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紅林云南省大理州彌渡縣德苴鄉岔河完小學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生個體差異性的發展
魯紅林
云南省大理州彌渡縣德苴鄉岔河完小學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中,大多為被動式的教學模式,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中,無法體現自身的個體差異,也無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此,有必要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生個體差異性的發展進行研究,從而有針對性為相關各級教師提供一定的借鑒。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個體差異性;發展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重視,越來越多的教師也開始注意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但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受到歷史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當前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小學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在課堂上大多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長此以往,這種一個單純講、一個單純聽的課堂模式就很容易導致學生的自主意識被隱藏或泯滅,從而無法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進而難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為此,本文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為例,探討如何促進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發展。
眾所周知,人類的大腦和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手和腦可以同時促進、同時發展,為此,數學的學習過程也被一部分教師稱之為“做數學”,即在數學課堂中引入活動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行發現和感悟,促使他們在操作的過程中學會理解數學,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從而提升數學課堂教學的生動性。
傳統的小學一、二年級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大多數老師通常都會要求學生將方法熟記,如看到“和”用“加法”、看到“還剩”用“減法”等,以便學生進行單調的套用,卻很少讓學生真正對運算的意義進行理解。這種教學方式固然簡潔,但卻嚴重禁錮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個體差異的發展,給學生未來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為此,教師應當從操作的角度入手,讓學生用實際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代入題目當中,并從中感受將這些事物放到一起的過程,以及隨后從中再拿出一些的過程,從而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中理解加減法的真正含義。比如,教師可以讓同學們用自己最喜愛的水果進行加減的實際操作。長此以往,學生就可以很順利地將運算和應用題教學緊密聯系起來,完成思維的升華和過渡。實際上,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重視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切實優化課堂的教學氛圍,也才能促使學生在不斷探索和領悟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態度和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從而適應學生的未來發展需求。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及時提出與別人不同的意見,鼓勵他們發展自身的創新思維。比如,在學習《乘法分配律》之后,筆者所在班級的個別學生就認為,既然乘法分配率同樣在減法當中適用,那乘法分配率的定義就應當從“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改為“兩個數的和(或差)與一個數相乘”,可以說,這一想法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當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重視設置開放性比較強的問題,以便盡可能擴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最大程度地挖掘他們的潛能。比如,在學習《求平均數》這一課后,教師可以設置一道這樣的開放題:“小花去游泳池學習游泳,泳池的平均水深為1.2米,小花身高為1.4米,如果小花還沒有學會游泳,卻又不慎掉入泳池中的話,她是否會發生生命危險?”學生們的答案可以說五花八門,一部分學生認為小花的身高超出泳池的水深0.2米,她肯定不會被淹死;一部分學生則指出,泳池的平均水深不代表泳池的地面是水平的,如果有一處水深高于1.4米,則小花會有危險;還有一部分學生則認為,在游泳館一般都會有游泳教練和游泳圈,小花掉入泳池后,教練肯定會下水將小花就出來,小花也可能會抓住一個游泳圈,因此,小花不可能會被淹死。這些學生的想法也都體現出了創新性的思維,教師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并引導他們學會用開放的視角對問題進行觀察,從而逐步促進他們的個體差異性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到:“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于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生活中應用價值。”而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離不開相應的情境。從數學認知的角度來說,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該突出學習的真實性,其真正的價值就是通過數學學習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小學數學中的比例尺教學為例,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觀察一些樓盤的微縮景觀與平面圖,從而讓他們意識到在實際生活中比例尺所發揮的真實效用。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選擇一些比例合適的裝飾及學習用具,來設計教室。通過相關活動,來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不僅完成了綜合運用比例尺的教學目標,也培養了他們的審美情趣,更重要的是能夠在生活中應用比例尺來解決真實的問題。
與此同時,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去尋找最佳方案。條條大路通羅馬,雖然答案可能是一定的,但是解決方法卻各不相同。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讓他們張揚自身個性,提倡運用多樣化的算法來解決問題。如15×13+17×15=()這道題目,就有多種解題方法。需要指出的是,在學生發散思維的基礎上,教師還應該引導他們將思維收斂回來,并進行加深和拓展,從而找到一條最佳的解決問題的途徑。如上述題目,就應該運用乘法結合律。
總而言之,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下,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應該得到更好的發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正視他們的主體地位,并認真考慮學生的感受,承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并善待這種差異,從而讓學生們張揚個性,實現更好的自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