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艷麗(渭南師范學院莫斯科藝術學院714000)
關中民居題材油畫的表現美研究
尉艷麗(渭南師范學院莫斯科藝術學院714000)
關中民居油畫承載著深厚的人文內涵,集居住的實用性與審美的藝術性相結合。以油畫表現民居之美,探討民居油畫的歷史文化價值,延展出對民居的保護與民居文化的傳承。在關中民居生態下探討油畫表現美,以造型體現關中民居的形態美;以色彩彰顯關中民居的樸素美;以意境營造關中民居的內涵美;以內容展示關中民居的生態美。以民居油畫為契機,探討深層次的關中民居油畫美的表現。
關中民居;生態;油畫;表現美
本文系渭南師范學院2016年人文社科類項目,項目名稱《關中民居生態下的油畫創作研究》
作為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和史前文化聚集地的關中,土地廣袤,具有兩種兼容并蓄的黃土臺塬與平原地貌特征,加之樹木、民居村莊、鄉鎮的點綴,繪畫表現性強烈。關中民居建筑特點鮮明,風格突出。通過對關中民居的建筑樣式與風格特點的觀察研究,應用于油畫藝術創作中,體悟民居的形態美,裝飾美、內涵美與生態美,探索關中民居背后隱藏的深厚文化內涵,起到了在理論上梳理與實踐上認知的效果與作用。探索關中民居產生的歷史和民俗背景,以期這種獨特的文化形式在油畫創作中得到發展。關中民居作為人民的主要生活居住場所,它承載著一定的人文歷史價值,從生態下的油畫創作研究分析關中民居,以期使關中民居能夠在油畫藝術創作中綻放出光彩,體現出民居的形式美與內涵美。
關中地處秦之腹地,區別于南北的山脈與高地,平原地貌決定了關中民居以磚瓦、土木與雕刻結構為主的風格。受長安文化的浸潤與影響,在油畫創作中對關中民居的造型便體現出其淳樸、敦厚的一面,在民居建筑中凝聚著歷史的追憶與文化的傳承。從民居的構成特點分析,關中民居油畫能體現出其功能性的一面,從坐北朝南的堂屋、會客區與東西朝向的廈房起居空間,到儲物、飼養的小型房間布局與設計,都可在油畫中得到較為真實的表現。還有對于“陜西八大怪”之一的“房子半邊蓋”的硬山式體現上,油畫家在對民居造型的塑造上頗費心機,對民居造型特點與風格特征進行整體把握,并結合周圍整個民居建筑群的營造,植被的搭配,氛圍的營造,與畫家油畫語言相得益彰,表現出其形態美的特征。關中民居對建筑造型要求頗高。很多民居均還在正房上增置一層閣樓,并不居住,做儲藏室用,起到裝飾作用,使民居的外部形態錯落有致,在表現形態上更能體現出其美的一面。
關中民居形態端正,樸素大方,一般由倒座、前院、廈房、廳房、后院、上房等幾部分組成,符合中國傳統建筑的審美需要,布局以中軸線為基準,進行對稱式設計,緊湊而不雜亂,經濟適用,加之與門樓、影壁、門墩、脊獸的呼應與陪襯,形成端嚴、密集的院落民居群。油畫家在進行表現時,可從其整體呈現的風貌來塑造,捕捉整體的形態特征,把握各個院落之間的不同特點與關聯,在交叉對比中產生出對個體民居的形態把握。西安美術學院畫家楊小陽的油畫作品《長安三月》中,便表現出對關中民居整體形態的捕捉,畫面塑造的是關中三月陽光明媚的春日民居景象,畫面左半部分以主體民居的呈現為主,表現出坡屋頂硬山式的建筑特點,青色瓦片,照壁、門樓、窗戶的形態塑造更注重民居的用材與細節的真實。細節處理上表現了民居的屋檐、門與窗戶的具體布局與形態設計,生活雜物的鋪陳,一股濃濃的關中民居風情油畫赫然而出。一顆高大的開花梧桐樹矗立于房后,使硬的直線條穿插于彎曲的線與面之間,加之青磚鋪就的臺階,光線的運用,使普通的關中民居有了生氣與活力,增添了對民居形態美的生動表現。
關中民居的油畫表現之美還體現在裝飾性上,以構成的意味與色彩的裝飾來營造畫面,油畫家通過對關中民居油畫創作的研究,了解關中民居概況、民居建筑裝飾藝術與民俗的關系。掌握民居油畫創作的方法,從技術層面呈現民居的真實面貌,并從人文環境的視點去分析關中民居建筑藝術,通過油畫創作的形式進行表達,深挖蘊藏于表面技術因素之外的藝術創造精神。油畫家借鑒有關民俗學的研究方法,對關中民居進行具體分析與表現,以色塊的分解與重組構成畫面,灰色與純色的對比與運用,色彩調性的把握等,都能為民居油畫的裝飾美帶來契機。陳新良的《黃土人家之一》,以濃烈的紅、黃、藍的色彩來塑造畫面,呈現關中的民居窯洞之美,裝飾性極強,畫面用色鮮亮,色彩單純,筆觸厚重,光影感強,把關中的又一民居形式磚箍窯進行了藝術闡釋,裝飾之美不言而喻。
畫家也可從局部的細節入手,著重對某一種類的院落或民居的廈房或上房進行刻畫與描繪,深入到細枝末節,在具象呈現的畫面里闡釋出關中民居的特色。油畫家從其影壁、門墩的雕刻,天井的塑造上來具體描繪,體現民居油畫的裝飾美。查瑾的油畫《暖冬》,便是從細節入手進行描繪的作品。觀其作品,能真切感受到畫家在關中民居的院落里作畫的情景,土紅色調的畫面以幾塊大的長方形分割,加之對光線的運用,與右方樹木的刻畫,門前院落地面的典型紅磚鋪貼,都傳達著一種裝飾之美與生活氣息。而對于關中的老民居油畫表現上,除卻濃厚的人文積淀外,則更呈現出這些官宦與富商民居的裝飾美。而大多具有精美雕飾的民居,藝術價值頗高,油畫家在表現上則可從局部雕飾之美上探索,發現蘊含其間的裝飾之美與文化價值。
民居油畫的內涵美是畫面的藝術語言與表現內容所呈現出來的整體美感,給觀者的精神啟示與視覺震撼,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對悟與再創造。立足于本土,本著對關中本土鄉俗民風的了解,從民俗學的角度去分析油畫創作。使關中民居油畫蘊含著關中文化,凝結著對故土的情感與眷戀,彰顯著以油畫學術語言闡述關中民居的情懷。油畫語言上呈現出抒寫性,嫁接東方土壤,使人文民居精神常駐心中。在語言轉換中尋找出路與靈感,以真實喚醒麻木與腐朽的靈魂。立足本土,以真情實感、隨性的筆意去抒寫心靈的故土,在當下多元藝術格局之下,如何建立起自身的獨特與研究的重點,便需立足于對本地文化的訴求,挖掘視覺之外的心理圖式,找尋本土的傳統根源,發掘內涵之美。賈小琳《小院春色》油畫中,畫家把關中的普通農家小院以灰色調展示,營造出關中民居油畫的民族情節與鄉土氣息,體現出民居油畫內涵的豐富與深邃。
油畫家秉承著民俗文化觀念,嘗試著從文化內涵的視角出發,對關中民居油畫的藝術語言、藝術風格、民俗文化等方面進行具體分析,闡述了關中民居油畫的藝術形式與內容。王風華的油畫《大晴天》也以關中民居為題材進行創作,營造出民居在正午陽光的照射下的光感氣氛,傳達出對本土的眷戀情節,從文化心理的回歸到對油畫藝術美的表達,試圖認識民居油畫的文化價值,喚起人們對關中民居建筑的關注和保護,激發對民居油畫人文內涵的認識與了解。王葆安的《街巷》、《古城樓影》則描繪了關中地區的街道與古城風貌,詮釋了文明的延續,吐納從古到今的人文氣息,使關中民居。新時代生活方式對古民居的改造、拆遷與破壞,帶來了油畫家對關中民居描繪的意識,古民居的不可再生性與獨特的審美價值,使畫家以民居的形制分類來研究繪畫,以不同畫法的表達來研究,也可以民居的不同畫面色調來研究繪畫,并最終體現出關中民居的審美品質。
關中民居外圍墻面均無窗戶,門窗朝向院內,封閉而內向的院落更加符合封建禮教的審美需求,也符合關中居民靜心享受家庭生活的需要。這種私密性極強的民居,一方面體現了民居主人內斂的一面,另一方面也隔絕了外界的嘈雜,靜心自守,使畫家在表現民居時能夠體現出生態美的一面,在對故土的堅守與執著描繪中連帶著懷舊的民居風景展示,喚醒今人的思索。通過研究分析可以看出,真正研究關中民居油畫的生態美是畫家的訴求,很有必要對關中民居油畫生態美進行深入分析,探討其存在的美學價值與意義。程濟民的作品《遠方的家》中,把關中民居群以中景的形式展現,近景以田地與農作物鋪陳,使民居在相對遠的視線觀望中產生出一種建筑群的恢宏氣氛,在一派生態中營造出美感。
馬建茂的《棚戶系列》作品,以最為破舊的關中棚戶區民居為題材進行表現,畫家以中間略偏左方的一條路分隔畫面,引用大量真實寶貴的第一手資料,著重分析蘊涵在民居藝術表層下的民俗文化,表現出棚戶區民居的破敗感,在新形勢下如何使這種破舊的關中民居得以改造等。體現出油畫表現的生態需要與美感訴求。能借古開今,在不斷繼承與發展著的民居油畫中,探索民居審美要義。通過對傳統民居元素的研究分析,吸取蘊含其中的文化精髓,希冀以此引發對傳統民居生態的改造與保護。
關中民居油畫的表現美中,畫家能從本土、本我出發,回歸精神訴求。解決油畫是外來畫種,不能融入的問題,使油畫與關中民風民俗相結合,使油畫從外來畫種與文化語境中走出,融入本土地方特色。拋卻以往的過于直接描繪,而加入了抒情性表現,使油畫語言美感生成。解決了純粹的再現,融入了表現的成分。解決了國人對關中民居認知不足的問題,讓人們走進關中文化之中,走入對關中民居的了解,宣傳關中民居文化,使關中民居文化走出大秦嶺,邁向更廣闊的天地。 從人文民居中尋根脈,尋內涵。對表層單純民居形式美的追求下,應是與民居的對悟與思想的通融,更好地發揮文化資源優勢,打造關中文化品牌,繁榮地域經濟。
[1]李琰君,閻娜,許巖.關中傳統民居的石雕藝術[J].美術大觀,2009(12).
[2]鄭向東.油畫風景寫生再認識[M].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3]張壁田,劉振亞.陜西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3.09.
[4]竇英杰,梁昭華.淺析陜西關中傳統民居建筑裝飾紋樣造型的表現手法[D].
[5]陳超.土木之間的人性---關中民居建筑本源與審美觀研究[D].
[6]陸元鼎.中國民居建筑[M].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尉艷麗,碩士,渭南師范學院莫斯科藝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美術學專業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