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承寬,陳 勇,方 強
(1.無錫市港下中學,江蘇 無錫 214199;2.安徽省望江縣高士中學,安徽 安慶 246255)
簡析初中生自主性體育鍛煉能力的培養
俞承寬1,陳 勇1,方 強2
(1.無錫市港下中學,江蘇 無錫 214199;2.安徽省望江縣高士中學,安徽 安慶 246255)
伴隨著體育課改的深入發展,培養學生自主性體育鍛煉的能力已深受廣大體育教育工作者的關注。但是學生學習壓力太大,課外時間幾乎全用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上,學生缺乏體育鍛煉的意識,對體育的重要性及體育鍛煉的目的、方法缺乏足夠的認識和理解,使得自我鍛煉能力低下,導致他們輕視體育課,漠視體育鍛煉。在這種情況下,任憑教師再努力,學生沒有鍛煉的意識。作為體育教師應客觀分析影響和制約學生自主性體育鍛煉能力的因素,努力培養學生自主性體育鍛煉能力。
自主性;體育鍛煉;能力培養
1.1 自主鍛煉是否存在必要的興趣與運動項目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作為非智力因素對學生體育鍛煉項目的選擇有促進和決定作用。學生是否存在著必要的鍛煉興趣是關鍵,心動才有身行,有趣才能參與,有需才去鍛煉。但凡學生想參與某項運動鍛煉,無非是受到自己父母影響、受到運動伙伴的影響、受到自己體育教師的影響和受到體育明星的影響。無論是受到哪一種影響,其必然會對某項運動產生情趣和需求,隨之自然而然地就會養成自覺性、自主性和主動性地鍛煉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這種實實在在的行動就是鍛煉者心甘情愿地享受運動所帶來的無限快樂和滿足。
1.2 自主鍛煉是否存在必要的場地與器材
有了興趣并不代表就能立刻享受自身喜愛運動項目,這僅僅是學生一個自主性鍛煉的前提條件而已,假設沒有與學生喜愛的運動項目設施和相配套的場地也枉然。一般而言,現在校園里的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場地及器材配備基本上可以滿足體育課堂教學時學生鍛煉需求,但是學生課業時間自主鍛煉時往往受困于沒有場地、器材,作為學校應積極響應學校體育場地對外開放政策,為學生自主鍛煉提供方便。
1.3 自主鍛煉是否存在必要的鍛煉伙伴
如果讓你一個人去運動,你可能能堅持一段時間;如果有固定的一群人,并且有相同愛好的一群人在一起鍛煉身體,你一定興趣昂然、樂此不疲。與此同時,通過與伙伴一起共同鍛煉,不僅能收獲到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團隊協作精神,而且還能愉悅自己和快樂別人及在鍛煉中養成自主性和合作性鍛煉身體的意識與習慣。例如,在教學中,女生總喜歡有意和無意之間暗示著男生和她們一起鍛煉,還有男女生都非常喜歡主動找體育教師和他們一起鍛煉,這就是鍛煉過程中存在的必要運動伙伴需求。
1.4 自主鍛煉是否存在必要的專業指導與檢查評價
有運動鍛煉的項目、場地、器材和伙伴就已經成功了一半,但要使得自己鍛煉項目更加專業點就離不開專業化的指導教師的培養,才能獲得更好的可持續發展空間和時機。這就要求我們體育教師努力做到一專多能,不斷學習,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給學生準確的專業技能指導。檢查是為了督促學生去自主性鍛煉,評價是肯定學生的付出;評價是鼓舞、激發和激勵學生更加自主性去鍛煉身體。這要求我們體育教師制訂科學合理的評價與自我評價體系,客觀實際的給學生評價,通過評價給予學生鍛煉召喚,讓個體與群體共同健康成長。
1.5 自主鍛煉是否存在必要的鍛煉時間
現如今,學生除了在學校被教師強迫著學習,回到家里受到父母強迫著學習,而且在節假日仍然穿梭于家教和各種培訓班,自主鍛煉的時間少之又少,學生如果在校內得不到針對性、實效性地體育鍛煉時間,學生健康狀況只能與日俱弱,我們不能指望學生和學生家長主動性安排時間去鍛煉身體,更不奢望各級各類學校能主動性組織與開展更多更好地校內和校外體育活動,只能希望全體體育教師踏踏實實、扎扎實實和實實在在地上好每一節常態教學課,才能確保學生的體質得到根本性改善。
2.1 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組織的主人
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多以技術教學為中心,學生缺乏提出自我目標和追求新目標的動力機制;教學過程中偏重于教師一方,過多地強調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卻忽略“學會”方法的指導。學生在嚴密的組織下,在大密度、高強度練習下去做,缺乏自主學習的空間,沒有思考、探索問題的余地,學習氣氛沉悶,積極主動參與的意識不強,因而自主學習能力得不到很好地培養。在教學組織中不僅不能過于束縛和壓制學生,而且還要讓學生成為組織的主人,這樣學生自我鍛煉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終身體育意識才能得到培養。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組織能力,逐步培養學生對學習的組織能力和控制能力。
2.2 激發興趣,強化自主學習的意識
首先,教師要轉變觀念,變指揮者為引導者。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覺性,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手、口、腦并用,知、情、意并行,使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其次,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富有情趣、受學生歡迎的手段和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逐步實現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教師通過挖掘教材中的興趣因素,運用體育特有的魅力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通過趣味性強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所有感官都能充分發揮作用,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參與體育學習的熱情。教學方法的改革,敢“放”善“放”,培養學生的自我鍛煉能力,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應適當地“放”一下,把學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創造必要的自主性體育鍛煉的時間和空間,啟發和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學習,來表現自我、展示自我。
2.3 教學內容要貼近學生實際
我們體育教師選擇運動項目與教學內容要貼近學生實際,貼近學校實際,貼近社區實際,貼近生活實際,教學內容的選擇既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性格、愛好、特長,又要考慮到學生的自身要求,盡量安排實用性、趣味性較強的健身體育、娛樂體育和生活體育的內容,使學生在體驗體育樂趣中進行自主性體育鍛煉。教師通過挖掘教材中的興趣因素,運用體育特有的魅力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通過趣味性強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所有感官都能充分發揮作用,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參與體育學習的熱情。例如,當下校園里最熱火的籃球、足球、羽毛球和乒乓球就是反映出這些項目的存在性和必要性,也是學生接觸最多、興趣最廣、最貼近實際的項目。
2.4 構建自主性體育鍛煉的環境
首先,要構建學習環境,教師應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和表現機會,真正讓學生擁有動權、自主權。教師應有意設置一些探索性問題的路徑,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讓所有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主動學習;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讓給學生去實踐,使學生人人動腦、動手,敢問、敢說,這樣才能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敢于質疑的習慣。其次,要構建場地條件環境,作為學校應積極響應學校體育場地對外開放政策,為學生自主鍛煉提供方便。最后,要構建時間環境,要開齊開足課外體育活動課、體育社團、校業余運動隊訓練,讓學生在有限時間內得到最大程度的學習指導與時間保障。
2.5 培養自主性體育鍛煉能力的條件
在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運用組織教法時,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到怎么做才有利于全體學生都能參與,都愿參與,都可充分參與,從而為學生的自主體育鍛煉創造良好的條件。這要求我們體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注意培養體育骨干,培養鍛煉群體,充分發揮骨干和小群體作用,依靠大家的智慧和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相互競爭,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我表現。通過這種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小群體的形式有自然群體(班級固有的小組)、體能群體(按學生體能差異分成小組)、技能群體(按學生技能掌握情況分成小組)、性別群體(按學生性別分成小組)、情感群體(學生之間情感相容、志趣相投者自由結合而成)等形式。讓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同學組成情感共同體,一起自主鍛煉,通過這種方式來激發學生自主體育鍛煉的主動性。
2.6 提高自主體育鍛煉的能力
目前的體育教學多數仍“教”的成份多,“學”的成份少,機械性操作多,自主性實踐少。要改變這種現狀,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放手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以形成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相互配合,和諧統一的教學氛圍。通過教師的“教”起到示范作用,使學生根據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和自身實際,主動探索相應的方法,不斷提高自主性體育鍛煉的能力。
2.7 教師要給予學生及時指導和建立評價制度
課堂上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活動范圍、活動內容和要求,去主動地探索、創新、交流、發問、討論、選擇,通過以上途徑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自主學練的積極性。鍛煉學生自己去歸納動作的技術,在教師及時的點撥下,自行選擇練習的形式和訓練程序的能力,并且逐步培養學生具有自練能力和自控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并不是退居二線那樣輕松的事情,而是需要承擔更重要的主導作用(適時的點撥、及時的鼓勵、巡視與糾正),教師通過課堂中適時的“放”,培養學生的自我鍛煉的能力,自主性體育鍛煉意識也隨之加強了。教學中培養學生各種能力是關鍵的一步,包括學生掌握身體基本活動能力、運動能力、自我評價能力和自我鍛煉等能力,運用所學的科學知識、技術和方法做為理論指導進行自我鍛煉和自我評價,讓學生在不斷的評價對比中,激發自我超越欲望,不斷進步。
培養學生自主性體育鍛煉能力與習慣,學校體育責任重大,也是其關鍵。如果學生在學校里沒有形成自我體育鍛煉意識,沒有打下堅實的體育基本知識和技術的基礎,在他離開學校后是很難成為終身體育者的。現在體育教學注重培養學生自主鍛煉的能力,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形勢所趨。廣大學校體育工作者要明確責任,勇擔重責,扎實做好本職工作,全面實現學校體育工作目標。
G807.3
A
1674-151X(2016)10-117-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9.063
投稿日期:2016-08-26
俞承寬(1973—),中學高級,本科。研究方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