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強,劉 芳,張少偉
(1.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2.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石景山實驗學校,北京 100043)
高校太極拳教學中的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研究
趙光強1,劉 芳2,張少偉1
(1.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2.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石景山實驗學校,北京 100043)
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思維法等研究方法,對高校太極拳教學中的文化傳承進行分析,總結文化傳承欠缺的原因,同時在文化傳承方面提出意見和建議。
太極拳;教學;文化傳承
太極拳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武術相互結合的產物,不僅有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更有其深邃的哲學思想在其中,被譽為“哲拳”。太極拳中的“太極”二字,在《周易·系辭》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一書中曰:“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道德經》云:“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繳;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太極拳不僅僅是拳術,更是傳統文化,并孕育了深刻的哲理,“太極”乃世界本源,乃眾妙之門,乃文化之精髓,乃思想之精華。當今乃東西方文化洪流澎湃碰撞之年代,生活節奏超快之年代,拜金主義盛行之年代,如此這般,如何使當今高校之學子心氣平靜下來,使人頭腦清醒,直面青年時期的人生生活,習練太極拳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在實際調研中發現,現高校太極拳教學并不盡善,只是單純地講授24式簡化太極拳的拳架,沒有深層次地傳授攻防含義、文化內涵等方面的知識。這樣既阻礙了祖宗留下來的太極拳的有效傳承,又耽誤了青年一代的寶貴時間。
1.1 教學內容單一
調研中發現,太極拳課程在高校中普遍開展,但都是教授簡化24式太極拳,沒有一所高校教授傳統的陳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等。太極拳作為華夏子孫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即歷史悠久,又內涵豐富,可謂傳統文化之瑰寶。其博大之精深,涵蓋之廣闊,包括武德、武禮、釋名、拳理、拳技、拳謀等。但在高校的太極拳教學中,僅僅講授拳技方面的24式簡化太極拳,而且只講授其拳架這一單方面內容,被當代大學生戲稱為“太極操”,已經大大偏離了太極拳的軌道。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以教授套路動作為目的,注重動作的外在架勢、規格指導,可謂“重形不重意”,對太極拳要求的松靜狀態的內在要求很少。例如,虛領頂勁、含胸拔背、尾閭中正等,這樣就不能使學生慢慢體會太極拳的內在精髓,由于此拳動作舒緩,如同高齡長輩們的動作冗長、緩慢,提不起精神來。久而久之,如此單一的內容教學,如何能擔負得起如此浩瀚的太極拳文化之傳承使命。
1.2 教學課時偏少
武術界有云:“十年太極不出門,一年八極打死人。”也就是說太極拳是一項持之以恒的運動,要練就一身真功夫必須經過日久天長,天長日久的練習方能小成。正所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但在高校的現階段太極拳教學中,經過調查的10所普通高校一年級24式簡化太極拳教學情況中,有4所學校的學生進行2學期太極拳學習,共計30課時左右;6所高校太極拳教學在15課時。不難發現,多則2學期,少則1學期的教學時長,在這有限的課時內,任課教師如何能把如此博大精深、高深莫測的太極拳術傳授給學生呢?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為了完成期末考核,只能將太極拳作為“太極操”教給學生,關于深層次的攻防含義,拳理等內涵性的知識無暇顧及。如此這般教學,勿怪學生把太極拳戲稱為“太極操”了。由此,在如此短暫的教學時長內,根本不可能將太極拳文化學精、學透。
1.3 教師知識匱乏
正所謂“學高為師”,但在接受調查中的100名教師中,只有6名教師是武術專業的畢業生,有85名教師只在大學期間學過簡化24式太極拳,有1名教師經過太極拳方面的專業學習,有8名教師是在參加工作之后學的簡化24式太極拳。通過調研結果不難發現,教授太極拳課程的這些所謂的體育教師,在太極拳方面的自身造詣可謂相當低,專業知識水平極其匱乏。毫不夸張地講,太極拳教師的專業水平是學生學好太極拳的前提和保障,那么教師在太極拳方面的造詣將直接影響所教授學生的太極拳水平的高低,甚至在調查中還發現,有很多教師本身對太極拳都只是邊學邊教,就連教師本人都不能完整地將簡化24式太極拳演練一遍。此種情況下,教師對太極拳不感興趣,只是單純地為了完成教學大綱所要求的教學任務,動作不規范,關于太極拳方面的每一招、每一式的攻防含義、拳理等均沒有涉及到。太極拳拳理中的“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靜中觸動動猶靜”等都闡述了《易經》陰陽的辯證思想;此等精髓不傳授,如何能把太極拳學好。
1.4 學生興趣缺失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學習永不枯竭的動力源泉。在調研中發現,對太極拳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達到了90%,都是為了通過體育考試而學習。造成學生學習興趣的缺失經過分析無外乎有2種原因。其一是社會大環境所造成,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快,競爭激烈,外來誘惑多,導致學生做事急躁,缺少冷靜思考的空間,而太極拳恰恰是一項舒緩的體育運動,提倡以靜制動,即“清凈無為”。此項運動與社會的環境沒有在同一個頻率上,所以很難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二是原本一項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不專業的體育教師傳授,造成諸多太極拳的版本,真可謂是“百家姓太極拳”齊上陣,弄得學生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如此這般,談何學習興趣。興趣如此缺失,在太極拳文化傳承方面必失去原動力。
現階段,各高校每年都召開田徑運動會、籃球賽、足球賽等一系列的競技體育項目,可謂競技體育的文化在各個高校尤為盛行。而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項目——太極拳卻搖搖欲墜。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品種繁多,色彩紛呈。太極拳乃武術百花園中一朵奇葩,構思特異,獨樹一幟。其太極拳中的文化內涵,更是嘆為觀止。太極者,生于無極也。陰陽由微志著,循環無端,即其生生之機也。太極拳,拳名為太極,實天機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開合,一絲不假強為,強為者非太極自然之理,不得名為太極拳。太極拳文化粗概而論之,包括拳德、拳禮、拳名、拳理、拳技、拳謀等6大方面。拳德乃太極拳之武德也。古語云: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講求德以藝生,藝以德顯,藝無德不立。《左傳·宣公十二年》曰: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易經》系辭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拳禮乃太極拳之武禮也。形式如今被規范為抱拳禮,并賦予新的含義。行禮時要求并步站立,左掌右拳攏屈,兩臂屈圓,表示五湖四海(可泛指五洲四洋)、天下武林是一家,謙虛團結,以武會友。左掌表示德、智、體、美“四育”齊備,象征高尚情操,屈拇指表示不自大、不驕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習武者。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亂”“武不犯禁”“止戈為武”“練武不動武”,以此來約束、節制勇武。左掌為文,右掌為武,文武兼學,虛心、渴望求知,恭候師友、前輩指教。拳名乃太極拳之釋名。拳如聲樂不可無譜,譜中有規矩、有拳理、有拳的訓練體系。我國古代的拳譜常帶有濃厚的文學色彩,為了形象地描述拳法,很多拳譜都大量使用了比喻、夸張等修辭方法,并廣泛借用宗教神話、歷史傳說和動物形象,蘊涵著豐富的武術思想。拳理乃太極拳之哲理也。太極拳因其所蘊涵的深邃哲學思想而被譽為“哲拳”。太極拳的名稱“太極”本身就包含著深刻的哲理,在我國古代哲學上指宇宙的本原,為原始的混沌之氣。《周易·系辭上》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中說:“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這些都強調“太極”是世界的本原,即無極生太極,太極化生萬物。拳技乃太極拳之技擊訓練。涉及太極拳每招每式的攻防含義等。拳謀乃太極拳之謀略。《太極拳經譜》中提到“佯輸詐敗,制勝權衡,順來逆往,令彼莫測”,強調在推手運用中的詭詐性和計謀運用,這與《孫子兵法》中的“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思想殊途同歸。
太極拳之文化乃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一朵奇葩。一個民族存亡的標志即是文化。為了應對西方的和平演變,為了保存中華之文化,保住中華之根,在東西方文明碰撞之今朝,如何更好地實現高校太極拳教學中的文化傳承和創新顯得尤為重要。
3.1 加強政策保障
高校在太極拳文化的傳承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定能在文化傳承方面便捷些許。政策是保障,是保駕護航的先決條件。在傳播太極拳文化的教師身上多給予政策支持,如繼續學習、深造的機會等;在學生太極拳課時上給予政策支持,加大課時量;對學校的太極拳社團,太極拳系列活動等給予場地、資金等多方面的支持。
3.2 營造太極氛圍
當代大學生思想獨立,個性張揚,在看待事物、認識問題上易流于表面,特別是在太極拳的文化上,當今學子對太極拳的認識依然流于表層,這說明學校在傳統文化的傳播上比較欠缺。高校應充分利用校園網絡、校園廣播、校園報刊等傳播途徑,進行系列地、規范地、系統地、持久地對太極拳之文化進行傳播,這樣才能喚醒莘莘學子,喚醒他們的民族責任感,感知太極拳的魅力,改變原來的錯誤觀念,使他們真正意識到太極拳不僅僅能強身健體,還能防身,亦能修身養性。同時,營造良好的太極拳學習氛圍,例如建立太極拳晨練、晚習的園地,舉辦太極拳文化周、太極拳知識競賽等,充分利用學生體育社團,搭建演練太極拳平臺,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太極拳練習和太極拳文化保護,并從中受益。
3.3 搞好太極拳科研
科學研究是第一生產力,沒有科研一切都是空談,乃無源之水。在高校太極拳的文化傳承上,應多多鼓勵教師從事太極拳的科學研究,充分發掘太極拳的科學性,即在健身方面的科學性、在技擊方面的實戰性等。對教學大綱進行重新審視,太極拳教學橫向上是否僅僅開設24式簡化太極拳,在教學課時上是否可以增長,是否可以開設傳統太極拳的教學,包括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老架二路、楊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等。與此同時,縱向上,是否可以開設推手、站樁等基本功的練習等,這些內容都需要科研去論證研究。
3.4 開設太極理論課
就目前所調研的吉林省高校為例,沒有開設太極拳理論課,都是術科課程。這對太極拳之文化傳承必是一大障礙。太極拳術博大精深,太極拳的哲學思想、太極拳的技擊特征、太極拳的內功鍛煉方式、太極拳的強身健體作用等任何一個理論體系提出來都是厚厚的幾本書,甚至不僅僅是厚厚的幾本書能夠盡言的。例如,在太極拳的強身健體作用方面就包括了諸多方面,如太極拳對大腦神經系統的影響、太極拳對呼吸系統的影響、太極拳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太極拳對腎臟器官的影響等。在太極拳的技擊方面,講解太極拳招式之攻防含義,即如何應用等,如“手揮琵琶”式,告之學生乃反關節擒拿之術,并親身演練,這樣不僅傳授了學生太極拳拳架,又傳遞了文化內涵。為此,在高校太極拳文化傳承方面開設太極拳理論課程迫在眉睫。
3.5 提高師資力量
學校應通過選拔確定太極拳文化傳承之骨干教師,派遣其繼續深造學習,到太極拳的發源地陳家溝學習,參加各種太極拳培訓班,研習太極拳的理論等,這樣不免失太極拳之真傳。如學校條件允許,應派更多的教師繼續深造學習,甚至應培養成為太極拳正宗傳人,在這樣的師資力量促使下,定能使本高校的太極拳文化得以正宗傳承。不失中華之本色。
3.6 引進名師進校園
名人效應,無論是在社會還是在校園都有其不可磨滅之作用。讓太極拳名家進校園,教授太極拳的真諦,包括每招每式的攻防含義、每招每式的健身作用等,從他們口中講出來的太極拳不僅能讓學生們信服,更能激起他們學習太極拳的興趣,從此愛好太極拳。例如,可以請太極拳第11代傳人、國家武術高級教練、中國當代“十大武術名師”陳正雷來高校,教授太極拳的精髓,定能起到點播和拋磚引玉之功效。
太極拳乃中華民族優秀之拳種,現已在華夏民族之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高校學子乃中華之中堅力量。承載華夏盛衰之重任。太極拳文化在則中華民族之魂在,文化亡則民族亡。嗚呼,現已身處高校之學子門,警醒自身之己任。在太極拳文化傳承上定要加倍努力,不使其我中華之這朵文化奇葩枯萎。現階段,太極拳已經被國內外人士所重視,都逐漸認識到了太極拳的魅力所在,而作為生長在太極拳土壤中的我們情何以堪。特別令人痛心的是在高校太極拳教學中,都只是單純地傳授拳架,更甚僅僅是簡化24式太極拳的拳架。更何況太極拳文化的內涵。學生只知道“依葫蘆畫瓢”,模仿動作怎么做,甚至造成“畫虎不成反類犬”之怪象。因為,學生們不知為何這么做,不知如何做到“內外兼修、神形兼備”,不知如何做到“技擊防身、強身健體”。優秀的拳種文化是要繼承的,傳承的過程中需要珍視其固有的品質,避免失其真傳。
[ 1 ]李岳兵.解讀太極拳中的“和合文化”[ J ].湖北體育科技,2008(3):303-304.
[ 2 ]支川.論太極拳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與發展[ 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47-49.
[ 3 ]馬文國,邱丕相.文化的流失:傳統武術的痛楚[ 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2):1-3.
[ 4 ]付郁,蔡利敏.淺析太極拳休閑的文化內涵[ J ].搏擊·武術科學,2005(10):12-14.
[ 5 ]陳微明.太極拳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G852
A
1674-151X(2016)10-107-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9.057
投稿日期:2016-08-24
趙光強(1981—),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