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廣乾吉林財經大學
從法理學角度談霧霾防治的法律規制
萬廣乾
吉林財經大學
近年來,霧霾天氣的出現,將成為又一個新的環境問題,由最初的“京津唐”地區擴散至整個中東地區,東北地區變化尤為顯著。我國現行的法律制度對霧霾的防治還存在很多缺陷,如立法滯后、政府失責、各主體環境責任意識淡薄、“防”“治”不得當等。對霧霾防治的法律規制須進一步加大環境立法、落實政府問責機制、完善公益訴訟機制、強化環境監督機制等。
霧霾;防治;法律規制
近年來,我國諸多地區頻現不同程度的霧霾天氣,而且持續時間較長、范圍較廣、面積較大,已經對居民的正常生活和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危害。“霧霾天氣”是一種因空氣中存在大量的懸浮顆粒而變得渾濁,地面水平能見度變低的大氣污染狀態。霧霾是由霧和霾兩組成。引起霧霾天氣形成最直接的原因就是PM2.5嚴重超標。PM2.5的來源主要有工業污染、土壤揚塵、化石燃料燃燒、生物質燃燒、垃圾焚燒、秸稈焚燒、油煙、吸煙、汽車尾氣排放、化肥農藥揮發等。霧霾天氣已經成為又一新的環境問題,霧霾防治工作勢在必行。然而,霧霾防治工作離不開法律制度的保障。本文擬從法理學的角度來探討我國霧霾防治的法律規制,并試圖探尋有益于霧霾防治工作開展的對策。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實時發布的全國城市空氣質量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 1月5日零時,74個監測城市中,武漢、濟南、長春達標天數的比例不到50%,超標天數中也以PM2.5為首要污染物。根據長春空氣質量指數實時查詢顯示:從11月6日18時起,長春空氣污染就持續爆表,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一直趨近于500大關,直到7日1時污染物濃度依然居高不下,空氣質量指數持續爆表,而且大范圍霧霾天氣會引發了交通擁堵、航班延誤、病患激增等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綜上所述,霧霾天氣造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影響日常生活。不僅影響交通安全,導致高速公路封閉、交通事故增多而且影響到城鄉居民的衣食住行;二是危害身體健康。在霧霾天氣環境下,會引發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醫院呼吸道病患者的入院率就是一個很有力的佐證。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在2013年10月17日發布報告,首次指認大氣污染“對人類致癌”,并視其為普遍和主要的環境致癌物。三、影響動植物的生長。霧霾天氣不利于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導致植物生長減慢,不利于動物呼吸和消化,影響到動物的發育。四、加重了環境的治理負擔,影響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對此,筆者認為很有必要從法律層面對霧霾防治加以規制。
1、轉變立法觀念,加快環境立法機制。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應當根據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及大氣污染狀況的變化,及時更新和修訂大氣環境質量標準和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并保證新標準實施的可行性和實效性,并且立法部門應及時對《大氣污染防治法》進行修改,將新的污染物、新的防治污染方式以及新的標準納入法律之中。
2、落實政府職責,健全政府問責機制。健全的問責機制需要完善的責任追究體系,不斷落實政府的職責,健全政府問責機制需要進一步界定問責主體、明確問責客體、規范問責事由。為使責任追究機制更具操作性,有關問責事由的規定應該既涵蓋全面又體現一定的量化依據。對政府在治理霧霾過程中出現的亂作為、不作為以及作為不力等行為給霧霾治理帶來阻礙,都應被提起問責。此外,還應不斷規范提案、調查、處理、申訴復查等問責程序,確保問責機制實施內容上的正當性和程序上的合法性。
3、完善法律法規,構建公益訴訟制度。雖然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已明確了環境公益訴訟主體和社會組織提起公益訴訟所應具備的條件等問題,放寬了環境公益訴訟范圍,使得環境公益訴訟從書面法律走向現實法治,然而在司法實踐中,公益訴訟依然處于“有法可依”而“有法難依”的境地。為實現環境公益訴訟價值,我國應當建立起“民行刑三位一體”環境公益訴訟模式,清晰界定并逐步擴大環境公益訴訟主體,提升環保社會組織的訴訟能力,實現環境司法專門化,保障環境公益訴訟相關制度的配套與銜接。
4、加大環境違法處罰,提高環境責任意識。一方面,加強對企業違法行為的監管,加大對企業環境違法的處罰力度。不斷規范企業施工,鼓勵采取有效措施減少污染,對重污染的企業排污進行限制;必要時對惡意排污、超量排放、惡意焚燒、造成重大污染危害的企業進行停產、停業的行政處罰并追究污染單位及相關負責人的法律責任。變革“誰污染,誰付費”的制度,對治理環境污染所產生的費用全部由排污企業承擔。另一方面,積極倡導公眾社會責任,將霧霾防治的社會公眾責任納入到大氣環境污染防治的法律體系中,增強公民的環保意識,倡導低碳生活,綠色出行,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
5、完善獎懲并存制度,強化公眾監督機制。對霧霾治理中政府責任的監督則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內部監督,獎懲并存。將地方政府對治霾的治理情況納入執政能力考核的范疇,并對政府的失責行為予以相應的懲處。二是外部監督。落實公眾參與機制,確保環保信息的公開,完善環境聽證制度,進一步強化公眾監督機制。
霧霾天氣成為人類面臨的又一新的環境問題。霧霾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法律問題,更多的是涉及人類生存的社會環境倫理問題。表面上看來,是由于人類過度索取、政府環境責任缺失、企業盲目追求經濟利益所造成的,實則是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失調所遭受的懲罰性后果。因此,我們不僅要運用法律手段來規制,而且需要我們運用道德來約束自身行為,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自然,學會和自然和諧相處,為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和法治社會而不懈努力!
[1]羅爾男.我國大氣污染防治立法現狀及對策.法制與社會,2014年26期
[2]馬柳穎,李洋.霧霾治理中的政府責任追究機制建構.新西部(中旬刊)》,2015年3期
[3]張月凌.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互聯網
萬廣乾(1992-),男,甘肅省環縣人,吉林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理論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