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淑娟哈爾濱呼蘭區楊林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林業站
森林可持續經營與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馮淑娟
哈爾濱呼蘭區楊林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林業站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現在更加提倡走生態和諧道路。本文具體分析了森林可持續經營以及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并為我國的林業可持續發展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
森林可持續經營;林業;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是在1972年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大會上首次提出的,森林的可持續經營與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就是按照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作為指引,不斷的發展我國的林業,促進我國現代經濟的發展。
1.1概念及其目標
所謂的森林可持續經營,就是通過對森林的合理化與科學化的管理,希望可以達到森林的生態系統平衡。盡可能的去維護森林中生物物種多樣性,確保森林的正常生態發展,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森林生態的服務需求功能,同時希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局面,達到生物圈協同發展的情況。森林的可持續發展經營也是有其目標的,具體可分為三個;第二是經濟目標;第三是環境目標。
1.2森林可持續發展的主要任務及其實現途徑
在森林可持續經營中,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讓森林環境能夠達到一個生態的平衡,提高生產效率,被人們所接受,即在森林能夠進行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滿足經濟利益的最大化。
森林的可持續經營可以分為宏觀與微觀兩個實現途徑:宏觀經營途徑:主要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市場的經濟調控還有人們的積極參與等來實現。微觀經營途徑:通過構建微觀經營技術體系,建立微觀經營主體,使其最后實現森林的可持續經營途徑。
1.3森林可持續經營標準及指標體系
在森林的可持續經營指標體系中,都包括有林木資源與生物多樣性、森林健康狀況等,還有相關的政策與法規進行限定與保護。國家水平的標準及指標體系,是根據各國不同的實際情況,結合自身國情而自己設立的,但是所有設立國家標準及指標體系的國家,都具有一個共同的原則,即必須與國際接軌。目前已經建立經營標準及指標體系的有日本、新西蘭、俄羅斯等國,我國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發展,也在2002年時正式發布了經營標準與指標體系,全名為《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標準與指標》。最后的區域水平是指,各地區結合當地的實際經營狀況,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狀況的經營標準及指標體系,這樣使其更具有針對性與實踐性。
2.1原則及目標
林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要遵循的就是滿足其可持續性和公益性的原則。挖掘林業的生態效益,在保證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提高林業的經濟效益。
2.2評價技術手段及指標體系
針對于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建立,需要遵循的原則有:科學性、合理性、系統性、可比性、層次性以及可測性等,同時需要注重森林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明確它的穩定性、生產性以及可調控性。最后對其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從而做出最公正、最科學的決策。
2.3生態林業建設理念
生產林業是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結合當地的實際狀況,包括有當地的自然條件以及資源,建立生態綠色產業體系,構建生態和諧的自然圈。它也是現代林業建設的發展模式之一。所謂的生態林業是相較于傳統林業而起得名字,針對于傳統林業中的資源消耗過多,生態破壞嚴重的現象。如今的生態林業,不僅需要考慮到當前人類生活的需要,市場經濟的需求,還要考慮到未來后人的需求。因此生態林業提出了分區域管理,將林業分為商品林與公益林兩種,針對于不同的林業區,采取不同的經營推廣模式。如此不僅滿足了當代人們的需求,提高了社會效益,而且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滿足了未來后人的需求。這樣的生產模式真正的符合人們的需求,市場的需要,也符合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4全球變暖所產生的連鎖反應
隨著人口的增加,工業化的發展,汽車尾氣等污染物的排放,全球的溫室效應越來越明顯。隨著溫室效益的加劇,出現了全球溫度升高、物種多樣性減少、沙漠化嚴重、霧霾天數增多等的情況,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危害。為了恢復藍天白云,實現生態系統的平衡,就必須要求我國政府管理部門重視林業問題。林業工程的合理規劃,不僅可以改變全球的溫度,還可以還人們藍天白云,實現生物系統的平衡發展,對可持續發展也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要想更好更快的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就要清楚生態和經濟二者之間的關系,二者是處于同樣重要地位的,只有實現“五位一體”的發展戰略,同時借鑒國外的成功案例,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才能真正的促進我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在過去,我們經常為了發展經濟而不惜以破壞和犧牲環境作為代價,這樣的做法雖然使得我國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是我們也吃到了破壞環境所帶來的惡果。所以為了改善我國的生態,走好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就需要從根本改變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發展的傳統思想,需要樹立資源合理利用的觀念,鼓勵退耕還林,造林育林行為,這樣才能促進我國林業的發展,使得我國可以更好的完成可持續發展戰略。
林業未來的發展離不開對森林的可持續經營以及對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因為,如果不采取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對森林或者林業進行保護,就會出現大量的物種得不到種植,數量越來越少甚至滅絕的情況。因此,對于林業管理體制的改革必須加強重視,并積極的參與其中,對于林業產業的結構進行良好的管理方式,推動林業可持續發展,最終形成一個新型可持續發展的森林生態系統管理模式。
[1]沈國舫.中國林業可持續發展及其關鍵科學問題[J].地球科學進展.2010年01期.
[2]李朝洪,郝愛民.中國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描述指標體系框架的構建[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10年05期.
[3]袁春明,郎南軍.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挑戰與對策[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12年01期.
[4]劉昕,孫銘,朱俊,董巍,王祥榮.上海城市森林評價指標體系[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年06期.
[5]王世忠,王效軍,羅建華.遼西地區水土保持經營技術探討[J].防護林科技.2015年02期.
[6]郭忠升.碳匯林、植被承載力與森林可持續經營[A].2010中國科協年會第五分會場全球氣候變化與碳匯林業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集[C].2010年.
[7]韓曉旭.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法律分析[A].生態文明與林業法治--2010全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