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瑛(朝陽市雙塔區文化館122000)
藝術檔案工作對發展繁榮群眾文化事業的作用
張月瑛(朝陽市雙塔區文化館122000)
藝術檔案屬于專門檔案管理范疇,是近幾年才興起的。它是指電影制作、藝術制作、藝術演出、藝術教育、藝術研究、群眾文化藝術等單位及個人在藝術生產、藝術創作演出活動中直接形成的,是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文字、圖像、音響形式的藝術材料。藝術檔案工作不是一件可輕可重的軟件工作,而是一件實實在在的基礎工作。是新形勢下群文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之一。
群文藝術檔案的建立對繁榮發展群眾文化事業的作用不可低估。
以大連市金州區文化館為例,他們自藝術檔案室建立以來,共建檔案盒145個,歸檔立卷館務類50卷,活動類112卷,文化館業務干部31卷,全區民間藝人個人類16卷,照片1000余張,還有錄音帶、錄像帶、唱片等。直接到文化館看錄像學習的有800余人次,直接到檔案室查取資料的有300余人次。并且金州區文化館還為還為中國文化報、遼寧日報、大連日報、遼寧電視臺、大連電視臺等新聞單位提供各種影印件3000余張。
又如,朝陽市雙塔區文化館的秧歌集成資料,被藝術館的同志們在編寫《東北秧歌》集成一書中,調出利用,為此書的完成做出了很大貢獻。
但是,在我們整理參觀檔案時,發現目前檔案中還存在著不足。有相當數量的人將群文藝術檔案看成是孤立的、單純的收集、整理工作。殊不知,檔案工作是緊緊牽連著館內調研、反饋業務,對館內群文事業可以起到繼往開來、調整導向的作用。它的價值在于既能表現出藝術生產的全過程,又能反映出群文活動的全貌。隨著經濟發展,文化消費心理的改變,群文檔案工作的地位與其他群文工作的關系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出來。
還以金州地區為例,金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他們在收集整理藝術檔案時,不僅發掘出得勝鄉農民的管樂團、灣里鄉農民面、大李家鄉的農民書法、二十里堡鄉的農民小合唱、石河滿族鎮的秧歌舞、友誼街道園藝村的龍舞等,還對這些史料認真研究,寫出了這些農民自發的、自娛自樂的文化形式的形成及發展至今的歷史,又將其開發出來,賦以新內容加以利用。
縱觀中華文化發展歷史,我們之所以能受到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文化史教育,能知道鉆燧取火,知道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術及火藥這劃時代的四大發明,能更清楚地看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優秀民族,是一個智慧民族,使人們更堅定中國人是不可戰勝的信心,不能不感謝一代又一代的先人們為我們留下了這些珍貴的、重要的史料。我們這一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一代,我們的下一代乃至下幾代何嘗不在企盼我們為他們留下改革時代的珍貴的文化史料呢?這些資料,是進行藝術教育的重要材料。
應當承認,以往的文化工作是很不系統和很不完善的。對檔案的管理的原始的。社會在飛速變化,群文藝術檔案管理也應跟上時代的發展,只有科學管理好、充分利用好藝術檔案,群文事業才能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