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霞 (重慶市忠縣雙桂鎮文化服務中心 404300)
關于如何推進農村文化精準扶貧策略的探討
倪海霞 (重慶市忠縣雙桂鎮文化服務中心 404300)
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國家提出“精準扶貧”的戰略決策,而文化脫貧是打贏扶貧攻堅戰的重要一役。農村文化建設必須做到摸清需求,找準問題,對癥下藥,才能實現“精準扶貧”。文章從農村文化精準扶貧的幾個路徑出發,探討了如何更好、更快的實現農村文化脫貧。
新形勢;農村文化;精準扶貧;策略
文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必不可少的內容。農村文化建設提供農民綜合素質,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加強對農村的管理,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步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從目前農村文化建設的總體情況來看,雖然國家采取了增加投入、加強培訓、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農村的文化建設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與新農村建設的目標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要縮小差距,加快農村文化脫貧的步伐,就必須在“精準扶貧”上做文章、下功夫。
文化建設不像經濟建設那樣,成果立竿見影,一些地方黨和政府為了“功績”,偏重于經濟建設,而忽視了文化建設,這種做法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全面發展。農村文化建設必須轉變觀念,把文化建設納入政績考核的范疇。
(一)確定文化扶貧對象,提高農民知識水平
農村文化建設精準扶貧要先明確扶貧對象,對需要扶貧的村加大扶貧力度,有的放矢才能做到事半功倍。首先,政府要根據本地各村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扶貧。根據經濟發展規律,經濟越發達的地區,文化建設程度越高,這一規律同樣適用于農村的文化建設工作。政府可根據各鄉鎮、村的經濟發展水平進行排序,確定需要文化扶貧順序。經濟發展水平越低的地區,扶貧的力度應越大,在人、財、物的投入上適度傾斜。其次,針對不同的發展情況制定不同的扶貧政策。對經濟困難的村,要更加注重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和資金的投入,通過設施硬件的完備逐步帶動素質軟件的提高。對經濟發展相對較好的村,一般基層設施也比較到位,扶貧工作則要側重注重村民的綜合素質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二)轉變農村傳統觀念,明確扶貧要先扶智
文化扶貧工作要取得實質性進展,首先要在思想上認識提高重視程度。經濟發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和素質的影響。這是因為很多貧困村的村民思想閉塞,受傳統觀念影響較深,長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思維方式,使他們對現實的困難不能用開放的、超前的眼光來看待和解決。因此,必須轉變農民的傳統觀念,從思想上認識到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扶貧先扶智。扶貧先扶智就是要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通過文化扶貧來帶動經濟脫貧。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要跟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結合起來,通過開辦培訓班,在提高農民文化知識的同時,注重科學技術的灌輸,通過讓農民掌握使用的種植技術、養殖技術等農業技術,達到提高種植水平,增加產量,改善品種,優化發展結構等目的,從而最終實現經濟脫貧。
基層設施是農村文化建設的載體,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才能為農民提供充足的休閑娛樂、學習知識的場所。加強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村文化扶貧的基本要求。
(一)全面摸底,準確把握村民需求
農村文化建設如果脫離農民的生活和需求,再多的資金投入,再高檔、完備的基礎設施建設,都不能真正激起農民的興趣,從而造成資金的浪費,設備的閑置。因此,文化扶貧要以農民的實際需求為突破口,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走訪等形式,征求村民意見,根據農民的實際需求來開展文化建設。一是在政策宣傳時,要對關系農民切實利益的,農民群眾普通高度重視的土地確權頒證、農機具補貼、農產品補貼、等各種惠農政策進行宣傳,通過宣傳,讓廣大農民群眾了解政策的同時,激發加快發展的積極性;二是在開展科教衛生知識的普及宣傳。當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科教衛生等知識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在利用村村通大喇叭、宣傳欄等宣傳媒介進行知識宣傳和普及時,可以側重對兩癌防治等疾病防治,優生優育等計生科教衛生知識的宣傳。
(二)增加投入,解決資金不足問題
投入不足是阻礙新農村建設順利開展的一個重要問題。要加快農村文化脫貧,就必須擴寬籌資渠道,增加文化建設投入。一是國家要建立農村文化建設的穩定投入機制。政府每年都要安排一定金額的專項資金用于農村基層設施建設等文化建設。縣、鄉、鎮等各級政府要切實將這些專項資金用于文化建設,做到專款專用。二是整合社會力量,多方籌資。要充分發動和利用社會力量來帶動農村文化建設。可以通過發動企業、社會組織、行政事業單位等,共同關注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可以采取企業贊助、冠名等形式籌集資金,公益性社會組織可以通過開展捐贈,提供無償公益服務等形式提供資金和服務,行政事業單位等組織可以通過結對幫扶的形式,為文化困難的村爭取資金和項目,來帶動文化脫貧。
文化扶貧要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結合本地特色,開展群眾易接受、特色鮮明的文化建設活動。
(一)文化扶貧與本地文化特色相結合
農村文化建設要與本地的文化特色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傳統特色的文化活動,因地制宜不僅更容易得到廣大群眾的認可,也更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有品牌的文化產業。一是以傳統節日為節點,開展特色文化活動。隨著社會對傳統節日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伴隨著傳統節日產生的文化活動可以極大的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比如端午節可以舉行賽龍舟、包粽子等傳統活動,中秋節可以舉行猜燈謎、書畫展等活動,通過這些傳統的民俗活動,可以有效的激起群眾的民族意識。二是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和保護活動。剪紙、戲曲、泥塑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經過打造也可為農民帶來經濟收入,同時可以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二)文化扶貧與文化下鄉相結合
一是繼續深化“文化下鄉”活動。利用農閑時間,組織專業文藝社團到農村去開展文藝演出,組織藝術展覽,開展儒學下鄉,免費查體等活動,為農民送文化、送知識、送健康。二是開展“種文化”活動。文化下鄉不僅要送,還要“種”,讓文化在農村生根發芽。可采取選派文藝工作者到農村,通過培訓、結對等形式,培訓秧歌、廣場舞等內容,為農村打造一支屬于自己的文化隊伍。三是注重農村題材文化的扶持。鼓勵農民自己拍電視劇、微電影等形式,以新媒體、新形式來展現農民們的生活,潛移默化的進行文化宣傳。
文化是根基,是民族的靈魂。新形勢下農村文化建設勢在必行,要在經濟扶貧的同時,注重文化的扶貧。扶貧要“精準”,要了解需求,突出特色,統籌兼顧,落到實處,需要政府、社會和農民的共同努力。
[1]羅文斌.淺議新形勢下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2015(34):282.
[2] 邊曉紅,段小虎,王軍,等.“文化扶貧”與農村居民文化“自組織”能力建設[J].圖書館論壇,2016(2):1-6.
倪海霞(1983-),女,重慶忠縣人,重慶市忠縣雙桂鎮文化服務中心,助理館員,大學專科學歷,研究方向: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