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冰 (浙江師范大學 321004)
淺談“風土”與鄉村現代性設計
——以松陽鄉村建筑為例
蔡曉冰 (浙江師范大學 321004)
文章主要通過對“風土”和“現代性”的解釋,對鄉村現在的規劃和發展提出了反思,鄉村的建設和發展應以居住的村民為主體,將傳統元素深刻的挖掘,取其精華,讓居住的村民以及觀賞者可以更深刻的了解傳統文化。
風土;現代性;村民
亞里士多德曾說,人們為了活著而聚集于城市,為了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城市與人的生活意義和生命體驗有著全面而深刻的聯系。可以說,城市反映了人們的一種居住形態和生存理想。相關于城市的建筑、環境等設計藝術理所當然地負載著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行動方式等種種內涵。當然,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城市”與現代化的城市并非同一種概念。
中國現當代的城市已經失去了“中國型”的個性與特色,對于這一點大家眾所周知。面臨這種“特色危機”,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對城市鄉村設計的質疑與對出路和政策的尋找中去,卻疏忽了特色從何而來。不少設計師從保留著原始生態性的鄉村著手,然而設計出來的作品要么屈服于政治要求而整齊劃一,要么是將傳統元素的強加運用。反而給人一種生硬、俗氣、落后以及和現代生活格格不入之感。讓使用者對傳統元素存在著不解和困惑,對現代元素的簡明和大氣羨慕不已。歸根到底,我認為是設計師沒有很好地詮釋傳統元素,沒有站在村民的角度設想,更沒有將這些元素與時俱進,出現的只是對形式、色彩的模仿,并不符合人們心理對現代性的需求。
所謂傳統元素和一個地方的“風土”息息相關,“風土”一詞起碼可以包括三方面的內容:歷史、人文和生態。歷史和人文本就包括在風土中的風俗習慣內。“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毫無疑問,它帶著鮮明的地域和人文特色,浸染著這個地區中人們真實的理想和情感。以歷史、人文和生態為基本立足點,便可以勾勒出這一地區的特定風貌。歷史雖然意味著傳統,然而傳統并非等同于傳統形式。歷史傳統應該是保護的對象,而非模仿的對象。風土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發展,并不是保持一層不變。在保留鄉村“風土”,加強現代性設計方面。
松陽,坐落在浙江西南部的麗水市,隱藏著100多個格局完整的傳統村落。2014年,松陽被命名為“中國傳統村落”的有50個,是華東地區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地方。但是,留居在松陽縣的大多是老人和兒童,鄉村中很少有壯年出現。三年前的生活狀態像極了新中國剛成立,每天中午便有喇叭廣播消息。鄉村落后,除了吸引那些懷念傳統建筑形式的畫家很少有人去。破舊不堪的傳統建筑不會太多的引起其他各界的關注。村落傳統的建筑格局雖然保留完整,但是也和落后掛上了同等符號,并沒有現代性。
平田村隸屬松陽縣四都鄉,距離縣城15公里,三面環山,村內有多處古道水系、地貌遺址以及古樹。改造的農耕館位于村莊的核心區,它將村口幾棟破損嚴重的夯土村舍,改造成新的村民中心,同時成為對外展示鄉土農耕文明和傳統手工藝文化窗口。農耕館整體包括南北兩座相鄰的房子,南是農耕館主體,北是藝術家工作室,中間則是手工作坊。一層空間雖然是陳列農耕工具,但是同時也用現代性的設計方式更加簡明的展示了傳統夯土墻建筑和木結構。并非只是對傳統形式的模仿和附加運用。傳統建筑,一般而言采光性并不好,屋內大多都比較灰暗。在改造農耕館時,設計師在原有坡屋頂的基礎上,開了天窗,讓定光增加屋內亮和暗的層次感。改善了夯土房陰暗的光環境,又避免了過多開窗對房屋立面觀感的破壞。
在鄉村景觀設計中,松陽漫山遍野的都是毛竹,它們韌性很強,地下根莖互相勾連,就好像是建筑的基礎。設計師直接利用生長的竹子,像編竹筐一樣,用天然竹子圍合一個類似穹頂的自然空間。如圖所示,此種方法不需要打基礎、搭結構,前后大約10天就可以完成。竹子都有一定的成長周期,老竹子死去,新竹子長出,這樣每年都可以進行更替,把老竹子砍去,把新生的竹子重新編織進來。所以,竹林劇場的形態每年會有一些變化,成為了一個會新陳代謝的建筑。此種做法在明代畫家仇英的《獨樂園圖》的畫中出現過,可見古人就已經想到以天然的竹子來營造空間,這種對自然地崇尚,以古為新的手法正應該用到今日的鄉村建設之中。
現今的鄉村設計,大多沒有考慮的村民的所想所需。政府和設計者大多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村民意識之中。例如,政府認為應該將某些村落作為傳統保護下來,以保證它的生態性和原始性。但是最后這些村落大多只剩留守老人和兒童,青年為了養家糊口出去打拼,其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在家鄉落后并沒有發展前景。保護傳統是很好地出發點,但是卻忽視了最重要的問題,即居住在村落中的人。風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發展,人們的思想也在隨著現代化的進程在改變著。新一代的年輕村民對城市生活羨慕不已,對自己家鄉的落后感到悲傷。如果在鄉村建設中,將村落的傳統加以發展,用現代得手法深刻的解剖風土,居民的歸屬感增加。除此之外,鄉村的基礎設施應根據每個村落的傳統特色去挖掘,如松陽的竹林劇場。而不是將城市已有的一些基礎設施直接搬進村落。
“風土”與鄉村現代性的設計并非只是一些表面的現實存在,它們應該作為環境藝術的本質,成為藝術形式的內在意蘊。
[1]陳望衡.《美與當代生活方式》.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10.
[2]利奧塔.《后現代狀況》.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6.
[3]李悅盈.淺談“風土”與城市的個性化設計.“美與當代生活方式”國際學術討論會, 2004.3.
蔡曉冰,藝術設計方向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