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日甫·兵巴,馬濤尼勒克縣環保局
中國環境保護與社會發展
魯日甫·兵巴1,馬濤2
尼勒克縣環保局
本報詳細介紹了環境發展與社會穩定的統一性,社會的發展與環境的保護力度應該要統一,環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社會也同時合理的給與環境一定的協調性。保護環境和社會政策一致,以法制為保障公平正義,始終保護環境,把環境當作自己最主要的命題,環境與社會緊密相連,環境的好壞影響生活的質量,用高標準來體現生活和社會的同步發展。
環境協調發展;環境與社會同步;環境影響生活質量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如果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環境應當放在首位,以環境為主題,增強環保意識,加強環保理念,讓環保理念和社會與生活緊密相連,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生活的品質,為了有利于提高生活的水準,就應該讓環境與生態,環境與社會,環境與品質聯系在一起,是它們與環境息息相關。
在信息如此迅速發展的時代,生活質量逐步提升的時代,人們追求生活質量越來越重視,當然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生活的品質,最近幾年,環境的惡化越來越嚴重了,人們明顯感覺到生存空間在狹窄,生活的范圍逐漸在縮小,環境的破壞性也多樣化,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需求,環境的破壞程度越來越明顯,大力的開發礦產資源,大力的亂砍亂伐,導致生態環境不穩定,環境的破壞指數明顯提高,保護環境是我們每一個成員應該實行的責任,不應該妥協和放棄,環境的破壞性增強,我們也應該從多方面入手去加大保護力度,環境的惡化導致影響到生活的品質,比如自然景觀的消失,環境的惡化不僅會影響生態穩定,也會影響到生活的質量,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更加重視了對環境的依賴,環境必須依靠每一個公民的努力保護及愛護,環境與生態,環境與生活品質,環境與自然緊密連接,環境與經濟的關系日益受到重視,環境與經濟密不可分,環境的發展和環境的利用應該是同步進行才可以,環境日益破壞程度在加強,我們作為有智商德人類,應該以主人的身份加大環保意識,同時,加大環境的利用率,從點滴做起,增強頭腦的環保意識,不應該做有害于環境的事情,環境發展趨勢良好,那么就可以導致經濟發展良好,中國對環境與經濟關系的認識進一步深化,更加加強了中國政府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更加重視環境的利用要有尺寸,不應該過度的利用,要時刻關注的環境的破壞程度,要堅持利用環境的利益和惡化,不應該讓環境隨意破壞,環境猶如我們的眼睛一樣,擦亮自己的雙眼,不能讓他受到傷害,環境的大力發展與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可持續發展既是滿足人類當代的需求,又是提高人類生活品質的需要,我們必須與自然和諧相處,要與自然環境容量相適應,隨著環境的問題的出現,可持續發展迫在眉睫,當今,世界面臨人口,環境與資源,環境與發展,我們應該深刻體會人來與自然界是協調才能持續發展,不適當的生產方式,是地球面臨危險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隨著人口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生態破壞,貧困加劇,以及社會矛盾的產生,造成了人與自然環境的不協調。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可能脫離周圍環境而孤立進行,環境是社會發展的必要因素,社會與周圍環境的聯系便日益密切。
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了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增強環境的利用,環境的保護與經濟協調,同時發展和鼓勵,環境的循環與利用,更加民主化,不應該大量的破壞環境的穩定。環境與生態系統密切聯系:包括自然資源環境保護的破壞有尺度,比如空氣,土壤,水土生態系統嚴加保護,是環境的生態更加穩定,環境的生物具有多樣性,環境更加具有節約型。環境的荒漠化更加嚴重重視,并且更加好好的給與保護,中國在環保理論上最近更加重視,不管是在在農村,環境污染對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更加開放了,同時。我們也深深體會到了,如果我們不保護環境,環境會更加嚴厲的方式來回報我們,之后,污染程度的更加破壞,更加警惕人類環境和資源要協調的發展,環境保護的力度大力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更加廣泛的接納,同時能源更加喲尺度的節約使用,能源廣泛存在,對環境的穩定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始終把經濟和能源以及環境保護緊密相連接,始終把經濟和環保理念始終放在一起,農村及城市都受到一定程度的環境破壞,時刻銘記環境的破壞一定會帶來負面的回報,始終記得,環保和社會穩定同時緊密連接。社會發展,同時可以影響到環境的利用,環境的適度利用同時也會促進社會的推進。
環境與社會資源緊密相連,環境的保護和教育的理論一定也是同步進行的,環境的人類共存,大力保護環境維護環境的利益,履行國際義務,擔當我們肩負的歷史責任,堅定不移的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為實現中華名族的大復興而做出貢獻。我們愿意與世界各國加強合作,增強環保意識,攜手共進,共創人類美好未來,實現環境與社會協調發展。
[1]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中國環境狀況公報(2004)[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
[2]中國農業非點源污染控制工作組.中國農業非點源污染控制的政策建議[Z].北京:2004.(4)5.
[3]顏夕生.江蘇省農業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估算[J].農業環境保護,1993,(12):2
[4]王義堂,李長虹,雷加富.向沙暴宣戰[J].科技文萃,2000, (6):116-118.
[5]張榮金.馬鞍山市環境保護滿意度基本情況[J].安徽省情省力,2005(1):38.
[6]陳彩琴,邵蘭珍.杭州下城區生態環境滿意度調查分析報告[J].浙江統計,2007(10):46-48
[7]孟寶珍,王申,張惠蓬,等.病人滿意度和滿意率的對比研究[J].天津護理,2001,9(5):216-21
[8]本溪市環境保護局.本溪市環境質量報告書(2001-2005年) [R].本溪:本溪市環境保護局,2006: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