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鑫(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116029)
張兆曦(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650093)
《爾雅》述評
王 鑫(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116029)
張兆曦(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650093)
《爾雅》是一部對古代漢語字詞訓詁、闡釋的匯編,是漢族辭書之祖,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解釋詞義的語言學專著。對《爾雅》的成書、內容和影響的掌握,對后世詞匯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爾雅》;爾雅詁;述評
《爾雅》最早著錄于《漢書?藝文志》,但未載作者姓名。關于《爾雅》的作者及成書年代,自漢代以來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西漢至唐代的人們多認為系周公或孔子門人子夏等所作,而后又經多人遞相增益補充而成;宋代及以后的人們根據其內容來源,多認為系西漢經師纂集秦漢間人對以儒經為主的諸書所做的訓詁注釋而著成的,編纂者不止一人。究竟《爾雅》作者姓甚名誰,又經和人增補而成,均已不可考。現在一般認為,《爾雅》淵源約可追溯為春秋或西周,后由眾人不斷增益補充,最后成書于西漢。
關于“爾雅”名字的解釋,清代學者王念孫認為,爾是近的意思,雅是雅言、正言,即官方規定的規范語言,“爾雅”即“爾乎雅,近乎正”。清代學者郝司懿行認為,爾為近,雅為正,即“正者,虞夏商周建都之地正言也。近正者,各國近于王都之正言也”。兩位先生都將雅釋為“正言”(官方語),則“爾雅”連用的意思即用接近且符合標準雅言的原則和方法解釋古語詞、方言詞,使其近于規范化。
《爾雅》是一部結構完整、體例劃一的著作。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全書共二十篇,但今本《爾雅》只存十九篇。有人認為《釋詁》篇內容較為繁復,原分為上下兩篇,后因分篇方法不同所致篇數變為十九,持這一觀點的學者主要有邵晉涵、郝懿行和孫志祖等;另外有學者則認為這是原有的“序篇”失傳所致,持此說法的以清代和近代的學者陸堯春、顧廣圻、王鳴盛、李慈銘、葉德輝、陳偉、曹元忠等人為代表。
現存《爾雅》共分為19篇,通過各篇命名可以看出這是作者將詞語、名物匯總后,又根據內容性質的不同進行了重新梳理、分類編排,這樣更便于查閱、檢索和學習。
《釋詁》等前3篇訓釋的都是普通詞語,而自《釋親》篇往后則主要側重于各類別的專有名詞訓釋。
《釋詁》篇主要是列舉古人所用過的同義詞。“釋詁”中“詁”即古語,因此本篇重點在于訓釋古語。訓釋的方式,多為將各個同義詞一一列出,最后用一個通行的詞再來加以解釋。例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輿,始也。
《釋言》篇主要對古代常用的、且較難理解的詞進行釋義,以此來疏通詞匯古今方俗的不同。這主要包含4個小類:一是古代流傳到當時的通用詞匯。如:“靡、罔,無也。”二是古代流傳到當時的方言詞匯。三是當時的方言俗語。如:“律、矞,述也。”郭注:“皆敘述也。方俗語耳。”四是當時的新生詞匯。
《釋訓》篇主要對描寫情貌的詞進行解釋。“釋訓”中的“釋”即“形貌”之意,指性容性或描寫性的詞語。訓釋的方式是被釋的詞在前,訓釋的次在后。其所訓之詞大體有三:一種是古代的重言詞,這類最為主要,如“穆穆,肅肅,敬也。”二是一般的形容性詞匯。三是少量的連綿詞。
《釋親》等后十六篇則都為主要訓釋各科專有的名物及詞語,后人將之稱為名物訓詁。后十六篇中所訓釋的詞幾乎全是名詞,其中《釋親》《釋宮》《釋器》《釋樂》四篇的對象是對于人物稱謂日用器物的訓釋;《釋天》至《釋畜》十二篇于自然科學的名物釋義,其中《釋天》《釋地》《釋丘》《釋山》《釋水》五篇是對天文地理名詞的釋義,《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七篇是關于動植物名稱的釋義。
關于《爾雅》的編纂目的,由于分析的角度不同,方法迥異,古今學者也存在著幾種明顯不同的看法。
第一,正名命物說。歐陽修:“《爾雅》正名命物,講說者資之。”清代邵晉涵:“《爾雅》者,正名之書也。”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爾雅》的成書目的在于為事物命名,其所釋義的詞既包括古語,也包括方言詞、新造詞,涵蓋范圍從一般詞語到專業名詞均有涉獵。
第二,解經說。還有部分古代學者認為,《爾雅》最初為經學所服務,是專門用于五經訓詁的纂集。漢鄭玄、王充、宋高承、歐陽修、朱熹等學者都持此觀點。近代學者黃侃先生也持這種看法,他指出由“爾雅”一名可知,《爾雅》為諸夏之公言、經典之常語,訓話之正義。所以,《爾雅》旨在釋經,非泛論訓話。不過大多數現代學者對這一觀點都是反對的。
第三,今人蔡聲墉、方衍等人認為,《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也是世界最古老的百科全書式工具書。在體例方面,《爾雅》把所釋詞語分為十九個大類,在大類下又分若干小類,再按類編排詞目;在內容方面,《爾雅》前三篇會通方言殊語,后十六篇訓詁百科名物,全書涉及社會科學、應用科學和自然科學,構成了一個比較齊全的古代知識體系。可見《爾雅》具備了古代百科全書的形式和內容。
《爾雅》作為我國第一部解釋詞義的語言學專著,具有極高學術價值,在中國語言學史上地位分深遠。
作為現存最早的訓詁學專著,其內容不僅保存大量的古漢語通用詞匯,還包括豐富的方言語料,從中我們可以一窺古代人民的社會生活、思想意識、名物制度等諸多方面的狀貌,為研究古代社會情況提供了豐富資料。《爾雅》體例上也有創新,開創了“類聚群分”的釋詞體例,為后世辭書的編纂提供了典范,對后世百科全書的編纂都具有指導作用。此外《爾雅》在一定程度上還豐富了訓詁學的研究方法,其首創的互訓、轉訓、聲訓、反訓、綴系、歸納、連類等訓詁釋義方法至今仍為后世所沿用。
當然,《爾雅》也存在一定不足之處。由于最初編纂的部分原因是為更好為經文釋義,因此《爾雅》在詞義闡釋上還存在一些封建意識。加之成書年代較早,《爾雅》也存在一定時代色彩和歷史的局限性。此外《爾雅》也存在著一些收詞不全,釋義偏頗、例證不全的情況,都值得后世學者再進行詞語深層次的探源和考釋。
綜上所述,《爾雅》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座重要的寶庫,其百科全書式的內容為后世學者帶來了豐富的預料,其訓釋詞義的方法也不斷啟示后人,讓我們在其中不斷摸索前進,以創造更大的成就。
[1]蔡聲鏞.爾雅與百科全書[J].辭書研究,1981(2).
[2]何九盈.《爾雅》的年代和性質[J]. 語文研究,1984(2).
[3]董恩林.《爾雅》研究述評[J]. 湖北大學學報,1987(1).
[4]李亞軍, 張綏平.《爾雅》述評[J].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9(2). [5].陸劍明, 沈陽. 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王鑫,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研究生在讀。
張兆曦,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工商管理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