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頔 (遼東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 118000)
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及應用
徐 頔 (遼東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 118000)
中國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多彩而富有內涵,剪紙、皮影、年畫這些是我們祖先千年里的得出的精髓,如同我們要銘記歷史一樣,需要積極探索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的作用和價值。
傳統;民間藝術;傳承;應用
遼寧省大學生創新項目《源于傳統民間藝術的現代布藝裝飾畫研究》8888-851500102-28
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歷史是非常豐富且輝煌的。有剪紙、皮影、年畫、臉譜、布藝等等,都有幾千年的累積和流傳,都有匠心獨運的創造,點點滴滴都透著我國五千多年來的深厚文化的底蘊。這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寶貴精神文明財富。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以其濃厚的鄉土氣息、醇郁的藝術內涵和生動的歷史遺產,越來越受到世界人民的欣賞與推崇,成為人類文明文化共同的“盛宴”。
1.“言傳”和“身教”
民間美術是一種人類最初的繪畫創作狀態,從生活中誕生并一直融入其中,因此民間美術的所有創作也都是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最初的民間美術者沒有受過現代的義務教育,所以,語言上講解、親身以行動教導是傳承民間美術中最普遍形式之一。他們的創作經驗并不是通過書本學來的,它只能通過語言交流這一最為直接儉樸的方式將文化及技術傳授給下一代。因此,成為家庭環境中重要的技藝傳承方式,是父子師徒間關系最直接的傳授方式。口頭語言自然隨性,沒有待呆板的語法要求,所以更能形象具體的傳授技藝的每一個重點。通過語言上講解的過程中,民間藝術家們創作了一些有利于記憶的口訣,可以讓技藝傳承者更加容易記憶去操作,如民間皮影創作則要求口訣:“文人一根釘武人一張弓”“若要娃娃惡,鼻子挨眼窩”;惠山泥人的創作口訣,“先開相、后裝花,描金帶彩在后頭”這是對創作泥人順序的規定等。在民間的藝術技藝傳承中親自以行動教導的情況可能比言語上講解的情況多得多。所以很多民間藝術技藝的傳授者因為自身文化和能力有限,在不能準確用語言表達出其技藝精要重點的情況下,就多以親身實際操作來教授徒弟,徒弟效仿師傅技藝的“身教”學習,就成為民間美術主要的傳播表達方式之一。
2.文字與圖譜記載
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現”成為傳承民間美術文化的媒介,出現了以文字傳承的方式后,出現了一些專門記載民間傳統藝術理論的書籍及藝譜的人,這大大擴展了傳承的范圍和延續性。像東漢初期的《四民月令》、唐代末期的《工藝之法》和《初學記》、先秦時期的《考工記》以及明代中期的《天工開物》等。這些民間藝術形式漸漸形成一種有程式的范本,有的是名人的親手繪制,有的是集體的創作總結,有的是以其它藝術形式模式中套用而來的。以文字書籍相傳的民間美術,主要是通過“譜”的形式進行傳承的,如畫譜、影戲譜、年畫版樣、剪花樣譜等。雖然其來源不一,但大都是經過很多代人的日積月累而逐漸創作完善而形成的摹本,這種傳承形式不僅利于民間藝術家的技藝交流與精進,更也利于民間美術的發展和普及。
3.民間藝術品傳承
民間藝術品傳承屬于以“物”為媒介的傳承。購買民間藝術品的人將它帶到世界各處,改變單一的藝術內部傳承,還進行多樣性的保存和傳承。由商品買賣而形成的這種傳承,更加促進了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經濟,使傳播的區域也更廣更遠,流傳的時間也就更加長久。
剪紙文化、皮影文化、年畫藝術都是大家所熟知的民間藝術,屬于二維平面的表達藝術形式,是生命力極強的藝術表現形式,與此同時應用方式也矯捷多變、應用范圍多樣廣泛。遍布中國的剪紙藝術,剪紙者通過一張紙和一把剪刀就可以巧奪天工的表現出生活。皮影藝術是我國特色的民間表演藝術,與剪紙不同的是通過線的牽動,可以產生強烈的表演效果。年畫藝術在我國流傳極廣,是民眾祈求平安的載體。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是巨大的無價之寶,它對現代平面設計行業有著深刻的啟迪作用和深遠的影響作用,與此同時傳統民間剪紙藝術也融入現代平面設計中,通過借鑒傳統民間藝術,人們也必將使現代平面設計的表現手法多樣化,激發現代平面設計的創作靈感,深化現代平面設計的市場價值和內涵底蘊。進一步切實推進現代平面設計的發展以及工業文明的發展,使得世界朝著一種經濟方式或者一種價值觀念發展,使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生態價值得以交流融合。這種發展趨勢不僅能解決人類生存和諧的精神問題,更針對現代人的思維方式的人性化,應該怎樣對傳統文化作較為深入和系統的研究,應該怎樣借鑒和吸收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進行再深造,已經逐漸成為現代平面設計師們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
總而言之,保護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就是保護和弘揚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民俗是一種生活文化,其中蘊含了民族的獨特的精神,從小做起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文化是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是為了更好的增強我們民族的凝聚力。
作為當代大學生應盡其所能的創新和傳承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文化,他是民眾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雖然藝術有一定的脆弱性。社會越向前發展,它就越容易消失。所以,我們想以創新研究的形式,加倍重視、自覺加以扶持、加大力度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文化。
[1]盧影.平面設計藝術[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5.
[2]廖軍.視覺藝術思維[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1.10.
[3]史忠民.實用民間美術[M].濟南出版社,2002.2.
[4]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張法.中國藝術_歷程與精神[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6]王瑞成,宋清秀.中國文化簡史[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