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爽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橋東里小學
淺談小學語文作業在微信平臺的個性演繹
李爽
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橋東里小學
教育的最美愿景就是利用信息技術打造沒有圍墻學校,由于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教學改革發生了很多變化,新型的師生關系,以生為本的教育的理念,更加多元的學習平臺,本文著重探討微信在小學語文作業中的運用及如何巧用微信有效激發小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力,演繹學生的個性特征等方面談談自己的粗淺做法。
微信;語文個性化作業
語文個性化作業,本著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針對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優化設計,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把學生的作業轉化成文字、圖片、語音、視頻,通過微信的信息交流渠道推送,學生參與性高,作業信息在微信公眾平臺、朋友圈、各種群里達到閱讀分享。在作業展示過程中學生興趣濃厚,充分發掘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在悄無聲息中提升。通過微信讓作業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學生童年最美好的記憶。
微信最初應用在教學中,只是用于老師留作業,發消息的交流平臺,隨著人們對微信功能的逐步熟悉,讓它更好的輔助教育教學。建立自己班級的微信平臺、班級朋友圈、微信學習小組,建立之初,給班級群、學習小組起一個響亮的名字,學生自由組隊,學習熱情高,名字起得也新穎別致:快樂e族、學霸聯盟、奔跑少年、夢想之隊、毛毛蟲養成室等。小群、大群都要約法三章:杜絕在群里說臟話,拒絕恐怖、黃色圖片,要宣傳正能量,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不可以人身攻擊等等。為了保證學習群健康快樂、長期持久的發展,設立群內組長監督員,充分發揮“群干部”的作用,開啟微信學習模式。
借助手機微信平臺為學生布置語文個性化作業,作業的類型主要體現學生的自主性,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的空間,學生可對內容、形式、數量等方面自主選擇。如在學習完《桂林山水》一課,設計了如下微信個性化作業:1.微信書法篇:摘抄文中的描寫山水的好詞佳句,秀一秀你雋秀的文字,拍照上傳班級朋友圈。2.微信誦讀篇:有感情的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錄音發給自己所在的微信學習小組。3.微信繪畫篇:選擇課文中一段文字作畫,拍照分享。4.微信親子篇:和父母一起查閱有關桂林的風光,做成Maka、初頁等手機PPT分享給大家。5.微信旅游篇:寫寫旅游的習作或關于桂林旅游的攻略,有能力的可以考慮彩視、美拍等軟件制作完成,上傳到班級群,分享到朋友圈。以上作業可自選完成。這樣學生就能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尊重了個體差異,分享內容也讓學生之間看到優點與不足,張揚學生的個性。
“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教育家的話,時刻縈繞在耳邊,要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要讓學生動手操作,要讓學生的眼、口、耳、手、腦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才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的更深刻。根據不同的課文布置學生寫寫、畫畫、說說、唱唱、查查、做做、演演等不同形式的作業,這些作業通過微信平臺及時的發布、反饋、檢查,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提供展示的舞臺,學生享受微信分享的快樂,啟發了思維,激發了想象。如學了《稱象》,學生回家自己做水的浮力實驗,多次實驗拍攝,不僅深刻體會曹沖的智慧,更明白了手機錄制的方法,端正了實驗操作的科學態度;上完《梅花魂》這篇課文前,學生課外學唱《故鄉的云》這首歌曲,N個版本的“費翔”,讓這首經典懷舊歌曲在微信群里徜徉;講完《頤和園》、《長城》,學生對祖國山河、文化遺產、家鄉風景名勝產生濃厚的興趣,孩子們在父母的幫助下,做了專題的作品,在微信平臺推出宣傳海報PPT、小視頻等,以導游的口吻分享、交流,每一個環節學生都能全方位的展示,讓更多的孩子樂在其中。
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需要老師給學生創造機會的。如何把學生置于一個動態、開放的學習環境中,把主動權讓給學生,使每位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利用微信,搭建監督平臺,積極主動的通過微信的“評論”功能與學生、家長進行互動交流,培養良好習慣的養成。針對微信的公開性和便捷性,多元互動性,一對多和多對一的傳輸模式,教師和學生的評價時間和空間是自由的,這種互動交流,增強了師生感情,如語文學習重視孩子的閱讀積累,但閱讀的積淀不是一朝一夕的,是需要長期的堅持,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利用微信朋友圈制定“讓閱讀成為習慣,21天閱讀習慣養成”活動。每個孩子把自己的閱讀書目、章節、內容、自己讀書時的照片,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發到班級朋友圈,各組組長負責總結小組讀書情況,截圖分享小組閱讀情況,標注閱讀天數。老師對當天的各組讀書情況進行匯總,每周進行總結,按獎懲制度進行反饋表彰。我們在朗讀習慣、寫字習慣、親子實踐活動等方面都借助微信進行了嘗試和監督,得到家長的好評。
語文學習,是一種語言溝通能力的實踐,是一種生活體驗能力的培養,而這些能力都來源于生活,很多學生,學不好語文,是因為他沒有把語文融入到生活中去,不能把生活中的語言進行靈活的運用。而微信平臺恰恰能實現語文與生活的融合,可以互相關注、彼此點贊、評論。老師能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教學心得,班級情況,學生在校表現等,向家長定期、不定期的交流與分享,學生也上傳自己在家,在校外發生的新鮮事。師生和家長共讀發人深省的故事,講述班里的二三事,談談校園趣事,曬曬課內外精彩活動等。對于這些鏈接,進行及時的點評與贊美。關注校園內外動態的同時,來自于教師、學生、家長的精彩發言點贊,弘揚身邊的正能量,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對學生學語言,用語言也是潛移默化的影響。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智能化產品的普及,微信在教學實踐中恰到好處的應用,別讓孩子成為手機的奴隸,努力為我們的學習服務。優化學習內容,實現語文作業個性化的演繹,我們與時俱進,改變了單調的作業呈現方式,這樣的微信作業會一直在那里珍藏,那是成長之路的點點滴滴,那是教育故事里的心靈啟迪,那是送給彼此最美的回憶……
李爽,女,河北省秦皇島市阜寧縣人,學歷:大本,職稱: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