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敬偉 (西安工程大學 710048)
民間傳統藝術的保護與傳承
——以朝邑剪紙為例
檀敬偉 (西安工程大學 710048)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火速到來,地域文化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中國民間傳統藝術面臨著世界性的考驗。本文以朝邑地區的特色戲文剪紙為例,綜述民間傳統藝術的發展概況,當前所面臨的嚴峻形勢及自身的保護性、傳承性,一系列重要問題,旨在闡述傳統藝術中的精神因素與現代設計的融合發展是當今社會文化的發展趨勢。
朝邑剪紙文化;發展現狀;傳承;保護
剪紙藝術是我國較為傳統的手工藝藝術形式之一,雖然剪紙的材料發明只有兩千年的歷史,但是,就這項藝術本身而言,擁有的是相當長時間的歷史文化積淀,承載的是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它最早產生于農村婦女之手,群眾基礎扎實,地域特征明顯,文化內涵豐富同時也具有深刻的文化研究價值。身處大荔縣朝邑地區,諸如戲文剪紙這類的古老陳舊的民間藝術由于地理環境和參與人群的局限性并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播,影響面積十分狹窄,朝邑戲文剪紙的光輝和魅力自此失去了發散和傳播的能力。
朝邑鎮隸屬文化大縣大荔縣,大荔位于陜西省關中東部,歷史久遠,相傳20萬年前,“大荔猿人”長期在此繁衍生息,中石器時代的“沙苑文化”彰顯了祖先們的聰明才智,如今的一些塔、寺無一不詮釋著這里厚重夯實的歷史文化底蘊,正因如此,這里誕生了一批擁有仁、義、禮、智、信高貴品格的賢人雅士,同時給予朝邑地區諸多的有利條件,為之后當地的特色戲文剪紙的產生與興起作了強有力的鋪墊。生活在這里的民間藝術家們常常盤坐在炕頭上,一邊閑聊家常,一邊動手剪紙,聊的是家長里短,日常瑣碎,剪的則是生活中最平常的故事,記錄著過去和現在的點點滴滴,歷經朝代變遷與更替,不同歷史階段頑強的反映著不同時代的印記。早些年間剪紙藝人借助影戲情節,以戲劇人物為主并時常伴有其它圖案出現,向大家傳遞的是當地人們最真實的民俗心里。
1.地域的局限性致使特色民間文化難以挖掘和開發
朝邑鎮處于十分偏僻的農村地區,溝通與交流密切度不夠,嚴峻的地理環境使得朝邑地區經濟并不發達,大批青年勞動力紛紛奔向城市,從此一去不復返,整個地區就只剩下這些老輩的手工藝傳承人,古老的藝術觸碰不到外面的世界,兩者之間的觀念與意識的零交流是導致朝邑本地區剪紙文化難以得到保護和傳承的根本之所在。
2.基于朝邑剪紙文化發展尚缺乏系統的理論做引導
由于朝邑剪紙的傳承一直依附于當地民間藝人們的口傳身教之中,老一輩藝術家們向年輕人所傳達的都是一些經驗之談,地域語言獨特性的影響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朝邑剪紙藝術保護、繼承與發揚道路上的絆腳石,傳承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面從此之后存在了一定的弊端,正是缺乏正規系統的理論性總結和概括作為指導,使得年輕人在傳承古老藝術時毫無文獻可供參考。
3.剪紙藝人年齡大,文化素質相對不高,生活拮據
在走訪基層民眾,調查研究朝邑剪紙歷史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大多數剪紙藝人平均年齡均在60歲左右,而在這些人群中具有高等學歷的人少之又少,正因如此,他們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不高,文化藝術傳承力度大大縮減,另外朝邑本地的生活并不殷實,老百姓們把更多的目光轉移到單純的追求物質生活層面,失去了原本對于民間藝術本身的關注度。
1.收集整理民間藝術品
近年來本地積極修建地方文化館等,并努力籌辦大型的民間藝術品展覽,舉辦民間藝術家們的交流會,互相傳授心得體會,相關人員借此機會廣泛搜羅老藝術家們的經典之作。
2.出版民間剪紙藝術相關作品
大量民間美術作品相繼出世,加大了宣傳民間藝術家們的力度,大家開始深入探究剪紙作品背后的民俗文化和內涵,尤其是大部分藝術家們憑借多年對于剪紙藝術的熱情和堅韌不拔的耐力長時間致力于當地的藝術作品做整理、研究。還有一批文化大家們分別以不同的形式,有的以發表文章為主,有的以拍成影片和發表作品集的方式向各地人們介紹朝邑地區的濃郁的民間手工藝藝術。基于省領導人的高度重視,鄉鎮文藝領導帶頭人們不辭辛苦,長期下基層,走街串巷,發現、走訪民間剪紙藝人的家中,并且帶去了大批的文學工作者們,運用熱情洋溢的文字描繪這些形形色色的人間珍寶,精挑細選,成冊出版。陳山橋老師就是其中的一員,他從美術學院畢業之后,長期致力于民間美術的輔導和研究,他著迷民間美術,收藏出版了很古老的民間美術作品集,如今身為藝術館副研究員的他多次深入農村,和當地的剪紙能手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關系,從民間藝術家門的口中得知,陳老師耗費了個人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用于研究和傳承朝邑剪紙的事業之中,陸續出版《陜南關中剪紙》《民間剪紙技法研究》等相關作品,更大程度上引發了社會的關注熱潮,以“尋找即將失落的朝邑剪紙”為主題的活動頻繁興起。另外,不少文化館也相繼出版了朝邑地區的剪紙或者是與其相關的民間美術作品集,他們的成果必然成為后來的專家學者們研究民間剪紙藝術、民間美術、民俗等方面的提供寶貴資料。
3.組織民間藝術家創辦研習班
地方基層單位工作人員們的辛勤勞動無論是對于剪紙藝人本身來說還是周圍的其他人均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通過他們的勞苦工作,讓世人對民間剪紙藝術有了新的見解,并且在精神上和物質上給予民間美術雙重支持,越來越多的人不僅僅是認識到了其外在的審美價值,更可貴的是其內在的人類學價值。創辦剪紙研習班定然是大勢所趨了,政府常常舉辦大型的剪紙作品展覽,吸納了大批的民間剪紙藝術家們,鼓勵他們創辦學習班,將自身從事的這門剪紙事業所獲得的畢生經驗傳遞給一些有興趣有天賦的年輕人,鼓勵他們從心底里愛上朝邑剪紙。伴隨著生活節奏步伐的加快,剪紙難度加大,自身所需時間較長,更是毫無利益可言,越來越多的青年人不愿花時間在剪紙上,政府為搶救這一項目,投入充足的物力、人力及財力在剪紙研習班方面,帶動一批剪紙新人,讓朝邑剪紙重生。從事剪紙事業56年的名家王曉霞老師,內心懷揣一個大夢想即在鎮上舉行公益性質的美術班,吸引更多人們來參觀朝邑剪紙,讓他們來了解和保護朝邑剪紙。
隨著歷史進程不斷向前推移,科學技術高度發展,朝邑剪紙藝術所處的整個大的背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朝邑剪紙藝術背后隱藏著地域古老文化的印記,擁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它是歷年來,人們在樸樸素素、勤勤懇懇、的生活中不斷積累人生閱歷,形成的平凡但不平庸的璀璨的民間藝術,就發展情況而言,時刻明確我們的目的是保護先祖留下來的精神文化產物,不是踐踏傳統的古老的民間美術,高科技時代的到來并不是摒棄傳統手工藝的理由,本文最終目的是為民俗遺產的繼承和發揚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
[1]喬曉光.中國民間剪紙天才傳承者的生活和藝術[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2]陳山橋.激活剪紙民俗,延續剪紙血脈—論民間剪紙的保護與傳承[z].2011.
[3]于平,任憑.于平任憑剪紙:中國民間剪紙傳承大師系列從出[M].金盾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