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紅 (子長縣文化藝術培訓中心 717300)
關于陜北秧歌的藝術特色
萬 紅 (子長縣文化藝術培訓中心 717300)
陜北秧歌是流傳于陜西北部高原區域的,融舞蹈、戲曲、音樂、話劇和詩歌等一體的一種藝術形式。陜北秧歌在熱烈高亢的傳統樂器伴奏下,以生動的舞蹈、豐富的造型、熱情的情感、質樸的歌唱形成了獨具高原特色的風格特點和藝術特色,陜北秧歌通過獨特的藝術特色表達了勤勞的陜北人民豪放粗獷的性格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之情。本研究主要從陜北秧歌的技術特色、陜北秧歌角色扮演的藝術特色、陜北秧歌隊形圖案的藝術特色和陜北秧歌的表演藝術特色等四種藝術特色來探討的。
陜北秧歌;藝術特色;表演藝術
陜北秧歌不僅是陜北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陜西文化的代表。陜北秧歌所具有的藝術特色,表達了陜北人民健康向上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值得陜北人們發揚光大。陜北秧歌作為一項民間傳統體育項目,他的產生與發展與陜北的傳統文化是分不開的。陜北秧歌的大力發展不僅對陜北秧歌的保護和傳承有著積極的作用,還能弘揚和促進民族文化和民間傳統的體育項目,促進世界文化的發展和交流,經中國傳統文化推向世界。對陜北秧歌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主要從一下幾方面去研究
“節奏歡快、動律鮮明”是陜北秧歌最主要的特點,因此陜北秧歌藝人將陜北秧歌總結為“花哨的擺、活泛的扭、輕巧的走”。(1)花哨的擺。“擺”是陜北秧歌動律的主要特點,包括秧歌藝人頭、臂、胸、手各個部位在運動時的協調和力度,以及協調之間變化的幅度。根據擺的高低和擺的幅度分為“下擺、平擺、上擺”與“小擺、中擺、大擺”兩類。(2)活泛的扭。“扭”是陜北秧歌的最大特點,“扭”對于陜北秧歌,需要做到腰部與全身的協調和配合,陜北秧歌的“扭”是以腰、胯為中心的有節奏的擺動。陜北秧歌的“扭”最主要的是要做到適度的用力,力度不適度會失去陜北秧歌藝術特色所獨有的活潑與輕巧 。(3)輕巧的走。“走”是陜北秧歌的動律基礎,體現了陜北民歌的輕巧和靈活的特點。陜北秧歌的“走”要始終做到膝蓋的松弛,只有處于放松狀態的膝蓋才體現輕巧的下盤和靈活的步伐。
陜北秧歌的角色扮演主要有丑角、文武身子和傘頭。(1)丑角。陜北秧歌里的丑角是秧歌隊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渲染了秧歌隊的詼諧氣氛。陜北秧歌的丑角不但能調動整個秧歌隊成員的動力還能吸引觀眾。丑角的打扮是不固定的,是由所要扮演的角色決定的,因此,丑角是要必須化妝的,化妝時盡可能的變丑,讓觀眾無法辨認出是男是女,扮演者是誰,達到讓觀眾一看就笑的效果。所以,丑角的表演者必須有堅強的表演和模仿能力。(2)文物身子。陜北秧歌的文武身子又被稱為“包頭”和“挎鼓子”,是整個秧歌隊的主題。文身子和武身子分別扮演女角色和男角色,有地地方被視為夫妻。文身子的動作要求需要體現出多姿、嫵媚、輕盈,武身子需要做到粗獷、豪放和質樸 ,表演形式風趣、幽默、詼諧、滑稽,內容多位男女之間或夫妻之間的戲耍或挑逗的查年。(3)傘頭。作為整個秧歌表演活動的“總指揮”—傘頭是秧歌隊里的靈魂性的角色。他不到可以超越一般隊員的表演,和可以與其他隊員一起表演,所以,外相裝扮莊重體面的傘頭在秧歌隊里的權威和地位是相當重要的。傘頭走的路線和引領秧歌隊所具有的技藝決定著整個秧歌是否能圓滿完整的構建一個相當逼真的場圖。
陜北秧歌的隊形圖案有著細膩鮮明的層次、嚴謹生動的構圖、風格濃郁的地方色彩和豐富多彩的形式。陜北秧歌的隊形圖案大致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守陣類。守陣類圖案是陜北地區古時候作為兵家必爭之地的特殊地理位置所產生的。(2)祭祀類。祭祀類圖案表達了陜北人民的祭祀活動和陜北秧歌有著密切的關系,表達了陜北人民媚神求神的功力行為。(3)花卉類。花卉類圖案表達了陜北人民對藝術類向往和陜北人民的一種審美情趣。(4)燈彩類。燈彩類圖案體現了陜北人民追求幸福的一種感情寄托。(5)民俗風物類。民俗鳳舞淚圖案主演反映的是陜北人民對未來生活的希望之情。
陜北秧歌的活動程序一般有如下:起秧歌、沿門子秧歌、彩門秧歌、轉九曲和元宵夜鬧秧歌等五種方面:(1)陜北秧歌的起秧歌在陜北地區一般定在正月初八,有的定在正月初二,起秧歌時間一般在傍晚左右開演。(2)沿門子秧歌又稱為“排門子”,是一種秧歌隊在傘頭的帶領下挨家挨戶上門拜訪的表演形式。村民們也喜歡沿門子秧歌,他們認為沿門子秧歌能夠幫他們驅除妖魔鬼怪,來年帶來吉祥平安。(3)彩門秧歌。彩門秧歌是陜北秧歌的秧歌隊在結束了本村的活動后和鄰村互訪的一種活動。彩門秧歌反映了陜北人民的一種禮儀和交際的關系,非常的正式、隆重,來不得半點輕視和怠慢。(4)轉九曲。轉九曲秧歌也稱為九曲秧歌,通常在元宵節的晚上舉行。轉九曲秧歌通常在避風寬敞的平地舉行,村民群眾也可以加入秧歌隊,隨隊員一起表演,增加一些娛樂的氣氛。(5)元宵夜鬧秧歌。元宵夜鬧秧歌也叫大場秧歌,是所有秧歌舞蹈表演中場景最壯觀、規模最大的一種秧歌表演。元宵夜鬧秧歌表演中,傘頭在鼓樂的伴奏下揮動著大傘,幾十人甚至上百人一起歡跳,情趣異常高漲,舞姿非常優美歡快。
陜北秧歌是陜北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承載著陜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陜北秧歌在延安時期為中國革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陜北秧歌是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項目,適合不同性別、年齡和職業的人們參與,起到鍛煉身體、愉悅心情的作用,值得在各種地區、各種場合的大力普及和發揚。
[1]隋麗娜,程圩.基于生態形式識別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以關中皮影為例[J].前沿,2012(23).
[2]葉苗,彭菊華.陜北秧歌保護和傳承的幾點思考[J].榆林學院學報,2014(03).
[3]楊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陜北秧歌的保護與發展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1(01).
[4]黨子奇.陜北秧歌多維度傳播研究[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6).
[5]祁慶富.存續“活態傳承”是衡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式合理性的基本準則[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