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藝萌 (重慶大學 404100)
川西藏寨的空間形態特征及其發展
韓藝萌 (重慶大學 404100)
本文以四川省西部嘉絨藏族民居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嘉絨藏區民居的自然人文環境、選址、院落布局、建筑平立面特征的分析,總結嘉絨藏族民居建筑的共性特點;通過對嘉絨藏區內四個不同藏族聚落的比較的分析,尋找嘉絨藏族聚落之間的差異性特點。最后,文章總結了嘉絨藏族傳統民居在地域性、民族性上的價值,并提出對嘉絨藏區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嘉絨藏族;聚落;民居;統一性;差異性;可持續發展
1.自然因素
在聚落的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自然環境對其影響最大。水源作為生命之初,決定了聚落的最初選址;地形地貌的差異使各個聚落的形態千差萬別;降水量決定了屋頂形式和農耕情況;氣候氣溫的差異影響當地農作物、植物的生長,從而決定了該區域生產生活方式的不同……綜上可得,聚落所處的自然環境成為主導聚落形態的關鍵性因素。
2.生產(活)方式
由于嘉絨藏族區位的特殊性,嘉絨藏族居民很早就開始了“半農半牧”,即山下種植,山上放牧的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使嘉絨藏族人民逐漸從游牧生活變為定居的生活。因此,嘉絨藏族聚落由于受限于農業生產的需要,大部分圍繞農田和水源建造,這也是造成當今嘉絨藏區聚落大多坐落于河谷和緩坡這一現象的基礎。
受地形地勢的制約,嘉絨藏區的農業主要分為山坡型和河谷型,為了便于耕種生產,藏民的住房往往鄰耕地而建,從而形成“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壯觀景象,這也成為影響嘉絨藏族傳統聚落形態的重要依據。
3.軍事防衛
由于古代匪亂不斷,嘉絨先民往往因山就勢興建防衛用的高碉,保衛聚落和居民的安全。石碉是嘉絨聚落中最引人矚目的節點,這些在古代具有強大防御能力的建筑往往建造在居高臨下的地形之上,守衛著村寨。各個聚落依據山勢變化,或高或低,與遠處的山野交相輝映,高碉的出現又打破了畫面的橫向感,使畫面節奏極為豐富,與大山大川一起打造了嘉絨藏族獨特的傳統聚落景觀。隨著時代發展的進步,這些古碉不再具備防御功能,但他們作為歷史的積淀,成為嘉絨藏族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星。
4.寨教信仰
嘉絨藏族聚落地處深山,交通閉塞,先民無法對自然界的一些現象作出合理的解釋,于是對自然產生了敬畏之心,進而產生崇拜:建筑中煨桑空間的設置體現了天神崇拜;聚落建筑朝向不固定,大都朝向神山方向,用以祈求山神祝福,體現了山神崇拜;建筑屋頂上的四角神,旁邊要放置白石用以表達吉祥體現了靈石崇拜、天神崇拜;另外,嘉絨藏族中基本上村村有寺廟,家家有經堂。寺廟作為聚落的公共建筑,是整個聚落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對于一個嘉絨聚落來說,它的主體是民居建筑和梯田,但是聚落的中心卻是寺廟或土司官寨。無論他們是否位于聚落的中心地位,它的位置都是處于高地上。
1.選址模式
嘉絨藏族民居所處的地形,常常是“九分半山地、半分平地。”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聚落選址注重因地制宜、利用地形地勢的原則。依據聚落生態環境、地理環境的差別,可將聚落選址分成四種基本模式:山麓河谷型、山腰緩坡型、山間臺地型、山頂高地型。
2.聚落形態
嘉絨藏區聚落形態十分多樣,大體可分為四類:
向心型:一個或幾個核心建筑或空間集中布置,體現出強烈的秩序性。由于建筑較緊密地聚集在一起,所以空間結構緊湊,間距狹小,有明確的街巷空間。有強烈的中心性,內聚力強。
網絡型:聚落建筑選址主要是在平緩的山坡上或山間臺地上,聚落規模較大,由主要交通干道聯通聚落各部。
直線型:聚落建筑主要沿河或道路的一側或兩側布置,隨水流或道路方向延伸或環繞成線性,這種布局具有較強的結構性和秩序性,體現了村寨的動態,強化了軸線的流動。
離散型:此類型主要利用向陽山坡建寨,戶與戶之間留有空地種植果樹及莊稼,建筑隨地形變化而自由靈活地布局,導致建筑間距較大,布局較松散。道路成為串連這些建筑院落的脈絡。
3.建筑平立面特征
藏房一般分為五層,每層樓除了其各自功能之外,還被予以名稱:一樓 “熱瓦”,意為關牲口的地方;二樓“嘎嗶”意為人居住的地方;三樓“吧咱”意為待客的地方;四樓“嘎底”意為放莊稼的地方;五樓“左日”意為煨桑的地方。五種不同的稱呼,將民居不同樓層的功能講得清清楚楚。現在嘉絨藏區的住宅住宅平面形態總體上表現為矩形,只是在每層的形狀特征上有些區別。
藏房外墻厚度在0.35-0.7米左右,墻的外壁向內側的收分一般為5度左右。這種內聚的結構形式,一方面增大了整體結構的向心力,滿足亂石墻體自身穩定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整體結構的穩定,也可以減輕墻體上部的重量,提高建筑穩定性。
1.西索民居
區位:馬爾康
選址模式:山麓河谷型聚落布局:向心型
平面特點:平面底層為牲畜間(現多為儲物間),二層多為主室和廚房;三層為臥室和客房;四層為經堂以及曬壩。有的人們會在頂層加設敞間,用以傳統坡屋頂做屋頂
立面特點:立面上看,防御感很強,呈“兩段式階梯”布局。下面幾層都是堅實的石墻,經堂層后退;有些建筑加蓋坡頂形成敞間
整體形制:建筑風格較敦厚,建筑整體看上去比較接近于立方體,首層到三層一般都為方形平面,只在四層局部收回呈“L”型,敞間和坡屋頂的設置也較為低矮;局部有坡頂
建筑材料:西索藏寨建筑裝飾色彩比較絢麗,墻體一般不修飾過多色彩,多在門窗周圍涂以白框表示吉祥。門窗柱子等都用彩繪加以修飾
色彩細部:材料多為本地可以采到的石材、粘土和木材。以石材為主
2.直波藏寨
區位:馬爾康
選址模式:山麓河谷型
聚落布局:直線型
平面特點:平面底層多為放置雜物的儲存空間,多不設窗,二層為主室和臥室,三層為經堂和曬壩,經堂都朝著聚落寺廟的方向。有的人會在屋頂加敞間
立面特點:立面上形式也是“兩段式階梯”布局。頂層后退形成曬壩;下實上虛
整體形制:建筑風格較敦厚,相較于西索建筑整體看上去更接近于立方體,首層到三層一般都為方形平面,只在頂層局部收回呈“L”型,敞間和坡屋頂的設置也較為低矮。一般都為平頂。
建筑材料:材料也多為當地的石材、碎石和條石堆砌而成
色彩細部:直波藏寨的裝飾沒有西索的華麗,但是也很注重裝飾,建筑一般是材料原色,門窗洞口外圈涂油白色,門窗梁柱也多有彩繪
3.中路藏寨
區位:丹巴
選址模式:山間臺地型聚落布局:網絡型
平面特點:平面整體呈“十”字型布局,十字為承重體系,首層為牲畜間,二層為鍋莊,鍋莊后部連著臥室;三層為居住部分;四層為“L”型空間設置經堂和儲物。五層一般為一個儲物間
立面特點:立面上看,整個建筑呈“三段式”布局:屋頂層、曬壩層、實體居住層。主要顏色由白、黑、紅間隔,有一定的韻律感
整體形制:建筑風格較為挺拔,地下兩三層為比較敦厚的方形平面,倒數第二層呈“L”型,露出一個“口”字型的曬壩,用來晾曬糧食。在“L”型的角部砌筑最高一層的方形的儲物空間。屋頂設置煨桑和牛角
建筑材料:墻體也多用條石、片石、碎石壘砌,這種當地的石材比較有厚重感
色彩細部:中路鄉主要信奉黃教和紅教,因此裝飾風格較為樸實無華,不艷麗但是大方得體
4.甲居藏寨
區位:丹巴
選址模式:山腰緩坡型
聚落布局:離散型
平面特點:底層為牲畜房(現多為儲藏間);二層為鍋莊和臥室(現鍋莊多改為主室+廚房);三層為經堂和客房;拉吾則是用來儲存東西的小間
立面特點:立面呈層層后退的“階梯狀”布置。立面用當地的條石、片石和碎石壘砌,并在上面繪有黑、紅、白色帶,代表一定的宗教信仰
整體形制:建筑朝向整體朝東南,最高點為西北角,一般設置經堂。底層為敦厚的方形,占地面積大;一層后退出一梯用來攀爬;二層較一層再后退留出曬壩,建筑呈直角狀;最高層的拉吾則占據一角,拉吾則四角有聳立的尖角代表四角神
建筑材料:立面用當地的條石、片石和碎石壘砌。主要材料為石材,二層局部使用“崩空式”做法運用圓木
色彩細部:甲居藏民主要信奉黑教因此建筑裝飾較為華麗,主要裝飾色彩多為黑、紅。墻體大多全部涂成白色
1.合理使用地方材料
嘉絨藏族尊重自然規律,強調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理念,利用當地的天然泥土、木、石等資源,做到材盡其美,物盡其用。這些建筑材料不僅來源廣泛、使用方便,而且可以從舊房中拆用石塊為新房使用,即二次或多次重復使用。嘉絨藏族地方材料的合理運用對我們今天生態環保是一個很好的啟示。
2.充分適應氣候條件
在寨址選擇上,嘉絨聚落多位于向陽避風的山坡上,使其能夠獲得充分的日照,抵擋冬季北來的寒流。
在住宅的具體營建上,建筑的底層和頂層,分別為關牲口的地方和煨桑的地方,保證了主室的采暖。夏室采用較通透的桿欄結構體系,保證了夏天的日照以及良好的通風。此外住宅、官寨和寺廟建筑大都采用可以抵御北風的厚墻壁和狹小的窗洞。
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用厚重的毛石砌成的外墻,用黃泥加木板筑成的樓板和屋面板,使建筑具有良好的保溫性能。而夏室則是通過通透的大窗和木板,保證建筑具有良好的傳熱性能。
1.傳統建筑技術的傳承
嘉絨藏族住宅通過增加建筑層數和擴大樓層的方法,利用坡地,不占平地,既節約了土地,又創造出外形優美的建筑,體現了民族形式,反映了地域特色。在用地緊張,占用耕地的今天,這樣的營建方法給我們以啟示。當地傳統營建材料多為就地取材,建房時利用當地的泥土、木、石等資源。這些天然的建材不會污染環境或是造成建筑垃圾。這與現在建筑垃圾難以處置,建筑材料耗費資源,建筑材料保溫隔熱效果差導致能源浪費,室內裝修中產生甲苯等有毒氣體等現象形成鮮明的對比。
2.旅游、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川西傳統村落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為發展經濟,當地村民對這些文化遺存進行改造:有人在外墻貼上了面磚,掛上廣告牌,使用與村落氣質不相符的鋼材……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經濟收入,為村落風貌帶來了好的變化。但其帶來的歷史建筑的破壞、商業化嚴重等負面影響,亟待考慮。
關于當地可持續發展的策略:隨著藏寨的深入開發,面對蜂擁而來的游客,該如何保護自己棲息地文化成為居民的重要問題。建筑師則應該繼續探討和設計出適合當地村落環境的建筑。當地則要少些太功利的開發模式等。
3.“文化空巢”現象的警惕
“文化空巢”,就是要警惕和防止傳統文化在人們還沒有充分的認識它的價值的時候就被消失了。文化在消失的時候,我們往往也在保護它,但是,相對于我們復興某種傳統文化而言,文化的喪失往往更悄無聲息,這種無意識的自然變遷,要引起我們的注意和重視。
對于嘉絨藏族傳統文化的保護我們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于正在消失的,不適于現代生產方式的、傳統文化,例如丹巴中路鄉新石器時代遺址,我們雖然不能再啟用這種方式和工具,但他們見證了人類的勞動,記載了人類的文明,對于它們,我們可以采取“標本”的方式予以保留;對于標志著人類文明進步的消極文化,例如嘉絨藏區搶婚,生物祭祀等原始宗教習俗,我們只要作些記載就可以了;對于確實具有歷史價值和現實價值的文化,我們應該繼承并發揚。可以設立專門的研究機構,予以提煉和發掘并應用于社會,造福于人類。
嘉絨民居建筑是嘉絨藏族文明的載體,是人與地域及社會環境等相互關聯下的重要物質載體,體現了藏族人民在長期利用自然與改造自然中積累的經驗與智慧,體現人與自然共生的優秀典范。
嘉絨藏族民居的建筑文化特征體現在聚落的選址、聚落形態布局,建筑的平面布局、建筑構造、材料、藝術等處理方面,獨具特色。研究嘉絨藏族民居能更全面地了解藏族建筑,對實現當地的可持續發展作一定的鋪墊。
[1]彭一剛.傳統村鎮聚落景觀分析[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2] 李軍環,謝嬌.川西嘉絨藏寨民居初探—以丹巴甲居藏寨為例.建筑與文化,2010(12).
[3]毛良河.嘉絨藏寨建筑文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4]趙龍.川西嘉絨藏族傳統民居營建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4.
[5]劉祥.川西北嘉絨藏族傳統民居建筑形態及其生態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