3]李孟卓.日語擬態詞的漢譯技巧初探[D].吉林大學,2013.
[4]飯田裕子.漢日英翻譯中的擬聲、擬態詞對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0.
[5]李思佳.翻譯美學視角下日語擬聲擬態詞的漢譯[D].吉林大學,2016.
[6]李明浩.現代漢語離合詞及其在日語中的對應形式[D].延邊大學,2002.
[7]李寧.日語擬聲擬態詞的構詞及語法特征[D].黑龍江大學, 2013.
[8]王威.基于語料庫的擬聲擬態詞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4.
楊董玲(1976-),女,江蘇泗洪人,碩士,宿遷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日漢語言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