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笑中南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試論土家族擺手舞“文化空間”及傳承保護
韓笑
中南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土家族擺手舞是土家文化的代表也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其處于瀕危的狀態,本文將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文化空間”的保護,探索擺手舞的保護與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空間;土家族擺手舞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優秀的傳統文化亟待保護的意識已達成共識?!胺俏镔|文化遺產”及“文化空間”這兩個詞語成為了互聯網熱搜的關鍵詞,被廣為搜索、探討?!拔幕臻g”無論是作為一個概念還是一種遺產類型都在非遺研究中被廣為探討并認為“文化空間”是文化存在和傳播的載體、分布空間、群體或延續時間,它與文化遺產相關的場所、場景、景觀、意義符號、價值載體等共同構成,并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發展與延續提供文化土壤、環境和載體,非物質文化遺產脫離了“文化空間”就如無水之魚,加強文化空間的保護是促進非物質文化傳承和保護的重要方式與方法。
我國首批國家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擺手舞,是土家族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的傳統民間舞蹈,是過年、喜慶節日等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群眾性歌舞活動,土家語稱之為“舍巴舞”,湘西一帶的土家族稱擺手舞為“跳年”。由于土家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文化的傳承大多依靠口口相傳有限的傳承方式,要更好的延續和傳承本民族文化就必須創造或依賴一種更為有效的方式,作為龐大的土家文化載體的擺手舞便自然而然的成為這種方式的承擔者,用特殊的表現形式向后人講述本民族的歷史與生活。隨著社會的進步逐漸發展為文化內涵豐富、具有民族特色和民族代表性的舞蹈,也是土家族最有影響的大型歌舞。它講究時間、場地及規模,按其活動規模分為“大擺手”和“小擺手”兩種,按其表現形式分為“單擺”、“雙擺”、“回旋擺”等,按其表演時間分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
(1)擺手舞的起源
①源于戰爭——“巴渝舞”擺手舞的早期可追溯到商代巴人在戰爭中鼓舞士氣、振奮人心、恐嚇擊退敵人跳的“巴渝舞”,后來漢高祖劉邦不但充分肯定了“巴渝舞”在戰爭中的威力而且還命宮中樂人習之。土家先民不但在戰爭中跳“巴渝舞”而且還在重大節日特別是祭祀等活動中跳“巴渝舞”②源于土家先民原始社會的勞動生活,是其狩獵、漁獵、遷徙、生產、生活對生活中的動作不斷創造和發展,從擺手舞的動作表演模仿農事生活③源于古代土家人的祭祀活動。他們尊敬認為自己的一切都與祖先有密切的關系,風調雨順、平安吉祥是祖先對他們的獎賞,三災六病、干旱雨澇是祖先對他們的懲罰。因此,土家人都要舉行隆重而盛大的祭祀活動來祭祀自己的祖先祈求五谷豐登、幸福安康,雖然對于擺手舞的起源見仁見智眾說紛紜,有一定的道理卻并不完整和全面,但我認為三種說法并不矛盾,每一種文化形態的產生都有其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舞蹈活動是人類生活中的一種社會現象,在研究某一舞蹈活動時只有將其置于相應的社會環境、廣闊的社會文化體系下考察,不能只就某一點加強研究,任何事物的構成都不是單一的而是有多種因素交織作用,對于影響和制約其發生、發展的因素做出全面的探討從中找到合理關系分析原因。從一定意義上說,文化是人與自然的互動,任何傳統文化存續發展都離不開對地文、水文、氣候、生物、地理區域等自然資源的依戀。所以擺手舞的形成,并不單指舞蹈本身還包括與土家族的民族形成、歷史發展、社會結構、經濟生活、居住環境、語言系屬、宗教信仰及風俗習慣等有著密切的聯系,與表演場所密不可分,擺手舞與之相互依存并形成為一個整體,脫離任何一個都是不完整的。
(2)擺手舞發展現狀
①“擺手堂”土家族祭祀祖先和祈求豐年的祠宇,又叫“神堂”,是固定的表演場所,但是由于社會的發展及歷史的原因,擺手堂逐漸消失,變成廢墟。②擺手舞賴以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繁盛了改變,對傳統文化日益淡漠,大型的祭祀活動逐漸消亡。③一些民間老藝人由于年事已高相繼去世,同時,年輕人認為學習擺手舞沒有多大的用處,因此后繼乏人。④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受到現代化的沖擊,生活消遣方式日益豐富,對擺手舞的興趣也變得淡漠。⑤為了能夠吸引人們更多的目光,擺手舞中更多的是“偽文化”“偽民俗”,原汁原味的擺手舞越來越少。原生性、民族性缺少。
然而擺手舞內容編排、場所與音樂的選取等都必須符合其文化要求。若不遵守理念這一準則,擺手舞“文化空間”必然會是失范的、混亂的,同時擺手舞也不能稱之為擺手舞。
(3)“文化空間“保護在理念上強調“對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有形遺產、無形遺產進行整體保護、原地保護、發展中保護和居民自己保護”,對于擺手舞的保護,有了些自己的想法:①保證傳統節日慶典的舉辦。節日是民間文化的重要載體擺手舞依附于傳統節日而得以流傳和承襲。兩者缺一不可。②保護和培養擺手舞的傳承者。非遺是民族個性、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是“活”的文化,因此,在保護和傳承過程來說,人或傳承者就顯得尤為重要。對傳承者有獎勵機制,在中小學及各類高校開設擺手舞課程③要正確引導人們對于非遺的認識,為什么要去參與、保護和傳承擺手舞,恢復擺手舞的傳統節日和傳統場所,彰顯和強化擺手舞文化的傳統韻味和意義。④不能為了取悅大眾而摻雜“偽民俗”“偽文化”繼承擺手舞所蘊涵的祭祀、生產、民族團結等理念,在擺手舞動作中就必須得有相應的動作。也只有通過動作內容對理念的完整、真實呈現,才是對完整性、真實性傳承和保護。
我認為,在保證土家族擺手舞民族性、風格性不變的同時進行適應性創新豐富和發展。可結合電視、光碟、網絡、視頻等新興媒體,在家庭、學校、社區、文化館、活動廣場等場域中廣為宣傳和普及;擺手舞動作的風格性不能變,必須堅持以反映土家先民的生產生活為核心原則,以農事生產動作為主要內容,同時自然生態環境必須進行保護,包括具有土家特色的民居建筑樣式,傳統音樂、道具等應該按原始面貌和特征保留下來。
擺手舞是民族歷史的積淀,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在土家族的歷史上起著重要作用,同時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讓我們用積極的態度、正確的方法,讓擺手舞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
[1]鄧輝.土家族區域的考古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2]《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宣言》
韓笑,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南部地區少數民族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