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娜珍 (廣州美術學院 510000)
淺析纖維藝術應用于產品設計中的方法
胡娜珍 (廣州美術學院 510000)
纖維藝術由于其獨有的特性,如今在藝術與設計領域中得以廣泛地表現和應用。纖維藝術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是以纖維藝術創作的觀念和手法進行產品設計,加強了纖維藝術的實用功能;從產品設計的角度看,纖維藝術文化的藝術感染力,增強產品設計中的藝術性、趣味性,促進了產品設計的原創性。本文通過分析纖維藝術的特性及其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方法,將兩者融合旨在了解和掌握了合理科學的設計方法,拓寬了纖維藝術的發展領域,在某種程度上,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
纖維藝術;產品設計;融合方法
纖維藝術一詞來源于英文“Fiber Art”,其前身是傳統壁掛,是一種以材料命名的藝術形式。“Fiber Scene”網站對纖維藝術的解釋:“纖維藝術涵括了任何使用柔軟線型纖維為主要元素的藝術作品。”1它包括傳統的各類染織品、絲、地毯、壁掛等,也包括在傳統基礎上創新,具有現代構成意義的壁掛、軟雕塑和纖維裝置。纖維藝術在藝術創作中以當代藝術觀念為主導,具有較為強烈的觀念性、創造性、實驗性、參與性、綜合性和現代審美特性的一種新型藝術形式,是現代藝術觀念、現代生活方式與多種傳統和現代工藝相結合的視覺傳達方式。
從近年的產品設計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到纖維藝術的影子,如同蠶繭般蠶絲包裹的吊燈,用塑料繩編制的家具等。這些產品在材料、制作工藝上都與纖維藝術創作所使用的材料、工藝非常相似,與一般同類功能的實用產品相比,具有明顯的纖維藝術特征。從視覺效果上看,此類新穎前衛的設計作品,呈現出產品設計與纖維藝術界限模糊的狀態,人們似乎既可以稱其為實用性產品亦可以稱其為纖維藝術品。在藝術觀念的變革與設計思潮的影響下,纖維藝術與產品設計之間似乎存在著兩者相交融的邊緣性地帶。與纖維藝術創作相比,纖維藝術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會受到產品的功能性、產品的量化等問題的限制。如何將纖維藝術運用在產品設計中?需要運用更科學、合理的思維方式和方法。
纖維藝術是以感性思維方式為主的創作過程,強調個人情感的表現,以人為核心。單純的感性并不能使得纖維藝術在產品設計中得到很好的運用,纖維藝術應用在產品設計中,要考慮更多的、更深一層的問題,纖維藝術創作思維往往過于依賴設計師的個人行為和修養,或者說是其個人情感的表露,不能準確客觀地表現產品需要的情感或消費者需要的情感,這就會造成產品設計純粹的主觀情感表現。纖維藝術與產品設計的融合,仍然需要理性思維。理性思維方式,是一個有計劃、有步驟的過程。設計創作的過程應該是預先經過相關的前期調研,明確設計的目的,根據調研收集的信息分析其可行性,然后依據分析的結果對設計的步驟、生產的方式、甚至銷售的方式進行有機合理的規劃與統籌安排。設計者制作出的產品往往是他預先知道的東西或可能存在的東西,一般是標準化和規則化的。纖維藝術與產品設計融合,產生一系列創新型產品,既然是產品就要考慮到市場,考慮到人們的接受程度,還要考慮到量化的問題。設計者還需要考慮選用哪種材料、技法、造型、色彩與功能相配合達成設計的目的。纖維藝術主要以手工進行創作或需要作者本人直接監管,低模仿性、不可完全重復性是其主要特征之一。那么此類產品應該如何量化,是品類少大批量,還是品類多小批量,這都應該根據市場的需求,生產的客觀條件作出合理的規劃。理性的思維方式將纖維藝術創作中無法量化的、非理性的、無邏輯的感性反應,以客觀分析的手法來表達,便于將其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材料特質之表現乃是纖維藝術審美之基礎,任何一種材料都有一種區別于其他材料的與生俱來的靈性,在纖維藝術創作中藝術家非常注重對纖維材料特性的了解。纖維藝術創作中的纖維材料都有各自不同的物理特性,藝術家們根據材料的不同個性,進行藝術創作。纖維藝術創作時材料并沒有受到實用功能的限制,從材質本體來表現其藝術特性。纖維藝術應用在產品設計中,并沒有脫離纖維材料這一重要元素,在進行纖維藝術產品設計時保持藝術創作對纖維材料探索的思考與嘗試,也許就能體會到設計中材料選擇的恰如其分不是一種理所當然,材料本身蘊含的巨大潛力和拓展空間也會給設計師帶來全新的視覺驚喜和體驗,甚至是設計的靈感。纖維藝術應用在產品中,需要對材料的選擇考慮更多的客觀因素。現今,科技的發展,新材料的不斷涌現,此時,是否能在不改變技術、形態的基礎上,選用另一種新材料來表現?一件纖維藝術產品的藝術水平如何,關鍵在于設計者是否熟悉所使用材料的性能以及控制各種材料能力的大小。每一種材料都有自己的獨特的性格,也就是說,纖維藝術應用在產品設計中首先要非常了解纖維材料的特性,在此基礎上,造出與之相適應的加工方法,結合產品的特性來選擇不同的纖維材料或結合纖維材料的特性來設計產品來表現材料的藝術特,這樣可以使材料的材質美在作品中充分體現。可以說材料本身并無貴賤之分,關鍵是如何將材料的特性與產品的特性完美結合。現代纖維藝術中纖維材料極其豐富,各種纖維具有不同的特性,為不同產品的特殊需求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例如,滌綸,屬于聚酯纖維,具有多種可轉換為產品的優質性能,強度高,回彈性好,織物具有抗皺性、耐熱性高,耐光性能極好。日本著名服裝設計師三宅一生,則利用滌綸面料的特殊性運用到服裝中并發揮到及至。用滌綸面料壓褶,定型性好、價格低廉,適用于大批量生產。纖維材料的品類豐富,只要設計師細心觀察、細心挖掘就能看到許多閃光的材料。
“技術是在大自然所賦予的材料之中進行開發創作的。沒有材料,就無技術可言。”“一件佳作的問世,是天然之物所施舍的體現,工藝之美也是材料的美。忽視對材料的開發利用,也就不可能充分開發工藝之美”2也就是說,材料與技術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材料決定技術的選擇,技術為材料提供更為豐富的表現條件。纖維藝術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量化觀念。一件歷時一年半載完成的藝術創作,不能算是產品,因此如何透過現代機器輔助、不同材質的搭配結合、配方或技術層面的改良提升、專業分工的生產流程建構等,是改良傳統耗時耗力的手工制作的基本原則。例如,從手工拉坯到開模量化、從手工雕刻到鐳射雕刻輔助、從一針一線刺繡到電腦開版機器繡、從單一材質到復合媒體的局部手工展現畫龍點睛的效果等,即是量化的啟動,纖維藝術產品在量的復制下才算是市場競爭力,可以接受時效訂單的產業生存之道。當然,制造過程的主要部分是手工制作的。這里講的主要部分是指對制品的質量、形態、設計等有較大影響的部分。由于纖維藝術所具有的風味與其手工性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因此即使在加工過程中輔助使用機械等工具,但仍要不失手工痕跡的特點。
纖維藝術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方法也可從產品功能的角度來探討。將產品回歸到其本身最原始的本質中去,產品的本質可以理解為產品實現的目的。例如,我國已經舉辦過多次的“座下來”產品設計比賽就是以產品目的命題,“座”的這個動詞比“椅子”這名詞的含義和范疇要廣闊得多。“椅子”讓人立即聯想到生活中常出現的四腳椅,從名稱上就局限了設計者的思維,“座下來”這個動作讓設計師有更大的發展,只要符合“座”這個動作,“座”的姿態、“座”的方法以及實現“座下來”這個動作的產品在材料、形式都不限定,為設計師打開了設計思路。由臺灣產品設計師周育潤和工藝家陳高明、蘇素任合作的《風扇》(Breeze),何忠堂設計的《彎竹巧燈》,將竹編扇的美好記憶運用到電風扇和臺燈上;冰冷的電器,被細膩的傳統記憶包裹起來,更添生活味。這兩件作品巧妙的將傳統的竹編工藝運用在產品設計中,此時使用外框的目的是為了對產品起到保護的作用,但仍然能透光、通風,只要能到達這個些的目的,我們可以打破大家習以為常的金屬材料,選用了竹編,拓展了竹編作為竹簍、竹籃等效用功能。
纖維藝術的形態為纖維藝術實現在產品設計中的功能性提供可行性,沒有形態的支撐,產品的功能無法發揮。我們無法想象,如果沒有了纖維材料,纖維藝術的功能何在;沒有經過技術的途徑,纖維就只能具備材料本身的功能,而不是纖維藝術的功能;沒有了形態也就沒有功能可言,沒有了功能也就沒有產品可言。在此可以說,纖維藝術的形態是為了功能服務即是為纖維藝術向產品轉換服務的。
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藝術家觀念的轉變,纖維藝術在形態上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從傳統壁掛的平面化、復制繪畫的傳統模式,到追求空間立體形態表達編織本體語言的藝術風格,再到與建筑空間環境結合的軟雕塑,纖維藝術形態的多維為其向產品轉換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纖維藝術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是以纖維藝術創作的觀念和手法進行產品設計,加強了纖維藝術的實用功能,從產品設計的角度看,纖維藝術文化的藝術感染力,則增強產品設計中的藝術性、趣味性,促進了產品設計的原創性,纖維藝術的不可完全重復性與低模仿的藝術特性增加了產品附加值。纖維藝術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使纖維藝術本身的價值得以延續,使人們的生活產品形式更加多元化。
注釋:
1.www.fiberscence.com
2.柳宗悅(日)著,徐藝乙編.民藝論[M].江西美術出版社,2002:191.
[1]張怡莊,藍素明.纖維藝術史[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龔建培.纖維藝術的創意與表現[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李硯祖.裝飾之道[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4]柳宗悅(日)著,徐藝乙編.民藝論[M].江西美術出版社,2002.
[5]邁克·費毖斯通(美)著,劉精明譯.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M].譯林出版社,2005.
胡娜珍,女,廣東人,學歷:碩士,單位:廣州美術學院,研究方向:設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