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君(華東師范大學藝術研究所200062)
仇英《竹林高士圖》賞析
張 君(華東師范大學藝術研究所200062)
上海龍美術館嘉樹堂藏明人扇面書畫展所展出的《竹林高士圖》是明代畫家仇英的作品,扇面,18*53cm,是一幅關于竹林高士題材的佳作。本文試圖從仇英的生平,繪畫經歷,此畫畫名等方面,分析畫家畫這幅畫與當時的社會潮流關系,并對竹林高士這一題材做一賞析。
仇英;竹林高士圖;明代繪畫
【引言】 仇英,字實父,號十洲,其出身卑微,曾是名民間漆匠,兼為繪制房屋棟梁裝飾彩繪的畫工。畫以摹古為主,由于天資不凡,深得理法,人物、山水、走獸、樓臺亭閣等畫皆秀麗精妙,為明代工筆之杰,在畫壇聲譽卓著。并且他以一位非文人畫家,與沈周、文徵明、唐寅合稱“吳門四家”,后升格為明四家。
這幅《竹林高士圖》,上有款識和鈐印。欣賞這幅畫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畫面上的一片竹林,竹子筆直細長,疏密有秩,有一棵一組,兩棵一組,三棵一組。造型下粗上細,并且竹節的刻畫也精到逼真,根部的竹節比較厚實,筆跡勁力挺拔,上部的竹節刻畫細長朦朧,直入竹葉叢中。竹葉的刻畫一絲不茍,符合仇英的工細深秀風格,前后關系也拉的很開,筆墨濃淡的靈活運用包括前后的透視關系處理使得整幅畫面非常耐看。在畫面的中間偏左處是河流的支點,穿插在三片陸地之間,有的有小橋相連,竹林中有假山奇石,并畫有高士坐立其中,似在思考或探討對一些事情的看法,左邊有一童子端茶送水,一派清靜幽雅的景象。
從題名來看我們可以知道竹林和高士是這幅畫要表達的主題,那么在古代竹林和高士都有什么含義,仇英在當時畫這一類題材是不是有什么說法?以下作簡要論述。
在古代,竹以其虛心勁節、瀟灑多姿的外在形象和不畏逆境、寧折不屈、高風亮節的精神內涵,同文人返璞歸真、順其自然、追求平淡的價值取向相契合,成為文人畫家們在特殊的社會環境下求得內心世界安寧和恬淡的最佳載體。而高士, 也被稱為隱士, 是我國古代社會中的一種特殊文化群體。在我國古代, 有一些文人雅士為了保持自己清高的人格和天然自適的性格,不愿與污濁的社會同流合污, 因而他們常常選擇歸隱山野, 與大自然為伴。可以說,魏晉開始就是一個仰慕高士的時代,也是一個高士輩出的時代,它樹立了高士的形象,并將其帶入到中國繪畫中,為以后中國繪畫中活躍的高士形象上打上了不可磨滅的魏晉印記。而之后歷經各朝又形成了一個高士的模式,正如裴瑞欣在《林泉高逸:中國繪畫中的高士形象和程式》一文中所說歷代的文人畫士通過追溯魏晉六朝以來建立的先哲高士形象,建立了一個廣泛認可的高士畫法范式,對高士的運用成為畫家修養良好、品味不俗的一個顯要標志。
在明代,政治上的強權統治,經濟上的發展,商品經濟的成長,市民階層的壯大,無不給文化帶來相應的影響,表現在美術上也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文人美術的持續演進。二是市民美術的勃發。
關于第一點,在時代的大環境中,作為“吳門四家”中唯一的一位非文人畫家,并曾師從過文徵明,還和其師后代及文人雅士廣泛交往,在廣交文人墨客的過程中,仇英一定受到了文人畫的深厚熏陶,尤其文徵明等人的藝術思想與繪畫風格對他的畫風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同時為了提高自己的畫品和融入文人畫的潮流,一種淡泊簡澹的藝術境界也悄然滲入到他的畫里,創作了一些諸如此畫的頗有文人氣的畫作。這在當時或許已成風氣,例如文徵明的《竹林高士圖》。明代袁華更有《竹林高士圖》五言古詩等。
關于第二點,我們知道仇英是畫工出身,以賣畫為生,在經濟持續發展,市民文化與市民審美意識逐漸生長的時代,不免會有一些人愿意花錢買一些有品味的文人畫,以提高自己的審美修養或附庸風雅裝點門面,正如揚州畫派與鹽商交往密切相似,而竹林和高士的題材又能很好的表達一種文人的修養。從這幅畫的內容看,我們不知道這幅畫是出于什么目的而作,但不能不考慮或許正是出于市場賣畫需求,因此《竹林高士圖》也是表達文人意趣的佳作。當然,你也可以說仇英對高士形象的描繪,意義并不一定在于表現高士本身,而在于通過自己對高士形象的描摹追慕,凸顯心中的超逸之氣、高妙之品味,努力擺脫世人眼中“職業畫家”的身份。
作為一名職業畫家,仇英以其精工細作的繪畫風格而聞名中國畫壇,但這并非是他作品風格的全部。從晚明的謝肇制到現代的張大千,都從不同的角度指出過仇英作品的文人化寫意性這一獨特傾向。仇英是“吳門四家”中唯一的一位非文人畫家,并曾師從過文徵明,還和其師后代及文人雅士廣泛交往,正如這幅《竹林高士圖》所表現的一樣,他一直試圖讓自己的畫看起來不那么非文人化,但是,即使是這幅高士圖畫面形象的塑造,正如上文所說,也是一個流傳歷代的高士畫法程式的模仿而已!
[1]任穎穎.論仇英繪畫的文人趣味—兼論明中期后職業畫家與文人畫家的合流趨勢[J]. 美苑,2007(8).
[2]裴瑞欣.林泉高逸:中國繪畫中的高士形象和程式[J].藝苑,2010(9).
[3]付旭陽.竹林七賢文化形象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
張君,碩士,現就讀于華東師范大學藝術研究所。研究方向:美術史論、 中國美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