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新菊(四川民族學院美術系626001)
藏族地區的露天雕塑
——“瑪尼石”石刻
皮新菊(四川民族學院美術系626001)
“瑪尼石”石刻是藏區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宗教雕刻藝術品,歷史悠久,藝術文化底蘊深厚?!艾斈崾笔碳仁遣貐^人民的精神產物,也是少數民族民間藝術的精品,這種露天的雕塑藝術是自然美與人造美完美融合的藝術品。
瑪尼石;石刻;民間藝術
進入藏區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尼瑪石石刻,分布在我國的西藏、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藏區,村口、路邊、河旁、山上、墓地邊隨處可見這種露天雕塑藝術?,斈崾虤v史悠久,藝術文化底蘊深厚,是藏民族最具有特點的民間宗教雕刻藝術品。
瑪尼石,也有稱為“嘛呢石”或“尼瑪石”,是用雕刻的技法把藏傳佛教的佛語、圖像刻在石塊上?!艾斈帷笔遣匚囊糇g過來的,藏語為“多本”,是具有靈氣的石頭和珍寶的意思?,斈崾窨痰膬热莺茇S富,有佛教中的佛、菩薩、護法、尊者、高僧形象,有佛經中的佛教箴言、經文和各種圖符,有大地崇拜的日、月、魚、龍、動物頭的神獸,還有很多吉祥圖案。現在最常見的是六字真言、佛經箴言、祈禱語和佛教造像。
瑪尼石堆在村莊、河邊、湖邊或路邊作為守護神的路標,祈求神靈保佑,說明遠在佛教傳入之前就已經出現“瑪尼石”石刻。原始社會時期人們認為大自然的萬事萬物都有神靈指示,石頭、大山、大自然皆有靈性,開始有符號記事的圖畫,如日月、魚、龍、靈獸動物等形象。后來人們對人自身力量的認同,開始崇拜長者,這些人有超凡的本領,石刻中出現了法王、教派祖師、大德、譯師的形象。有了對人的崇拜,才出現以人為主題的神靈,如鳥頭或獸首人身合體的形象,演變出神靈崇拜的圖像,這與其它地區原始社會巖畫發展過程想像?!艾斈崾笔痰陌l展還是主要在宗教的推動下發展壯大的。
據考古證明,“瑪尼石”雕刻在8世紀前后出現在西藏。瑪尼石作為宗教雕塑更多的具有宗教祭祀的意義,是對人的約束和對神的敬畏、崇拜。佛教從印度傳入西藏,再向東進入四川,與原始苯教結合,佛教教義、佛像圖像刻在石塊上祭祀、祈禱被人們接受并廣為運用。出現佛、菩薩、高僧、護法神、經文、六字真言等題材的瑪尼石,有瑪尼石石刻墻、石經墻、石刻造像、石刻堆、石山石刻、卵石石刻,形式多樣。受到印度尼泊爾地區佛教雕刻藝術和漢地雕刻技藝的影響,結合藏區本地的雕刻技藝,各地的瑪尼石雕刻技藝都所有不同?,斈崾喾鸾绦磐胶湍岈斒耖g藝人工匠(叫“朵多”、“朵哥”)所作,屬于民間藝術創作,所以雕刻顯得非常自由、活潑,簡潔灑脫,加上艷麗的色彩,醒目愉悅顯得大方豪邁。眾多的尼瑪石中六字真言和經文的尼瑪石占多數,其藏文字體和圖符變化多樣。
瑪尼石石刻是一種精神產品,是藏區人民審美觀念的一種體現。這種石刻是刻和畫在巖石表面,就繪畫而言,它是平面的二維空間,但畫面和雕刻的巖石、石壁聯系在一起,就是立體的三維空間。兼具繪畫和雕塑的雙重藝術特色。
自然美和人造美的融合。尼瑪石石刻選擇的環境,除了寺廟里,野外多刻在山上、路口、幽谷、險峻的河道等地。青藏高原面積廣闊,空氣稀薄,太陽紫外線強,氣候復雜,人煙稀少。草原的廣闊,高原雪山、風沙地區的貧瘠,高山深谷的險峻,如此惡劣的地理環境,偶爾看見彩色的瑪尼石刻、瑪尼堆和摩崖石刻點綴在期間,人為的創造加上自然環境的陪襯,就像天空中的日月星辰,點綴著大山、大河、和白色的佛塔,表現藏區人民的熱情和希望,讓經過的人們感慨、敬畏和聯想。繁多的六字真言、再配上長條形五顏六色的經幡,體現的也是一種壯美。
適合的材料。藏族人民建房、碉堡、墳墓、飾品大量運用石頭材料,大量的材料從自然界中汲取。佛教信仰和藝術追求能方便、快捷地表現,即廉價又平民化的材料就是高原上隨處可見的巖石?,斈崾x用的石材太普遍,山上的石塊、河里被水沖刷的卵石、巖壁和山上的大石塊。藏族地區的“瑪尼石”石刻為硬質工具敲擊、磨刻和軟制工具蘸顏料涂畫相結合。石刻雕刻形式有陰刻、陽刻、線刻、淺浮雕加陰線刻、浮雕,有不上彩的,還有雕刻加彩繪的,形狀有片狀、橢圓或不規則的。早期的尼瑪石雕刻比較粗獷,后期的雕刻比較細膩,線條流暢?!艾斈崾笔躺显倥渖喜噬㈤L條經幡,色彩絢麗、景象壯觀。
按照美的規律進行的藝術創作?,斈崾允^為畫面,是露天在野外的“景觀雕塑”。形式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依照山勢造型融于山川秀水中的石塊上,另一種像“金字塔”堆一樣的瑪尼堆。第一種分布于山川中,這些瑪尼石雕刻、繪畫不是很細膩,只抓住基本形態,突出主要色彩和外形,大氣渾樸,遠觀壯美,體現藏區人民的彪悍之風。如西藏北部羌塘和甘孜塔公地區的瑪尼石,甘孜塔公地區河道山石上多瑪尼石,崖壁雕刻摩崖龕像,這些佛像根據石塊的大小雕刻,有大有小,再配上無數六字真言和圖符刻在山上石塊和河中露出的卵石上,遠觀眾多的六字真言和圖符,分布在佛像邊延綿數十公里,這些雕刻粗獷,紅、黃、藍、白、黑等艷麗的色彩涂繪也不那么細致,但與大自然融合在一起還是很奔放豪邁。您一種形式瑪尼堆,以無數的巖石堆積出三維的“景觀雕塑”,有方形或圓形的底臺,上面堆積成山丘狀,石堆有大小、高低、形狀的不同,造型變化不定,遠觀肅穆壯觀,形式美感強。路邊、山上、村邊到處可見像山丘一樣的瑪尼石堆,寺廟中更為壯觀。如四川藏區寺廟中有名的瑪尼堆甘孜州石渠縣的“巴格瑪尼墻、松格瑪尼墻”和阿壩州壤塘縣邦托寺瑪尼墻,青海藏區的甘德東吉多卡的經文瑪尼墻和結古寺瑪尼堆,西藏地區分布最多,藏北當雄康瑪爾寺廟成千雕刻造像瑪尼堆,藏東昌都的瑪尼堆和阿里古格瑪尼墻等。
瑪尼石石刻作為藏族人民創造出來的藝術品,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成為民間藝術中的瑰寶。這種雕塑藝術保存到現在,是民族民間歷史和宗教文化的重要遺產,值得我們珍惜、愛護和保護。
[1]李翔.藏族石刻藝術概述[J].西藏研究,2003(4).
[2]康?格桑益希.恢宏拙樸的藏族民間瑪尼石刻文化[J].西藏藝術研究,2003(1).
[3]楊嘉銘.四川藏區的石刻文化及其保護和利用[J].西藏研究,2006(2).
皮新菊,美術學學士,設計藝術學碩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國畫、民間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