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越 (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430070)
國家公園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啟示
——以梵凈山景觀規劃設計為例
陳 越 (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430070)
本文主要針對“國家公園”可持續發展設計概念進行研究,通過對不同國家的國家公園的生態景觀建設的研究比較,總結出國家公園生態景觀建設的成功經驗,為我國國家公園的建設提出意見,給梵凈山的景觀規劃設計帶來啟示。
國家公園;生態景觀;旅游觀光;景觀規劃設計
近年來,我國加強建設以保護原生態環境為目的的公園,其中越來越受關注的是以國家公園為形式而建設的公園。國家公園的可持續生態景觀建設相對成熟,特別是國外的國家公園的建設,在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保護和適度的旅游開發上有很大的成就。
從1872年第一個國家公園的創設以來,國家公園的概念就不停的出現在大眾的面前。國家公園建立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區域的典型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為生態旅游、科學研究和環境教育提供場所,而劃定的需要特殊保護、管理和利用的自然區域。在建立的過程中注重景觀資源的保存與保護;資源環境的考察與研究;旅游觀光業的可持續發展。
大部分的國家公園在受到保護的同時,通過旅游項目教育人們保護愛護公園。國家公園通常都有接待游客和為游客提供咨詢的功能,為游客提供相應的游憩機會,是國家公園的一大功能。國外的一些國家公園的建立已經有了很豐富的經驗,這些對于梵凈山景區的建設有很大的借鑒作用。
1.案例旅游項目分析
(1)美國黃石國家公園
建于1872年,是世界上建立的第一個國家公園。在設有傳統的觀光旅游項目外,還開設了一些有特色的旅游項目如:“初級護林員”,探險:野生動物教育—探險,寄宿和學習,現場研討會,徒步探險,野營和野餐,釣魚和劃船,騎自行車和騎馬等。這些旅游的開發特點是注重教育性,體驗性,環保性。
(2)加拿大班夫國家公園
根據季節的變化,班夫國家公園制定了不同的游憩活動項目。如:豪華巴士或火車觀光,高爾夫球,泛舟漂流,徒步,乘雪橇,滑冰及滑雪等。旅游項目開發的特點,為游客們提供了游憩的機會,同時重視使用已有的設施設備。
(3)新西蘭峽灣國家公園
旅游項目多為觀光為主,相對有特色的旅游項目有:徒步,登山,空中觀光,釣魚和狩獵,騎自行車和乘皮筏艇等。為了使有遺產價值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得到可持續的利用,盡可能地提供基礎設施和改善區域的可進入性,讓人們認識自然,融入自然,從而達到保護自然的目的。
這三個國家公園在生態旅游發展雖然低于不同但是又有相似的地方:以保護自然資源為目標,讓人們參與其中,了解、感受和熱愛自然,最后融入自然,從而達到更好的保護自然的目的;管理模式相同;注重科研合作。由于地域具有差異性,在生態旅游的開發上又有各自的特點,因地制宜。
2.對梵凈山景觀規劃的設計啟示
在梵凈山景區的建設中,依據以上案例設計啟示,將景區定義為一個以保護國家自然文化遺產、并在保護的前提下提供全體國民觀光機會為目的的場所。 在設計過程中盡量保持當地的自然特色,因地制宜,同時滿足人類需求,實現和諧性、地方性和實用性相統一。
1.梵凈山概況
梵凈山位于貴州省東北部,最高峰海拔2572米。梵凈山有獨特的地貌景觀,有“蘑菇石”“老鷹巖”“萬卷書”“將軍頭”等特色景點。動植物種類繁多,物產豐富。具有垂直氣候特點,降水量隨高度增加。水系多呈分射狀向四周分流,多急流險灘、跌水瀑布。豐富的人文景觀,梵凈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山上建有釋迦殿、彌勒殿、承恩寺等廟宇,明神宗皇太后捐資重修金頂廟宇樹的“敕賜碑”、貴州巡撫和按察使建的“禁碩山林碑”和金頂摩崖石刻。
2.設計原則
(1)不是絕對必要就不建造建筑。犧牲最少的自然特性,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和諧性、地方性和實用性相統一,任何精心設計的建筑,不是為了公園的審美特征,而是滿足的特定需求的使用。
(2)以自然為本。堅持少改動當地植被,并根據需求加入相應的植被進行改造。景觀空間的構成要素之間有著色彩、造型、質感之間的錯綜復雜的組合關系。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合理的保證景區計劃的可行性和協調性。
(3)自然與人文結合。結合不同的場地自然條件與周邊文化特性,將原有的景觀要素加以利用,發揮新的使用與審美功能,因地制宜的進行創新設計。創造人性化的空間,在構建空間時賦予空間的意義,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
3.景觀規劃概念設計
在設計過程中遵守在不破壞原有景觀形式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在整體規劃上,根據地形劃分為山,坡地和平地三個部分。山地主要以林地為主,坡地以林地和草地為主,平地以草地為主,林地為輔。在功能需求上分三個區域:特色景觀區,特色文化區和休閑娛樂區。挖掘功能的特色景觀:濱水、蘑菇石、杜鵑花、自然林地和人文景觀。依據每個景點特色做主題景觀區:濱水區,蘑菇石主題景觀區,杜鵑主題景觀區,森林主題景觀區,人文景觀區。根據景觀的特點和游客的需求,將每個主題劃分節點:濱水區劃分為游船區,垂釣區和親水區;蘑菇石主題景觀區分特色觀景平臺區和觀石區;杜鵑主題景觀區設計成花田;森林主題景觀區可分為觀鳥區,生態種植區,生態步道,宿營區;人文景觀區分為樹屋區和原始部落文化區。根據每個景觀節點的特點結合自然與人文設計特色景觀,達到自然與人文和諧發展的目的。在不改變原有的景觀基礎上,在各個節點設計基礎設施和游憩設施,給游玩的人帶來方便。
我國國家公園的發展還需要一段漫長的時間,在針對自然景區設計中,我們都應以尊重自然為原則進行旅游開發,尊重景區的原生態的景觀,不進行破壞性的整改,以自然為導向、保護為使命、功能為前提,發掘當地特色人文景觀,促進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1]鄧濤編著.旅游區景觀設計原理[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艾伯特?H古德著.國家公園游憩設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3]西蒙?貝爾著.戶外游憩設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4]安吉拉?艾多斯.國家公園[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5]王浩著.園林規劃設計[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6] 驍毅文化編.圖解種植設計[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7]張綺曼著.環境藝術設計與理論[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10).
[8]荊其敏著.設計順從自然[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8).
[9]《旅游規劃通則》 GB/T18971-2003
[10]陳謙海著.貴州植物志[M].貴州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3).
陳越,碩士,武漢理工大學,設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