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思(江蘇師范大學研究生院221000)
介入與融合
——康定斯基與吳冠中藝術表現性比較研究
陳 思(江蘇師范大學研究生院221000)
東西藝術上的差異,不論在文化、藝術、歷史上都呈現出著不同的面貌,但實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本文僅通過對康定斯基和吳冠中兩位同時代卻不同背景下藝術大師在繪畫風格、時代背景進行分析比較,文化理念的對比,分析出他們各自的不同特點,以及賦予各自特點的原因,“以點映面”通過解析兩位藝術大師的風格背景,闡述東西方藝術的聯系與共鳴。畫家很多時候是出于直覺本能的沖動和感應去創作的,所以作品的意蘊畢然和畫家的審美趣味、藝術修養、技法純熟甚至社會閱歷、即時的心境緊密相聯。本文試闡解康定斯基和吳冠中繪畫創作中的“藝術精神”。
形式美;點線面;內在因素;內在精神
一
對于中西藝術的探索,藝術家們從來沒有停止過探索。寫意與抽象、內容與形式、個人感受與風格、古代與現代,這些是一一擺在藝術家們面前的問題。吳冠中先生是當代著名的油畫家也是杰出的藝術理論家,同時他還是教育理論家,他提出了“如何認識、理解對象的美感,分析并掌握構成其美感的形式因素,應是美術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并撰寫了大量藝術理論著作。吳冠中說藝術家有國籍,但藝術沒有國界。英國文學評論家蘇邁克-蘇立文說:“單憑發表的文字就足以讓他(吳冠中)在藝壇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他那強烈、簡練與坦誠的表達方式,可與他崇拜的梵高媲美。”康定斯的《藝術的精神》、《形式問題》、《點線面》這些藝術理論著作宣揚抽象藝術思想理論,因此他被視為抽象藝術的開山鼻祖。康定斯基認為:“不管種種表面上的難以克服的對立,事實上,今天的人仍然不滿足外在性的東西。他的眼光更銳利,耳朵更靈敏,并且想透過外在看見內在,聽到內在聲音的愿望日益強烈。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感覺到基礎平面這一沉默寡言又謙虛的存在的內在脈動。”藝術思想的契合,讓兩位藝術大師“不謀而合”。
二
形式美的闡解。形式美的創造,是藝術家作品具有時代氣息、豐富表現力以及藝術個性不可缺少的條件。吳冠中說:“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人們對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喜愛是本能的。”那么抽象美探索的是什么呢?要在客觀物象中分析構成其美的因素,將這些形、色、虛實、節奏等等因素抽出來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研究,這就是抽象美的探索。在《繪畫形式美》一文中指出:“我認為形式美是美術教育的主要內容,描繪物件的能力只是繪畫手法之一,而如何認識、理解物件美感,分析并掌握構成其美感的形式因素,應是美術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環節,美術學院學生的主食!”康定斯基認為抽象藝術不僅是現代藝術,而且也是未來藝術,與其說抽象藝術的生命于現代,不如說他的生命更在于未來。
藝術家求得與自己最契合的表現形態,一就是力求“無對象”的表現形態。抽象形態比之“對象的”形態,具有廣闊的自由和豐實的內容。形式的選擇取決于藝術家,但不要過分拘泥于形式。什么是點?在他看來,點是在工具與物質材料平面首次碰撞中產生的最基礎的元素形式。繪畫創作中的點,是一種具有空間性、界限性、可視性和幾何學性質的元素形式。所謂最基礎的元素形式,是相對于線和面而言的。點是線的基本構成元素,線是點的連續展開和運動狀態。點是在空間上縮小了的面,面是在空間上擴大了的點。這就是說,對于線和面來說,點是最小的最基礎的元素形式。其次,點具有空間可變性。康定斯基認為,點的大小和形狀可以改變,抽象的點的相關聲音也就可以改變。這就是說,與所有事物都處于運動變化中一樣,點也是在不斷運動發展變化的,它的大小、形狀等雖然大多偏向靜止,可是并非絕對靜止,而是隨時隨地都可以改變的;再次,點與面的相互轉化關系。康定斯基敏銳地意識到,很難為所謂“最小形式”下定義,點能夠擴展,稍不注意,就會覆蓋整個基礎平面。的確如此,大與小只能是相對而言的。小,對于更小的東西來說,它就是大;大,對于更大的東西來說,它就是小。沒有絕對的小,也沒有絕對的大。正因為這樣,康定斯基才發出“點和平面之間的界限會在哪里呢”的感嘆。我們認為,盡管點和面只是相對的,并處于可以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之中,但它們并非不可界定。對于同樣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來說,點就是點,面就是面,點不能代替面,面也不能代替點。這是因為,點和面都是具有相應數量關系的空間形式,從空間形式的數量關系來看,處于小值的是點,處于大值的是面。點作為體現一定數量關系的空間形式,對于在數量關系上處于更小值的空間形式來說,它就是面;反之,對于在數量關系上處于更大值的空間形式即面來說,它就只能是點。
三
吳冠中提出的“中國畫的現代化”與康定斯基強調的繪畫內在因素之間的聯系。在西方強勢文化和西方中心主義背景下提出來的“中國畫的現代化”亦在發展本土文化,制定發展東方國家的文化策略已對抗西方文化的單邊主義。吳冠中的油畫在探索油畫民族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他的作品具有東方神韻,其內涵精神是對故土的深厚感情起形式是當代的中國的審美意象。《雙燕》是吳冠中作于1981年的江南題材水墨畫,將江南民宅的白墻橫過畫面,淺灰色的天空與水面上下夾著白墻,橫著黑邊墻沿與豎畫的黑色門與窗。更顯墻的白,作者將中國哲學中的“虛”“無”的概念在他的水墨畫中充分地加以表現,畫面樸素如初,傳達出淡雅寧靜的詩意,橫、直的抽象線條、大面積的空白畫面,給人質樸永恒的感覺。
在康定斯基看來,影響點的質地的主要因素,一是制作點的工具特征,二是承載點的平面的材質,三是點自身所表現的質地。制作點的工具不同,自然會在點上留下相應的痕跡;承載點的平面材質不同,當然也會在點上留下相應的材質特點,這兩種因素對點的質地的影響不難理解。問題是第三種因素,即點自身所表現的質地,究竟指何而言?關于這一點,康定斯基的表述相當模糊。我們認為,點的大小、形狀雖然主要體現的是數量關系,但是它們也潛在體現著與這種數量關系相對應的質量關系,從而可以顯現出特定的形式意味。比如,點在大小方面呈現出的氣勢強弱,有的點像危峰墜石,有的點像潤物春雨。點在形狀方面顯現出的陽剛陰柔,方正圓融,以及特定形狀的仿生意味等。我們認為,這些形式意味,就是康定斯基所說的點自身的質地。正因為點具有上述多方面屬性與特點,康定斯基才說,點在眾多的藝術表達形式中相匯合,藝術家會越來越意識到它們內在的力量,這一重要性不容忽視。與線存在著對立統一的關系,它們的統一性表現在深層關聯方面,點是線的構成要素,線是點的連續延伸。沒有點,線無從產生;沒有線,也談不上點的運動軌跡。進一步說,它們的統一性還表現在二者在一定條件下的彼此轉換上,點可延伸為線,長點即為線;線也可縮短為點,短線即為點,點與線并沒有不可跨越的鴻溝。點與線有統一性,并不是說它們就沒有對立性,有時候它們的對立性還比較嚴重。康定斯基說:“線和繪畫中的原元素——點——處于最嚴重的對立關系中。線既然是在點的運動中產生的,是點的運動軌跡,那么點又是借助什么樣的動力才能產生相應的運動呢?康定斯基認為,“使點成為線的外部力量多種多樣,線之間的各種變化取決于這些外力的數量與其的組合。”康定斯基從內在性、張力性、創造性、方向性等方面,把線區分為直線、曲線、角線、復合線等基本類型,進而又對這些基本類型進行了更為具體的類別劃分。比如,在直線中區分出水平線、垂直線、對角線等類別;在曲線中區分出簡單曲線、波狀曲線等類別;在角線中區分出直角線、銳角線、鈍角線、多角線等類別。由于這些線的基本類型和具體類別的定性多與內在的張力,延展的方向,創造的目的等相關聯,所以它們所具有的藝術特征也就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性。比如,關于直線的產生與特點,康定斯基就指出,來自外部的力量讓點向某一方向運動時,點就產生了線的最初形狀。此時方向一旦確定,就永遠不變。線還具有筆直地伸向無限的趨勢,這就是直線。因此可以這么說,直線的張力反映了無限運動的最簡潔的形式。
四
繪畫作品是經畫家主觀加工處理過得新生事物,在吳冠中看來常常把作品視為視如己出的孩子。康定斯基更是認為藝術作品是科學探索的結論,藝術的結晶。抽象畫家的靈感并非是從任意的自然片段中產生的,而是從自然的整體中獲得的。實際上,形形色色的自然形態都交匯于他的心中,繼而是作品的誕生。康定斯基說,他的理論是建立在“內在需求”觀念之上的。他把“內在需求”這個概念定義為“精神生活各個領域的指導原則”。他對點線面和色彩形式的分析,是“基于形式在個人身上產生精神作用這個基礎”。他反對純形式解決問題的想法,斷定建構的問題僅有相對價值;任何藝術作品只依據內在需求選定屬于自身的形式,每個形式元素有自己絕對的自然效果(價值),建構行為在這些素材中做出選擇,在相對價值中形成絕對價值。”康定斯基對于繪畫創作中的點線面形式、色彩形式、時間形式和空間形式等非常重視,畫史上像他這樣下大氣力研究繪畫藝術中的形式問題特別是所謂“純粹”元素形式問題者可以說前所未有。可是這并不意味著他不重視內容。他曾多次明確表示反對“為藝術而藝術”,為形式而形式,反對只是為追求形式美而創作。他格外強調繪畫藝術創作中形式與內容不可分割的關系,強調作為基本元素形式的點線面與精神內容的關系。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形式與內容關系問題上,他強調的重心是內容、是內在需要、是內在心靈、是精神內容。藝術語言不能打動觀者的內心,也就稱不上一件藝術作品。
指導教師:丁峰教授
[1]吳冠中.橫站生涯五十年 [M].文匯出版社,1999.
[2]吳冠中.美術技法大全吳冠中繪畫形式分析 [M].四川美術出版社,1998.
[3]朱和平.藝術概論 [M].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
[4]徐沛軍.走近大師康定斯基[M].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2.
[5]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論點線面[M].中國人民人大學出版社,2004.
[6]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論藝[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7]吳冠中.心靈獨白[M].廣西美術出版社,2003.
陳思,江蘇師范大學研究生院,專業: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