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隨太 (蘭州財經大學隴橋學院藝術設計系 730101)
論安多藏區民間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
——以唐卡為例
孫隨太 (蘭州財經大學隴橋學院藝術設計系 730101)
本文以反映安多藏區藏民族思想感情的傳統工藝唐卡為例。對文化創意產業大背景下唐卡藝術的繪畫語言、藝術觀等進行獨特的探索,從古今中外的土壤中挖掘出創新資源。最終為安多藏區民間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獲得蓬勃發展的動力。
安多藏區;手工藝;唐卡;傳承與創新
伴隨著“一帶一路”重大倡議的不斷推進實施,給“古絲綢之路”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沿線各地以各種創新模式推動著地區文化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例如,各地蓬勃發展的民族手工藝,已經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具有特色文化創意的支柱產業。不但將加快當地文化產業的飛速發展,而且還將傳統和民間文化資源得以傳承與創新,讓各民族的民間藝術從此走向世界舞臺。
安多藏區(指不包括玉樹州以外的其他青海藏區、甘肅甘南州、西藏那曲和四川阿壩州等地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民族區域重要的組成部分,有著十分豐富和優秀的藏族民間手工藝,千百年來相對完好地傳承了獨特的民間藝術文化。安多藏區的手工藝種類約為兩千多種,分類極為復雜,區域之間的交叉性明顯。件件手工藝品都能體現傳統文化,極具實用性和藝術性(觀賞收藏性),尤其是唐卡和金屬工藝品等傳統工藝的獨創性享譽國內外,并成為安多藏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和藏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面對“十三五”規劃不僅迎來了發展的機遇,而且面臨著挑戰。這種挑戰給安多藏區傳統工藝帶來了極大沖擊,很多古老技藝由于過于復雜,掌握的難度極大和短時間無法得到經濟效益等,將面臨著失傳的危機。因此對安多藏區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創新顯得極為重要。由于所學專業和文章篇幅有限等原因,本文以反映藏民族思想感情的傳統工藝唐卡為例,圍繞唐卡藝術獨特的繪畫語言、藝術觀等的探索,最終達到對安多藏區民間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
唐卡,是藏族繪畫藝術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7世紀隨著佛教在藏地的弘傳而日益興盛起來。唐卡又稱為“卷軸畫”(用彩緞裝裱),是藏族精神文化的精髓;是藏族宗教文化的代表。每件作品都具有突出鮮明的藏族風格、濃厚的藏傳佛教色彩和獨特的藏族藝術風格,是安多藏區手工藝中一朵“奇葩”。“從古至今每件唐卡藝術品都具有宗教法物的性質,作品的構思、物化過程需嚴格恪守“量度章法”與“儀式規范”,處處蘊藏著佛家的寧靜與安詳、智慧與慈悲的美學理想。”唐卡的形成和發展基礎是藏名族古代的壁畫和外來繪畫技藝。種類較多,根據尺寸劃分有:大唐卡(幾十平方米),小唐卡(十幾平方厘米);根據材料劃分有:普通唐卡(布料或者紙質版),高端唐卡(珍珠、寶石點綴、彩繪等);根據題材劃分有:有宗教畫、傳記畫、歷史畫、也風俗畫、也有天文和人體解剖畫。安多藏區唐卡的主要顏料是金銀粉、石綠、藏青、朱砂、雄黃等礦物質顏料和植物顏料。幾乎所有的唐卡形狀是豎長方形。唐卡畫的核心在畫面中心部位,安多藏區的唐卡裝裱以紅、黃兩色彩緞鑲嵌四周而成。因此,無論題材、形式、構圖和表現都十分的考究,具有文化性、宗教性和工藝性等特點,被譽為藏名族的“百科全書”。
近些年來唐卡手工藝面對外來文化、藝術、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不斷完善自我和創新發展,成為了安多藏區獨具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具有很大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具體表現為:
首先,安多藏區的絕大部分唐卡手工藝在制作過程中都蘊含了佛教和民間傳說元素,彰顯著深厚的藏傳佛教文化的影響痕跡。唐卡手工藝在圖案設計、材料篩選、形象塑造、度量、傳承方式等方面均有著嚴格的要求。均體現了信仰、祈福等精神寄托,“任何不善之業都不能誘惑”。
其次,安多藏區唐卡手工藝中體現著豐富的大眾風俗文化。安多藏區的審美文化是基于自然和諧觀念形成的,這種審美觀體現出大眾積極樂觀、熱愛生活的精神面貌。從唐卡精細的繪制和裝裱,無不映射著熱烈和鮮明的大眾裝飾色彩;簡約流暢的形象塑造處處受到大眾的喜愛。例如唐卡上繪制繁褥的人物、花鳥獸、云水紋等圖案都具有形象化造型元素,簡潔精煉的視覺語言而成為安多藏區民間手工藝的精髓,具有極高的文化和美學價值。
最后,安多藏區唐卡藝術以崇尚自然為審美傾向。形象具有突出的審美創造功能,始終離不開對“自然”豐富多彩的想象。唐卡在塑造形象過程中滲透著強烈的審美感情色彩,色彩亮麗,充滿著神秘的宗教或祥和喜慶的氣氛。因此,唐卡是一種特殊的手工藝品始終充滿著復雜細膩的情感。多年來,一批學者利用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深入到安多藏區唐卡傳承地進行訪談與調查。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的角度出發,對安多藏區寺院和民間的唐卡手工藝進行普查、傳承與創新。
如今安多藏區能夠傳承民間手工藝的機構有:教育機構、生產單位、家庭作坊、寺院等,它們各有特色卻又共同致力于藏族民間手工藝的傳承與開發。在安多藏區的職業技術學校、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和各民族大學等都開設了唐卡相關課程;各地基層機構組織唐卡培訓班;以及寺廟和家庭類的唐卡畫室作坊等等,使得唐卡手工藝傳承的隊伍不斷壯大,傳承與創新的深度也在不斷增加。
作為一名繪畫工作者如何讓安多藏區唐卡手工藝在繪畫藝術領域方面得到最佳的傳承與創新,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重要課題,唐卡具有獨特的繪畫語言和藝術觀。其具有的繪畫語言和藝術觀越豐富、越成熟,就意味著他在藝術世界傳承的更加長遠。唐卡藝術在傳承與創新方面應主動探索與發掘中外繪畫藝術語言,通過在繪畫語言、繪畫題材、藝術構思、藝術表現、藝術審美等方面沖破傳統安多藏區唐卡手工藝程式的束縛,形成豐富而獨特的現代安多藏區繪畫語言,加強地域特色藝術風格的創新。通過深入安多藏區的調研、分析,我認為安多藏區唐卡手工藝的繪畫語言和藝術觀的傳承與創新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安多藏區唐卡手工藝繪畫語言的傳承與創新
1.加強安多藏區唐卡手工藝題材的豐富性
具體表現為:豐富安多藏區唐卡手工藝的題材、主題、技法等。創作主題不能始終墨守成規地宣傳宗教神性,而應該轉向表現世俗精神。注重表現安多藏區當代現實生活中的人,更多地描繪安多藏區廣大百姓的世俗生活。真正體現出藝術為人民服務的目的。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安多藏區唐卡開始更多地表現藏傳佛教以外的題材,順應時代的發展,打破傳統唐卡以藏傳佛教為主導內容的“程式”表現形式,以創新性與多樣性為特點,其繪畫題材以宗教與世俗兼容并存;以繪制安多藏區民眾日常生活、風俗習慣和展現當代文化視角下的安多藏區的歷史、人物等為主。深刻反映了安多藏區人民自古而今的民族審美和心理情感。同時,讓唐卡手工藝遠離傳統繪畫的神性枷鎖,具有強烈的世俗化傾向,因此,安多藏區的現代唐卡手工藝出現了像安多強巴、東智才旦等反映現代人文主義精神的大師。
2.加強安多藏區唐卡手工藝表現手法的傳承與創新
由于傳統唐卡蘊涵著豐富的宗教內涵,在題材、形式、表現、審美上大部分采用了象征主義表現手法,來營造出強烈的宗教氣氛,引發信眾心靈的強烈共鳴。因此,繪制唐卡必須嚴格按照藏傳佛教造像度量經和造像儀軌的指導,以精準的比例造型,秩序井然的結構順序,程式化的表現技法創造出(只有這樣信眾才獲得善業和功德)具有神性和法力的“身、語、意”象征物和宗教圣物。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為安多藏區帶來一股全新的審美風尚。一些藝術工作者融合民族文化內涵,主動進行現代寫實性表現手法的嘗試。在造型方法和繪畫語言訓練方面開始臨摹肖像,并利用傳統繪畫工具和材料進行明暗立體畫法的嘗試。以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進行藝術創作,創造出一種超越傳統的藝術圖式,審美模式開始不斷地向現代化轉變。比如,在創作技法上,匠心獨運,致力于改善傳統唐卡因色彩、技法之局限而導致的表現力不足。利用素描的對比方法,刻畫出具有力量、質感、層次,以及神圣性和神秘性的現代安多藏區唐卡。
3.加強安多藏區唐卡手工藝樣式的傳承與創新
通過在長期的藝術創作我們得到以寫實與具象、表現與抽象等基本技藝,將本土傳統元素和外來元素重新打散重構,才能創造出全新的藝術樣式。只有具備新穎的樣式和風格,傳統民間藝術才能獲得更加強大的生命力。加強安多藏區唐卡手工藝樣式的傳承與創新,讓其完全能夠表現現代藝術。這將會給安多藏區唐卡手工藝帶來發展更大空間。例如東智才旦創作的《中國電影百年》長卷唐卡,整幅作品有獨立的畫幅和豐富的紋樣邊框,邊框內繪有與主題相關的藝術形象和豐富的畫面層次,構圖樣式基本呈宣傳海報的形式。
(二)安多藏區唐卡手工藝的藝術觀的傳承與創新
藝術觀是指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對創作和現實人生這兩者關系的總體認識和總體態度。并在自己的藝術作品表現中具有一定的時代、民族和個性特征的人類精神生活的藝術行為。唐卡手工藝大師在創意、物化上必須運用某些規則或原則為準繩,才能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內涵。例如,安多強巴特別重視自己的理論修養,訓練和提升自己的藝術觀。在題材內容方面積極引經據典、挖掘唐卡手工藝的內涵表現;在表現方面堅決抵制折衷主義思想,堅持“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現代”;在體現藝術品價值和功能方面不能目光短淺,過分地追求商業價值而忽略了唐卡手工藝的文化和藝術價值。因此,安多藏區唐卡手工藝的藝術觀不能被市場完全牽制,盲目聽風,缺乏主見。而應該具有時代感、民族性、個人風格性的藝術觀。
(三)安多藏區唐卡手工藝的生產模式的傳承與創新
傳統的唐卡生產模式是相對單一的“供施關系”,作為宗教藝術,唐卡遵照宗教的法度傳承了千百年。上世紀以來,在現代主義思潮和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影響下,安多藏區藝術進入了現代化的發展歷程。唐卡在現實生活中作為旅游紀念品和民族特產而廣泛地流行著。其所承載的功能變得豐富。雖然這樣的生產模式給唐卡藝術帶來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但是也導致了多半唐卡屬于粗制濫造、流水線作業的批量生產品,慢慢地唐卡不再具備宗教價值和文化藝術價值。
本世紀安多藏區唐卡手工藝受現代文化的影響加深,唐卡生產模式和流通方式變得更加的自由和多樣,從原來的宗教“供施關系”逐漸轉型為以市場交易和單獨定制下的生產模式。具體表現為:唐卡畫家與收藏家、投資者之間的私人合作;與政府、文化企業、畫廊之間的公眾合作,形成了全新的唐卡藝術贊助生產和流通關系模式。
安多藏區唐卡手工藝發展到今天,積累了豐富的繪畫語言和藝術觀,培養了一大批經驗豐富的能工巧匠和工藝大師,創造了許多光彩奪目、無與倫比的曠世奇作。隨著絲路文化的發展,安多藏區手工藝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在逐漸彰顯。安多藏區唐卡藝術要抓住機遇,在藝術語言、藝術觀等方面積極主動形成完整的、獨特的傳承與創新思路,并與工業科技時代背景下的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形成良好發展機制,最終實現安多藏區唐卡手工藝的“鳳凰涅槃”。
[1]張志雁.安多藏區(甘、青、川)古代美術遺跡考究[M].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
[2]周紹舉.淺析唐卡藝術的傳承與流變[D].中央民族大學,2012.
該文章為2015 年度甘肅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文化創意產業視角下的安多藏區民族民間手工藝傳承與創新》(項目編號2015B-118 )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