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錦賢(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高州師范學院525200)
淺談木刻版畫藝術的形式美
朱錦賢(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高州師范學院525200)
木刻版畫是在木板上刻出反向圖像,再印在紙上欣賞的一種間接性藝術,其獨特的刀味、木味、印刷痕跡,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形式美,使它在繪畫藝術史上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與地位。本文立足木刻版畫藝術,從力量之美、刀法之美、線條之美、時代之美四個角度分析木刻版畫藝術的形式美。
木刻版畫;形式美;力量;刀法;線條;時代
木刻版畫是一種間接性的繪畫藝術,其藝術形式講究刀味、木味、印制的美感,高度的簡練性和強烈的形式感使其獨具一種裝飾韻味的視覺魅力,這是別的畫種所無法比擬的。明確木刻版畫藝術的形式美,是創作、欣賞木刻版畫作品的一個核心問題。作者結合自己的教學木刻版畫的經驗,從以下四個方面對木刻版畫藝術的形式美進行了思考:
木刻版畫作為一種充滿力量之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它產生“力”的表現,給我們視覺以強烈刺激,從而達到了其他繪畫藝術無法企及的形式美。因此,欣賞木刻版畫會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木刻藝術表現形式那種強烈、概括的藝術效果及其蘊含的“力之美”。
從木刻版畫的藝術形式看,木刻是具有藝術性美感的視覺表達方式,而木刻版畫正是在木板上繪制后刻制印刷而成的,這種“以刀代筆、以板代紙” 的特殊性,以及木刻版畫的木質材料,限制了它很難具有像國畫、油畫那么大的畫面。因此,高度的簡練性成了木刻版畫強烈的形式感;而這種強烈“力之美”也只有在木刻版畫中才可以取得最佳的藝術表現效果。例如,從趙延年的《逐日》《砥》《填?!返茸髌分?,黑白木刻版畫中的黑白不同于其它繪畫藝術中的黑白,它更具有一種木刻版畫藝術所特有的力度美和強度美。
從木刻版畫的制作過程看,魯迅先生曾指出,木刻畫是一種“捏刀向木”“放刀直干”的充滿“力之美”的藝術。因為,木刻版畫的選材、構圖、刻制、印刷四個環節都是作者捏刀向木、以刀代筆完成的,在畫中形成了自己的“刀味”與“木味”,而木刻所特有的“力之美”則是靠刀鋒干脆利索地刻出剛勁有力的刀觸來體現的,這種特殊的藝術效果是木刻版畫的一種強度和力度。例如,胡一川的代表作品《到前線去》在較為局限的畫面里,以其動態的構圖、合理夸張的人物形象讓整個畫面充滿張力,從而更有力地打動人心。
因為木刻是一種減法的藝術,不能象素描、油畫那樣進行多次修改;所以刀法組織是創作木刻版畫最本質、最核心的因素,而刀法就是畫家表情達意的藝術語言。只有熟悉各種刀具的性能、熟練掌握各種刀法,才能準確地在木材上刻畫出富有表現力的點、線、面,從而繪制出富有藝術形象和思想性的木刻版畫作品。李樺先生所創作的“48種刀法組織”,被評為木刻版畫的“金鑰匙”,可見刀法更是木刻版畫的藝術形式體現。
首先,刀法的運用在黑白木刻版畫中顯得尤為重要。黑白是版畫藝術的重要藝術語言,也是其他繪畫藝術形式無法與之比擬的獨特的藝術處理手法。無論是“去白留黑”的陽刻法、還是“以黑襯白”的陰刻法,都要求作者從滿足自身創作需要出發,讓刀法為塑造形體和表情達意而服務。其次,刀法的運用在套色木刻版畫中顯得更有特色。
如果說刀法是木刻版畫的靈魂,那么線條無疑是木刻版畫的語言,是作者構成作品視覺形象,在傳遞著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木刻版畫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其線條也充滿獨特的韻味,樸拙、黑白對比強烈、易于表達激烈的情感。木刻版畫中的線條主要有著造型、表達、表現、審美四個功能。
一方面,木刻版畫的某些線本身所表現出的某種情感。例如,線條的粗獷,自然奔放,不拘細節,流暢舒雅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又如,線條的粗細、長短、疏密、寬窄有不同,表達出了畫中不同的情感。以康寧的作品為例,在《琴》《仙人掌》《春水》中的線條都是大開大合具有沖擊力的排線,表現張力肆意,顯得動感十足,極富風韻;而《在鏡子》《室內風景》《冰上之夢》《女人與馬》中,“線條”在康寧手中自由地排列、組合、穿插、重疊、分割,或形或體或幻或感,直與曲的變化,黑與白的轉換,具象與抽象交替并用。
另一方面,畫家在木刻版畫中運用線的不同所傳達出的情感。于是,就有了剛強有力的線條、溫柔的線條、瀟灑的線條、煩躁的線條、平靜的線條、憂郁的線條、奔放的線條之說。例如,《古墻老藤》和《歲月中的樹和鳥》同樣是黑白木刻版畫,在內容上都是取材于大自然,但在線條的運用上卻截然相反。前者采用具有動感的向上伸展、富有彈性的曲線,通過抽象視覺審美感應,傳遞出一種朝氣蓬勃的生機和喚發青春的生命力;而后者則是采用的是縱橫交錯、向外拓展、堅韌剛毅的澀線,在視覺效果上,散發出一種莊嚴、質樸、滄桑的哲學思想。
木刻版畫作為一種悠久的藝術,其產生、發展有著與其相應的文化土壤,它的藝術價值在每一個時代都可以借助適當的創作方式體現出來。所以,有著“木刻版畫是時代的刻痕”的說法,因為每一幅木刻版畫都蘊含著其獨特的時代之美。
例如,在革命戰爭年代,木刻版畫的畫面富于表現力與感染力,而且具有材料較易獲得、傳播途徑廣的優勢,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宣傳手段,魯迅先生曾在《新俄畫選》小引中號召:“當革命時,版畫之用最廣,雖極匆忙,頃刻能辦?!币虼?,這個時期的木刻版畫由于其時代特殊性而具有很強的革命性,很多作品都傳達出強烈的呼求社會改變的情感。力群1933年的版畫《病》、趙延年早期創作的《負木者》《搶米》等作品中不難看出氣勢高亢的民族精神,以及作者對百姓以及祖國命運的同情與關注。
又如,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觀念藝術”成為木刻版畫創作的主流思想,畫家紛紛把當代性審美品格定位在主體精神的彰顯、本體語言的拓展之上。木刻版畫題材的選擇不再是為了再現現實生活,而是從現實生活中所獲得一種啟迪和情感,運用意象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態度和主觀意識,從而讓木刻版畫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效果。趙鑫的《早上7點50分》、喻濤的《城市風景》等作品,不是以客觀真實再現的方式表現形象,而是以自我情感強烈表達的藝術語言來表達形象,讓自己的藝術主張通過情感的宣泄,在木刻版畫上留下的痕跡給人一種時代文化氣息的暗示。
木刻版畫是畫家關注現實生活、表達自己生存理想和精神寄托的一種藝術審美方式;因為其創作的特殊性,以及發展的社會性,木刻版畫在藝術形式上突顯出一種“力量之美”、運用了一種“刀法之美”、表現了一種“線條之美”、蘊含著一種“時代之美”。
[1]王伯敏.中國版畫通史[M].河北美術出版社,2009.10.
[2]力群.論套色木刻的特點與色彩[J].版畫,1956(2) .
[3]譚秀江.回眸黑白木刻[J].中國版畫,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