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欣子 (浙江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321001)
淺析民間剪紙藝術的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
朱欣子 (浙江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321001)
“小白紙,方正正,用它剪紙多威風……俺想鉸啥就鉸啥;鉸到家家生活好,鉸的人間美如畫。” 這是流行于祖輩剪紙藝人傳唱的民謠歌詞。樸實的歌詞,展現了那個時代的民族氣息。中華傳統文化得以傳承主要是通過兩大渠道:一個渠道是史書典籍記載的書面文化,另一個渠道是基于尋常百姓生活的民俗文化。而民俗文化依附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所以流傳更為廣泛。如今,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人們居住環境發生改變,科技產品在農村得以廣泛普及,使傳統剪紙文化逐漸淡出我們的日常生活,甚至無法得以傳承延續。本文通過對剪紙藝術傳承的重要性和傳承方法的簡單闡述,旨在重拾世人對民間藝術的關注,喚醒人們對民俗文化的保護意識。
剪紙;窗花;民間藝術;民俗文化;傳承
中國民間剪紙藝術,文化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眾在農耕社會里的農業祭祀、傳統節日、農耕閑暇等,通過剪紙藝術在民俗活動中創造、演繹、流傳著這種民間藝術活動。剪紙藝術的技法、圖案內容、表現形式也傳遞了當時的生活環境和風土人情,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剪紙作為一種特定的藝術范疇,區別于社會分化后的宗教藝術、宮廷藝術、文人藝術,其涵蓋了人們生活眾多方面,剪紙的紋飾和造型樣式體現了中國普通民眾最基本的審美觀念和內心情感;折射出一個民族、地區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習性。如以陽刻為主,陰刻為輔,的豐寧滿族剪紙;展現當地民俗信仰、人生禮儀的中陽剪紙;既有北方豪邁質樸、又有南方細膩秀麗的蔚縣剪紙。剪紙載體材料雖輕,承載卻重。
剪紙,又叫刻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其載體可以是樹葉、紙張、金銀箔、布、皮革;其基本單元是線條和塊面,基本語言符號是裝飾化的點、線、面;其特點主要表現在空間觀念的二維性,線條與裝飾,寫意與寓意等許多方面。
在還沒有紙的遠古時代,人們已經發現并運用鏤刻、透空的藝術表現手法,從彩陶到巖畫,青銅器到畫像石,使其表現手法得到延續和發展。剪紙藝術雛形最早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紀的西周,《史記·晉世家》中記載一則有關“成王剪桐封弟”的故事,故事講述的是周成王姬誦在花園剪梧桐葉成玉圭形,賜予即將去唐國擔任諸侯的弟弟姬虞的故事,這是剪紙藝術見于史書最早的記載。南北朝沈約《詠梧桐詩》中的“微葉雖可賤,一剪或成圭”也間接的表明當時的剪裁材料為梧桐葉。
西漢時期造紙術的發明,紙便于剪裁鏤空的特點符合民間藝術的需要,使得剪紙真正的確定;我國最早的剪紙實物是1959年出土的古代吐魯番的一幅團花剪紙,距今有1500多年的歷史,剪紙交叉錯落,排列有序,具有古樸濃郁的民族風格。
唐代時期剪紙裝飾實物逐漸被金銀箔、皮革類刻花冠飾等代替。“暖湯翟我足,剪紙找我魂。”詩句中可見當時以剪紙招魂的風俗習慣流傳民間。
宋代時期造紙業日益完善,紙品種類繁多,為剪紙的普及和發展提供了可能,出現一些具有商業性質用于手工藝裝飾的剪紙,如將剪紙的樣式用于陶瓷品,通過上釉,使陶瓷品更加精美;剪紙的題材也更加廣泛并豐富其他藝術作品的發展,宋代盛行的皮影戲中的人物造型有一些也是用剪紙制作而成,兩種近似的藝術作品相互借鑒,相互影響。
明清時期剪紙手工日趨完善,民間應用范圍持續不斷擴大,扇面的紋飾、刺繡的花樣、家具的裝飾多以剪紙手工樣式為基礎,佳作大多構圖飽滿,線條連貫;這時期地方戲曲藝術也十分興盛,剪紙也以地方戲為題材,曾被譽為“戲曲之鄉”的古蒲州,地方戲融合皮影戲剪紙技術,創造出大量膾炙人口的經典著作,例如《西廂記》《三進士》。
1.剪紙的經典形式——窗花
窗花是傳統民間節慶或活動的剪貼畫,用于貼在窗紙或窗戶玻璃上。受地理位置和風俗習慣的影響,地方的建筑形式和窗戶的結構大小都擁有各自的特色,其窗花也風格迥異。
2.各地區的剪紙文化
(1)陜北民間剪紙
剪紙,在陜北民間又被稱為“窗花”,窗花除剪紙外還包括簾花、墻花、燈花等,題材豐富,上至飛禽走獸,下至花卉魚蟲,遠至古老的神話傳說,近至普通的農耕記事。陜北地處黃河流域,歷史悠久,擁有大量的名人墓葬和文化遺址。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都曾在此繁榮過,對陜北地區產生深遠的影響。元朝之后,天災人禍的發生,地理位置帶來的交通閉塞,使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影響甚微,古老的風俗習慣和民間風俗得到很好的保存,且世代傳承。
在陜北地區,一般節日里很少能看到窗花,除了最為隆重的春節。在陜北農村,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要貼上花花綠綠,形狀各異的窗花,幾乎囊括了當地所有的剪紙題材;美化窯洞的同時又能啟蒙孩子的教育。戲曲人物也是陜北剪紙的一大特色。《戲人》作品就吸收了皮影戲的造型特征,戲人又是剪紙化的皮影;兩種藝術相互滲透。戲人剪紙刀功深厚,紋理細膩;顛覆了我們對陜北粗獷型民間剪紙的觀念,不一樣的印象使我們對陜北剪紙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陜北剪紙以其材料輕便,易于剪刻,美觀實用的特點,被完整的保留下來,并得到發展。
(2)隴中民俗剪紙
隴中地處黃土高原中央,屬于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受地理位置的影響,為防風寒,窗戶一般是兩層結構。里層是可關閉的實木鑲板窗扇,外面是由小方格組成,也稱為“棋窗”。隴中屬于周秦故地,關隴咽喉,歷史地域文化特色鮮明,由于隴中地區自然環境的嚴苛,文化變遷的速度緩慢,保留了大量的民俗文化。當地的窗花積極吸收了古建筑雕花的結構,隴中窗花多為套色,注重整體布局;強調色彩搭配。
(3)風格獨特的蔚縣剪紙
蔚縣剪紙又稱蔚縣窗花,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一個獨特的派別,源于鄉間農村,扎根于鄉土發展,是無形的文化遺產。它和中國其他剪紙不同,民間剪紙多以剪刀裁剪,而蔚縣剪紙是用刻刀刻制,唯一的以陰刻為主的剪紙。蔚縣位于河北省,作為古代內地與邊塞的交通要道,是中國古代北方的重要發祥地,也是當時的經濟文化樞紐。蔚縣窗花是直接從窗戶發展下來,最早的窗花為當地的“天皮亮”。蔚縣窗花發展至今,小說戲曲的傳播,外地木版畫、江南刺繡的影響,蔚縣窗花結合本土優秀文化,吸收外來文化精髓。形成兼具北方和南方特點的剪紙藝術。
中國古老的剪紙民俗文化是由千百年的地理環境、民眾生活方式、當地風俗習慣等諸多原因形成的文化精髓,民俗文化的傳承是傳統文化的延續。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更,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現代化科技向農村的滲透,使人們閑暇娛樂的方式發生了變化,民間剪紙活動的社會生態環境和文化載體發生了改變,使剪紙藝術逐漸的退出村民日常的閑暇生活。
剪紙不受生活習慣和題材的約束,可隨心所欲的創造,有利于剪紙和多種物象組合,并產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結果。達到“以象寓意”“以意構象”的效果,傳達人們希望身體健康、豐衣足食,這種樸素的愿望。剪紙藝術還有很多值得我們挖掘的地方,如此古老的民間藝術是珍貴的,那種返樸歸真的魅力是需要得到傳承的。
1.口傳心授,世代延續
剪紙民俗文化的傳承,是將傳統剪紙文化的風俗習慣得以傳達和繼承。傳承的方式大略是通過目、耳、心,口傳心授的教學模式,由繼承者與傳達者對剪紙文化有著共同的情感,通過對形態的觀察、口頭語言的傳授、制作技能的行為指導,將剪紙的民俗文化得以延續。
民間剪紙的實際途徑主要包括三種,分別是親緣傳承、業緣傳承和地緣傳承。中國數千年封建的自然經濟,形成了以血緣為根本的傳承觀念,許多剪紙口訣和花樣本都是由有親緣的家庭成員世代傳承。唐宋之后經濟高度繁榮,商品經濟的產生,剪紙的傳承方式逐漸以行業傳承為中心,主要通過拜師學藝。明清時期中國大門的打開,自然經濟的逐步瓦解,在一些商業發達、交通便利的大城市出現以販賣剪紙為生的剪紙藝人,使剪紙橫向拓展。
2.擴大剪紙文化的傳播與保護
剪紙藝術作為古老的民間藝術的一種,根植于人民的社會生活。剪紙活動取材方便、操作簡單、形式多樣,適合在小學和初中的手工課程中,通過剪紙方面的手工課程,讓優秀的剪紙文化融入孩子的學習中,增強文化的教育效果,為文化的傳承提供生長的“土壤”。
早期剪紙文化的傳承,大多通過心口相傳的言語來傳達。20世紀的上半葉,傳統民俗的剪紙文化得以被人們研究和記錄。隨之出版了大量的剪紙文化的書籍及理論研究文章逐漸通過文字和書籍來記載。現代,則有了錄音筆、影像記錄等更多的數碼方式來記錄,將口頭傳承的方式得以更為廣泛的傳播。
3.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產品中的運用與創新
原本被貼在家里作為裝飾性的剪紙,隨著居住方式的改變,逐漸走下窗戶消失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如今,剪紙藝術的作品大多會以旅游紀念品的形式在市場上售賣。或通過一定的載體,例如掛歷、明信片、畫冊等形式進行發行,其市場的銷售量并不高。在科技發達,產品琳瑯滿目的今天,將傳統剪紙藝術與現代設計藝術的跨界融合,才是傳統藝術得以延續和發展的重要途徑。
剪紙文化所擁有的深厚文化底蘊、精巧的圖案紋樣,豐富的色彩搭配,獨特的加工方法,是中國傳統藝術中最具有現代設計感的藝術形式,可以廣泛的應用在廣告、插畫、動畫等平面設計中。剪紙的陰陽結合的藝術特色,可以運用在燈具、家具等家居產品中,通過鏤空的藝術手法,構成產品的虛實關系。對于剪紙的材料,可利用現代科技制造出保存壽命長的特殊藝術紙,甚至于打破紙的局限,用有機玻璃等材料表現剪紙的效果;對于剪紙的服飾應用方向,可采取現代服飾與剪紙藝術的結合等措施,民族性和現代性的結合,擴大剪紙藝術傳播的同時更有利于剪紙文化的傳承。
將傳統的剪紙藝術打破了單一的使用方式,將科學、文化、藝術、技術、材料、經濟融入到剪紙藝術的創新設計中,將傳統的文化注入新鮮的血液,得以創新延續。黨在十七大報告中,曾強調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提出“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泊,保持民族性的同時體現時代性”。
隨著時代的不斷遷移,為了適應社會生活的發展,傳統的民俗文化或多或少地發生了變化。而剪紙作為古老的民間藝術流傳至今,主要原因是廣大人民群眾可以通過剪紙寄托情感。剪紙作為民間藝術中的一種,受到地理位置、文化環境的影響,具有濃郁的地方民俗特色;但都是通過剪紙表達人們對美滿幸福生活的向往。民間剪紙的表現語言不是平鋪直敘而是借物抒情,是因為創作者們為剪紙不斷注入鮮活的血液和旺盛的活力。剪紙的價值遠遠超越了其自身,它向世人展示了納福迎祥、生命長存、祈求美好生活的民俗文化,豐富了民俗文化的內涵;剪紙藝術也起到了溝通群眾情感、教化等重要的社會功能;在民俗文化及其傳承中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1]呂勝中.中國民間剪紙(上).湖南美術出版社,1994.
[2]王伯敏.中國民間剪紙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6.
[3]左漢中.中國民間剪紙造型.湖南美術出版社,2010.
[4]蔡志榮.民俗文化的當代價值.西北民族研究出版社,2012.
朱欣子(1981-),女,上海,學歷:碩士,職稱:講師,單位:浙江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