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佩蕊江西省新余市分宜縣中心幼兒園
過渡也精彩
——探索優化幼兒園一日活動過渡環節
廖佩蕊
江西省新余市分宜縣中心幼兒園
一日生活皆課程,作為銜接一日各環節的“紐帶”,過渡環節是行程中間的“驛站”,它是中轉與銜接,過渡環節的組織及實施應該做到自然合理,銜接緊湊,彼此兼容,靈活安排。然而,在實踐中,過渡環節的組織存在“高控式”、“放羊式”、“等待式”等問題,高頻率的出現“卡殼”、“參差不齊”、“難以掌控”的現象。教師表現出“馬不停蹄”地忙碌、“焦頭爛額”地控制活動過程,糾結于“管”、“不管”和“怎么管”的左右為難中,孩子缺乏自由、自主、自律的過渡空間,這促使我們重新思考過渡環節的優化策略。
《綱要》指出,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集體行動和過渡環節,避免消極等待和時間的隱性浪費??v觀幼兒園一日活動時間表,我們可以發現,幼兒的一日活動被人為地劃分成了許多片段,有的幼兒園甚至達到了十多個活動環節。環節越多,時間被切分的越細碎,教師高控的成份越多,孩子自由的空間越小。因此,我們采取了以下方法,使過渡環節或刪減或擴展,以求給孩子更大的自由空間。
(一)游戲滲透化:過渡環節的潤滑劑
游戲是幼兒最基本也是最喜歡的活動形式,過渡環節中加入游戲,使過渡妙趣橫生,在滿足不同幼兒的需要,減少他們消極等待的同時發展了各種能力,并使過渡自然、無痕。午餐和美術活動時間,經常出現幼兒在活動中參差不齊的表現使過渡環節很難把控,為此,使用自主自發的游戲活動,減少了教師高控,使幼兒按需活動,保證了過渡環節輕松有序進行。
1.寬松愉悅的自選游戲
自選活動中幼兒根據興趣、意愿、能力有選擇的自由活動。介于低結構、開放的活動特點,在午餐(美術活動)后的過渡環節中先完成任務的幼兒就進入自選角落活動。如:根據主題的變化教師在自選角內投放了一些活動材料。早早吃完午飯的孩子們自由進入區角:“串串樂”前孩子們安靜地用各類形態大小不一的珠子穿起了項鏈、掛件;搭建角內的孩子們玩起了積木;圖書角內幼兒安靜地翻閱。由于材料的豐富有趣,老師便可以引導其他幼兒午餐。活動室一副井然有序的樣子。
2.輕松快樂的民間游戲
動手操作類的集體活動不容易一下子統一起來過渡到下一環節,如繪畫、科學探索等。民間游戲準備材料少,符合幼兒過渡環節活動。如:“跳格子間和空間讓幼兒把情緒、感受宣泄和表達出來。
3.依從活動進展,調整作息時間
在一日活動中,通過調整作息時間,將活動進行融合,避免由于環節間的頻繁轉換帶來的不必要的浪費。
首先,增加彈性時間,便于教師靈活教學。融合后的作息打破了原有的一次完成一件事情的嚴格時間表,增加了彈性時間,給教師和幼兒比較大的自主權,教師可以依據自己班級幼兒的特點和需求,自行安排活動的次序和時間長度,有利于教師真正從幼兒身心轉化節奏的角度來靈活組織活動,真正體現幼兒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其次,重組活動時間,利于幼兒自主活動。調整塊狀的作息時間為板塊式的作息,使幼兒擁有了“長時間完成一件事情”或“跨時間完成一件事情”的可能性。在板塊式的作息中,我們仍運用游戲、音樂、故事等方法與技巧,讓板塊之間的過渡環節模糊、軟化,邊緣互相融合。
4.組織低結構的活動,弱化過渡環節
過渡環節對于幼兒的一日活動來說是邊緣的、不穩定的,從時間上來說也是非常短暫的,經常界于兩個活動之間。因此,我們依據過渡環節的這一性質,采用了弱化的方法來處理過渡環節。也就是說,將集體活動從高結構轉化為開放的、低結構的活動,讓前一個活動自然過渡到下一個活動,使過渡環節與其他活動有機聯系在一起。
(二)提示巧妙化:過渡環節的精減劑
1.語言提示法:我們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設計了一些有趣的語言提示,讓幼兒在愉快活動中自然參與進來。如“像小貓那樣踮起腳尖走”、“像小袋鼠一樣跳回自己的座位前”。結合小班幼兒“具有泛靈論”的特點,形象的語言使幼兒從一個環節自然步入下一環節。
2.音樂喚起法:歌唱活動也是本班幼兒喜聞樂見的活動,結合“你在哪里”“頭發剪刀膝蓋腳”等音樂活動,幼兒的入廁不再擁擠,飲水機前長長的排隊等待不再存在,集體活動前的組織更加輕松自然。
3.標記暗示法:富有教育機智的老師不僅僅會幫助幼兒,還會想出點子讓自己脫身,讓幼兒嘗試完成一件事,給物體表面貼標簽就是巧妙的策略。區角內投放了許多材料,每次活動幼兒都會選擇喜歡的材料操作,過了一會,每個區角都鋪滿了孩子選擇的物品。收理時間到了,幼兒就根據小標記快速地把操作好的材料放回原位。老師無需多的參與和提示。隱性提示的存在讓幼兒有“記”可識,減少了教師的手把手引導,使老師有更多的時間關注幼兒其他方面的發展,也使過渡緊湊、有效。
在實踐中,我們經過對一日活動中所包含過渡環節的梳理和分析,以時間為標準將過渡環節劃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短時間的過渡,如晨間活動與晨間談話之間、晨間談話與教學活動之間、教學活動與早操之間等等;一種是長時間的過渡,如午餐與午睡之間、午睡與下午點心之間、午點與游戲活動之間等等;根據兩種不同類型的特點,我們嘗試了不同的組織模式,目的是逐步幫助孩子學會自主管理。
過渡環節要優化,真正走向自主、有序、寬松,僅僅依靠科學的調整方法和組織模式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建立一套孩子認可的規則系統,逐漸使孩子形成自律,只有在大家自覺遵守規則的前提下,才能擁有真正的自由,才能真正實現過渡環節內在品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