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飛山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淺析中國學生學習英語中形成的中介語
張巧飛
山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中介語指學習者在第二語言習得中形成的動態語言系統,是目標語的變異之一。學習者在習得第二語言時會借助其母語,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中介語。隨著社會信息化和全球化發展,英語已成為中國學生學習中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本文將主要從發音、語法和語用方面探討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中產生的中介語。
二語習得;中介語;過渡階段
作為一種獨立的語言系統,中介語是習得第二語言的一個過渡階段,在結構上處于母語和目標語的中間狀態,在二語習得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中介語近三十年來成為了一個熱議的話題。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時,輸出的語言中經常會出現許多不規則的語言,其既不是母語又不是目標語的,如洋涇浜語。
(一)中介語的概念界定
中介語是外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目標語規律所作的不規則的歸納與推論而產生的一個語言系統。這個語言系統在語言、詞語、語法和文化等方面都與不同的表現。它是一個漸進的、演化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語言系統。中介語被認為是一種介于學習者母語與目標語之間的一種語言變體,是一種中間狀態。
(二)有關中介語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中介語假說的概念,由美國心理語言學家Larry Selinker在1969年提出。1972年,Selinker在其論文《中介語》中對這一假說進行了解釋,從認知過程的角度研究中介語,認為中介語是學習者在第二語言學習的認知過程中產生的。他試圖探索學習者在二語習得過程中的語言系統和習得規律,對二語習得的研究有重大意義。Adjemian認為中介語從本質上講是不完善的,總處于一種波動狀態之中。學習者在用第二語言表意時,可能會借用第一語言的規則或是歪曲和過分改過目標語言的語法規則。Tarone等人認為中介語可分析為一套受語境支配的不同語體,其言語行為隨語境變化而變化。不同的學者對中介語有不同的界定。如Corder 1967年提出的“過程能力”,Nemser 1971年提出的“相似系統”等。
國內對中介語的研究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才開始關注中介語。
國內較早研究中介語的學者主要有胡壯麟、戴煒棟、束定芳、王初明、杜詩春等。對中介研究除了理論外,也對中介語進行了偏誤研究、遷移研究、變異性研究、石化研究和語用研究。
在二語習得過程中,母語會對目標語產生影響或者是干擾。所以,學生通常輸出的不規則語言介于母語和目標語之間。本文將學習英語中的中介語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英語發音中出現的中介語
在學習第二種語言時,學者在發音方面通常會借助其母語中的知識。尤其是對英語初學者而言在剛接觸英語單詞時,會用漢語中相仿的音來代替英語單詞的發音幫助他們記住英語發音。例如,happy-韓佩(han pei),good morning-狗的毛寧(gou de mao ning),tooth-土司(tu si)等。這些是英語初學者經常使用的方法,甚至有些學生會在書上標出似英語發音的漢語詞語。學生使用類似的發音就都屬于中介語。
(二)英語語法中出現的中介語
英語與漢語的語言體系不同,語法規則也不同。英語是一個注重形合的語言,而漢語注重意合。在英語中,必須嚴格遵循主謂一致原則,其謂語必須隨著其主語而變化。而在漢語中不管主語是但單數還是復數,其謂語都無任何變化。例如病句,He go to the park every day.學生將母語的語法規則謂語借助到了此處而造成沒有把英語謂語動詞變成其第三人稱單數。學生經常會受到母語的干擾,把母語的語法規則套用在英語的語法中,因此出現許多不符合目標語語法規則的病句。這些病句屬于中介語。
(三)英語語用中出現的中介語
語用發面的中介語,即學習者會把母語中的語用表達搬到第二語言的語用表達中。在漢語中人們在見面打招呼時習慣問“你吃了嗎?”,以至學生在英語交際中打招呼會使用“have you eat?en?”。
中介語是學習者學習第二語言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它介于母語與二語之間,是從母語趨近目標語的連續統一體。有些中介語對學者學習目標語有幫助,而有些中介語會對學習目標語有阻礙。學者必須對認清中介語,以便在學習第二語言時避免一些潛在的錯誤。
[1]肖奚強.漢語中介語研究論略[J].語言文字應用,2011(2):109-115.
[2]戴煒棟,束定方.對比分析,錯誤分析和中介語研究中的若干問題-外語教學理論研究之二[J].外國語,1994(5).
[3]王建勤.歷史回眸:早期的中介語理論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0,(2).
[4]楊磊.淺析二語習得過程中的中介語現象[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19):091-092.
張巧飛(1989-),女,漢族,陜西富平人,山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研究方向:語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