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賓 (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博物館 735000)
兩漢時期的銅鏡銘文鑒賞探討
董國賓 (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博物館 735000)
兩漢時期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強盛時期,政治、經濟、文化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多民族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在兩漢時期的銅鏡藝術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把銅鏡制造業推向了高峰。兩漢時期的銅鏡成為當時常用商品,官方和私人的制造業都得到了發展,本文主要闡述兩漢時期銅鏡以及銅鏡銘文的特點,探討銅鏡銘文的所反映的社會文化。
兩漢時期;銅鏡;銘文;鑒賞
羅振玉在編撰的《古鏡圖錄》中對對銅鏡的評價:“刻畫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辭旨之文雅,一器而三善備焉者,莫鏡若也。”從他的評價中可以看出,兩漢時期的銅鏡藝術價值在比較高,對古鏡銘文的推崇。兩漢時期的古鏡一般分為兩個方面,主要是古鏡的紋飾,以及文字兩個方面。銅鏡銘文反映了兩漢時期的文化背景和社會追求,對銅鏡銘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古鏡銘文也反映了古代人的信仰和崇拜。對銅鏡銘文的研究發現,探究兩漢時期的銅鏡文化。
兩漢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無論在官方還是私人的制造業中,銅鏡的制造得到了普遍的發展,漢代的銅鏡銘文種有許多關于“尚方”的銘文,這說明漢代的銅鏡文物也有皇家生產。兩漢時期的銅鏡文物的銘文有“王氏作鏡真太好”“田氏作鏡四夷服”等,這都表明在民間私人銅鏡制造業也比較普遍。兩漢的銅鏡主要有兩個方面的顯著特征,一方面以紋飾,另一方面是文字方面。漢代的銅鏡比戰國的銅鏡要更加的厚重,銅鏡的外觀上多以銀灰色、紅色繡呈現出來。在形狀上,銅鏡是比較規整的半圓形狀態,鼎漢時期的鏡鈕比西漢的還要高大。在紋飾方面,規矩紋有別于其他時代的紋飾,有尖乳、圓凸乳以及中心下凹的乳釘。在銅鏡的邊緣上有鋸齒紋、雙線波紋、流云紋以及雙線三角紋等,這些紋飾也是區別于唐代以后銅鏡的重要標志。兩漢時期,銅鏡的銘文減字、減句以及省略筆畫的現象非常普遍,在唐代以后銅鏡銘文中很少會出現這種現象。
(一)反映了追求長壽的社會心理
追求長壽是從古至今的人們的心理,在兩漢時期的銅鏡銘文中也有一定的體現。比如在銅鏡銘文中有一則,“壽如金石,服春君卿,延年益壽,安樂未央,見日之光,長樂未央。”這首銘文的主體就是“壽”,代表人們追求對長壽的渴望,“未央”的意思就是綿延不斷,長久不息,人們在銅鏡的銘文中表達了對長壽的渴求,希望壽命綿延不斷,長久不息。這說明兩漢時期的人注重生命意識,人們開始關注自己的壽命問題,希望可以長壽,把這種愿望寄托在物質上。銅鏡銘文的內容充分體現了人們最長壽的社會追求。
(二)反映了追求富貴的社會心理
從兩漢時期的銅鏡銘文中可以看出來,人們追求富貴。富貴人家對金錢揮霍無度,在民間也逐漸開始效仿這種狀態,于是奢侈的風氣逐漸成為兩漢時期的普遍狀態,人們對富貴的渴望,不僅表現在獲得富貴之后會揮霍炫耀的心理狀態,還變現在對貧窮的蔑視。兩漢時期的銅鏡銘文中有“太樂富貴,千秋萬歲,宜酒食。”“富貴不歸鄉,如錦衣夜行,誰知之者,”等文字中可以看出兩漢時期人們對富貴的追求。
(一)對日月的崇拜
在兩漢時期的銘文中可以看出人們對日月的崇拜,很多銘文都是對日月光輝的贊頌和崇拜,古代的生產力水平低下,民以食為天,所有的農作為生產收入天氣的影響比較大,所以人們尊重日月,并且古代的人最初是靠觀察日月對事件進行判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最對日月的崇拜,寄托人們的美好愿望。古鏡銘文中“日月之明,見之光長。見日之光,天下大明。”變現人每人對日月的贊揚,體現了對日月的崇拜。
(二)對神仙的信仰
兩漢時期的銘文中逐漸開始出現關于神仙的內容,希望可以辟邪和延年益壽。比如在名文中出現“左龍右虎掌四彭,朱鳥玄武順陰陽”“常保而親如侯王,千秋萬歲樂未央”。這些文字通過關于對仙人神獸的描寫,表達人們渴望美好,追求長壽幸福的愿望。戰國時期的神仙思想觀念處于初步成型階段,到了兩漢時期,神仙思想已經發展的比較成熟,已經有大量的文字記載。
(一)關于婚戀風俗
兩漢時期的銅鏡銘文反映了當時社會上婚戀的風俗,以及社會上的態度和看法。“兩姓和好”“男女同姓,其生不番”這表明古代人對于婚姻的態度,婚姻應該是良好總不同姓氏的人的結合,如果夫妻同姓,則子孫后代不旺。早在春秋時期貴人對此就有一定的避諱,帶兩漢時期仍傳承者這種思想觀念。“女貞男圣”體現兩漢時期注重人們的德行問題。在兩漢時期的銅鏡名文中有表達愛慕之情的詞句,如“見日之光,長毋相忘。”“久不相見,長勿相忘”“常與君,相歡幸,勿相忘,莫遠忘。”這些表現了古代人男女戀愛的詩句,漢代的關于戀愛的句子大多以相思為主題。
(二)關于家庭觀念
兩漢時期的銅鏡銘文中有關于家庭觀念的描述,寄托了家庭和睦、父母長壽、子孫綿延不絕的愿望,體現了兩漢時期的孝道。在古鏡銘文有“常保二親得天力,常保父母利弟兌”、“長宜子孫,子孫長存”,從名文中可以看出漢代對孝道的重視,孝道的提出對倫理關系的改進有很大的作用,這同樣也有利于漢代力學的發揮。
(三)關于尊師
我國自古以來重視“禮”,其中尊師重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漢代,人們對試著的尊敬程度很高,尊師重教的風尚已經漸入生活。在銅鏡銘文中“其師命長“等是對師者的尊重和祝福,希望老師延年益壽。從銘文中可尊師的風尚與漢代社會推崇的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兩漢時期的銅鏡銘文代表這兩漢的文化特征,兩漢時期的銘文具有形式簡單,語言通俗的特點。銅鏡的主要特征是紋飾與文字,銘文是從文字方面來描述的。銘文屬于文學的一種,從文字的內傷上可以反映出社會心理,兩漢時期的人們追求長壽和富貴的心理特點。從銘文中可以分析出來,兩漢時期人們在封建社會的背景下,崇拜日月,對神仙的信仰等封建思想。銅鏡銘文在也反映了當時時代背景下的社會風尚,關于婚戀方面的封建態度,在家庭方面和尊師重教繼承了古代的禮教。孝道和尊師重教是古代社會尊崇的方式。兩漢時期的銅鏡銘文代表當時的時代風尚,對銅鏡銘文進行分析可以得知兩漢時期人們的思想觀念以及社會文化特征。
[1]張宏林.兩漢銅鏡銘文鑒賞[J].收藏家,2011,07:47-52.
[2]竇葳.兩漢鏡銘與社會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