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江峰 (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五云街道辦事處 321400)
“新常態”下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策略分析
呂江峰 (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五云街道辦事處 321400)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通常使用“新常態”這一詞語去概括社會的一種發展狀態,然而在“新常態”之下,我們不應該僅僅關注經濟上的發展,同時也應該注重文化建設,在這個過程中,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往往是較為薄弱的部分,更需要重視并且進行加強引導。本文將以“新常態”下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內涵為著手點,著重分析加強“新常態”下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具體措施,從而提出可行的建議,希望可以為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提出一些思考,從而促進在“新常態”下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
新常態;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基礎設施;文化陣地
“新常態”表達了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勢性,其發展本質就是提升人民生活質量,遵循發展規律并且加強自身信心。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要從多個角度解讀政府的文化幫扶政策,理解“新常態”下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內涵,下文將具體闡述“新常態”下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相應策略,希望可以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與農村群眾文化建設質量的加強提供一些理論化的幫助。
“新常態”是社會的一種趨勢性的、不可違逆的發展狀態。社會正處于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我們需要抓住其基本特征,增強自身信心,順應規律進行發展,有人這樣概括“新常態”的基本概念,“不拘泥于常規也不違背于常情”。在“新常態”下我們更應該正確認識好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內涵,在農村文化建設環節普遍較弱的情況下,要實現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標準化,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就必須從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入手,加強農村的基礎文化建設,保障農村基層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無論是文化設施及信息資源建設,都要做到全面覆蓋,建設好有農村群眾特色的文化產業,打造農村群眾屬于自己的文化品牌。進行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也是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體現。
(一)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在硬件上進行建設與完善對于加強“新常態”下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是十分重要的,必須要從多個角度做好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覆蓋工作,在各個鄉鎮上建設相應的綜合文化站及農家書屋去滿足農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除此之外也應該實現電影院線的農村全覆蓋,使得農村群眾也能享受到電影娛樂等相應的文化生活,不僅僅如此,關于文化建設的基礎設施還有很多,也可以通過建設相應的農民文化樂園及學校鄉村少年宮等不同項目,從而針對農村群眾的不同群體進行文化需求的滿足,鞏固好農村文化陣地,以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方式來帶動“新常態”下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進一步加強。
(二)利用出臺的文化扶持政策進行文化建設
目前政府在針對農村群眾文化建設這一任務上,出臺了相應的文化扶持政策,提出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之中。在相應的深化文化體制的改革方案,在公共文化服務這一大方面上,政府較之以往更加注重基層農村群眾的文化建設,并且留有專項經費用于完善農村群眾這個背景之下,想要加強“新常態”下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利用出臺的文化扶持政策,拓寬建設投資渠道,完善農村群眾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改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使得農村文化建設可以自上而下,由內而外進行相應的加強與改革。
(三)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的相關工程
想要加強“新常態”下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就需要打開文化信息的流通渠道,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的相關工程,建設好并且發展好網絡的普及和文化信息資源的流通,使得文化信息資源能夠在農村群眾中實現資源共享。
不僅僅是暢通網絡信息,普及廣播電視及相關網絡的使用,除此之外也要建設相應的文化數據庫,例如數字圖書館等,實現三網一體、三網融合,打造一個完善的公共文化網絡體系,突破地域、時間、距離的限制,鞏固文化陣地,提升公共文化質量,從文化信息資源的角度保障農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以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的相關工程帶動提升公共文化的質量,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從而加強“新常態”下農村群眾文化建設。
(四)打造農村群眾的文化活動品牌
將農村群眾的文化建設形成產業化,并且打造屬于農村群眾自身的文化活動品牌,更有利于促進農村群眾文化建設,讓農村群眾擁有屬于自己特色的文化交流圈子,這樣不僅僅能夠提高農村群眾的活動參與度,也會增強農村群眾對于“新常態”下農村文化建設的理解度,可以成立農民演藝中心、農村老年藝術培訓班等多種屬于農村群眾自身特色文化機構,以此推動農村群眾能夠積極參與到基本文化建設之中。
(五)建立農村群眾文化需求反應機制
目前的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發展還不能滿足“新常態”背景下對于農村文化建設的具體要求,更不能夠滿足農村群眾的文化需求,我們要從文化機制體系的不足處進行改進,建立反應農村群眾文化需求的相應機制,通過這個機制,農村基層群眾可以及時反應好自身的文化需求,保證文化建設能夠“對癥下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能力,真正將農村群眾文化建設落在實處,走群眾路線,深入群眾內部,傾聽農村基層群眾的真正需求,將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從普遍性公共文化服務向個性化公共文化服務方面進行相應的轉變。
(六)加強農村群眾對于文化建設的理解
要從意識根源上對農村群眾進行思想教育,不僅僅要使農村群眾明確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同時也要加強農村群眾對于文化建設的相應理解,使他們樹立正確的文化建設意識,積極參與到農村文化建設之中,享受農村文化建設所帶來的更豐富的精神食糧,提升相應的思想文化素養,從而促進農村群眾整體文化水平的提高與進步。
在“新常態”這一大背景下,我們要遵循社會發展規律,抓住挑戰機遇,增強信心,關注農村群眾文化建設這一重要內容,明確在“新常態”下進行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具體內涵,可以通過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出臺的文化扶持政策進行文化建設、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的相關工程、打造農村群眾的文化活動品牌、建立農村群眾文化需求反應機制、加強農村群眾對于文化建設的理解等多種辦法加強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均等化,提升公共文化質量,從而滿足農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并且保障其基本的文化權益。以多樣的方式在加強“新常態”下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同時,也在相應政府的號召,提升農村群眾文化的整體水平。
[1]李楊.基于服務創新四維度模型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
[2]補坤海.湖南農村文化發展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3.
[3]池孝濤.當前農村群眾業余文化生活存在的問題及優化策略分析[J].青年文學家,2016,03:194.
[4]張思源.新形勢下農村基層黨組織做好群眾工作的對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5.
[5]單穎,李鑫,張樹東.基于全民健身新常態的城市公共體育設施規劃研究——以沈陽市為例[A].中國城市規劃學會、貴陽市人民政府.新常態:傳承與變革——2015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6城市設計與詳細規劃)[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貴陽市人民政府,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