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翼 (云南藝術學院 650000)
讀海德克爾的《藝術作品的本源》探究藝術作品的物之存在
張 翼 (云南藝術學院 650000)
《藝術作品本源》是上世紀最偉大的美學著作。他超越了前人對美思想,觀念的看法。和同時代的人的思想,從不同的方面對審美和藝術的本質問題進行和深入的探討。對當代藝術的探索做出了獨特的貢獻?!端囆g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爾從物的角度切入分析藝術,對物進行了更深層次的追問。
藝術;物;器具
什么是物?為什么前人不能從物提出藝術的問題,或者說很難從物的角度提出。物的問題一向是以顯現的方式與我們相接觸,但海德格爾恰恰以隱在的方式,隱藏在顯現的感性世界之中,甚至隱藏在不顯現的概念、邏輯思想之中,它隱藏的很深。隱藏的這么深的為什么反而是最顯現的?我們日常最容易接觸的東西,最遠的反而是最近的,最深的反而是最淺的,這里就有一個矛盾,我們過去總是從深處來追究藝術,從柏拉圖到黑格爾——隱藏在感性世界中的理念世界。怎樣進入理念世界,從這個角度來追究藝術,但海德格爾反其道而行,從最淺顯的物來追究藝術,比我們理念描繪的世界更深層的世界,物的本性隱藏在那個世界之中,對物的詢問,轉向了對物深層維度的追問。物有顯現的一面還有深深隱藏的一面,它被觸及過但是沒有被打開,康德發現物除了經驗的世界之外還有它自身的一面。物自身的一面是我們感性理性知識都難以觸及的,但是怎樣進入物自身呢?海德格爾批判了我們過去對物的傳統觀點都過于表面,并開始從對藝術作品的分析入手,來追問物的本質及其真理問題。
人類與物打交道,在選擇物的同時也是對生命、生存空間未來的選擇,同時也是讓物得以呈現,讓它呈現一種可能性,它既是人類的存在方式,也是物的存在方式。決定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領域,應在“物”中去尋找。詩中運用的是詞語,音樂運用的是聲音,繪畫用的是色彩與痕跡。海德格爾從哲學的角度講物,是藝術作品的現實性,藝術作品離不開物。藝術中“物”的參與是為了表達意識形態而出現的。對材料的敏感、研究材料是為了假如這種材料有這種特性,那么它可以表現什么?而不是為了滿足觀念的表達,是為了滿足“物”的天性。
對物之解釋中,海德格爾運用了器具這種的方式靠近與人的表象。因為器具在物與作品之間具有特別的中間地位。海德格爾選擇了一種常見的器具:一雙農鞋來做出描繪。這種器具出現在梵·高的油畫作品中,但是鞋有什么看頭?或者說藝術家對它的描繪有何意義?器具的器具存在于它的有用性,這里的農鞋首先它不是作為一件藝術作品,是一雙普通的農鞋,這雙農鞋里承載了勞動步履的艱辛,在田壟上步履的堅韌與滯緩,鞋具里回響著大地無聲的召喚。農鞋在農婦的世界里得以保存,卻在藝術家的畫中才得以呈現。泥土、田壟、大地甚至生活的艱辛在藝術作品中最終展現出來。海氏在這里描述的是所指,是鞋的世界,是作為題材的鞋的世界。藝術作品使我們懂得了鞋具實際上是什么,也就是說通過藝術作品器具的器具存在才專門顯露出來。藝術作品通過物的聚集得以存在,這種聚集不僅是作品中材料的聚集,也是藝術家對物的描繪而呈現出廣袤的天地。
通過梵·高的作品《鞋》,海德格爾認為存在者的真理借助藝術作品顯現出來了,當然只是在”藝術作品“中,在此我們必須牢記藝術與藝術作品之間的差異,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把握藝術,但卻是從藝術作品開始的,“我們探究藝術品的現實性,是為了現實的找到其中包含的藝術”。物與器具的關聯給我們提供出物自顯的一個關鍵背景,但是海德格爾并沒有止于此。他進一步關注這一實際的顯現過程,因此,海德格爾在對器具做了分析之后緊接著從對器具的關注轉向了藝術。
藝術在藝術作品之作品存在中成其本質。如何通達藝術作品之作品存在呢?海德格爾再一次從對一件具體的藝術作品的描述開始了他的追尋。這次他選擇了古希臘的一座神廟建筑作品。海德格爾向我們顯示在這件藝術作品中發生了兩個事件:1.作品建立了一個世界;2.作品制造了大地。從而構成了海德格爾所說的藝術作品“開啟出來的領域”。由此,他得出了關于藝術作品的一個真諦:“建立世界和制造大地,乃是作品之作品存在的兩個本質特征”。神本身是一個不在場的存在者,而神廟卻使它現身在場。這里的世界是一切存在者“如其所是”地顯現自身的澄明之境,而非一個現存之物的純然聚合。第二個事件:為了建立一個世界,藝術作品“制造大地”。藝術作品必須通過藝術家進入存在。因此,藝術作品之作品存在本身就具有制造的特性。神廟作品由于建立一個世界,它使質料得以顯現在作品世界的一個敞開領域中,也是就說作品并沒有使質料消失,反而使質料得以更好的顯現。也就是說,顏料在畫家的使用中才更加光輝燦爛、詞語在詩人的使用下才更加能說會道、石頭在雕塑家的手上才更像石頭。正是在作品這種敞開的領域中,質料才作為質料而出現,就是說作為有用性之根據的可靠性才出現。
對于一件藝術作品而言,它使用什么材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藝術家使材料在其自顯中所傳達的東西,我們驚嘆于貝尼尼的雕塑作品《阿波羅和達芙妮》對質料的征服,藝術家讓冰冷的石頭獲得了生命,大理石在他手中仿佛已失去了重量,薄紗般的衣服隨風飄起,在藝術家手中石頭如肌膚般吹彈可破,并且擁有了溫度,貝尼尼對石頭的征服讓人為之感動,石頭也仿佛在他的作品中獲得了重生。這就是海德格爾所強調的質料的顯現,“作品在這種自身回歸中讓其出現的東西,
我們稱之為大地?!边@就是海德格爾所要表達的內容。總之,藝術作品之作品存在,本質上是有所制造的。制造什么呢?制造“大地”。人類棲居其中的世界就奠基于大地之上。在藝術作品中,色彩不等于某個數據的波長,石頭不等于某個數據的體積或重量……只有當它們尚未被揭示之際,它們才顯現自身。
《藝術作品的本源》思考關于藝術之謎,在認識藝術之謎的過程中,分析了藝術與物的一種密切關聯,從對傳統的物的批判開始探究藝術,在這里藝術不只是與物相關聯,藝術“作品”本身就是“物”,而且只有通過物,藝術自身的現實性才得以顯現。
[1]沈語冰.20世紀藝術批評[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
[2]周孫興.海德格爾選集[M].三聯書店,1996.
[3]呂彭.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進程與市場化趨勢[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馬丁·海德格爾,陳嘉映,王慶節合譯.存在與時間[M].三聯書店,1926.
[5]盧春紅.物何以自身顯現?——論《海德格爾藝術作品本源》中的“物”[J] .哲學研究,2010(10).
張翼,云南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當代美術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