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嫻 (山東藝術學院 250014)
明代蘇式家具淺談
馬俊嫻 (山東藝術學院 250014)
明代家具在家具史中享有重要地位,其中蘇作家具更以其獨樹一幟的形態(tài)特征聞名遐邇,在明式家具中,不再單一的使用傳統漆木家具制作方式而是更加注重木材本身的紋理及特性,并將細木工藝發(fā)揮到一個新的高度。明式家具的發(fā)源地被認為是江南地區(qū),早期江南地區(qū)的家具材料一般選用當地櫸木,明中葉以后開始選用名貴硬木作為家具原料,同時文人的積極參與使家具更具時代特點,正因如此,明代成為中國家具史上的巔峰時期。清前期,明式家具的生產在全國早已普及,而江蘇地區(qū)將家具的結構形態(tài)融入了當地獨特的文化風情與生活方式,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因此也被稱為“蘇作”,蘇式家具體現了明代時期高超的家具制作水平,我們今天欣賞到的很多優(yōu)秀明式作品,很多都是源自蘇州地區(qū),蘇式家具已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遺產,同時也是家具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
明代;蘇作;木材;工藝;座椅
位于長江中下游以南的江南地區(qū),是一個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美麗富饒的世外桃源,它之所以能稱為蘇式家具的發(fā)源地與其長期繁榮的經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隋唐時期農耕技術不斷提高,北宋時期農業(yè)生產快速發(fā)展,同時商業(yè)貿易逐步興起,此時江南地區(qū)經濟的重要性開始展現,南宋時期政治南移進一步加快了江南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同時改變了原有經濟布局,經濟快速發(fā)展使人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社會一片繁榮景象。
明清時期,經濟發(fā)展活躍,通過與周邊地區(qū)的經濟往來,促進了周邊貿易發(fā)展,實現了共同繁榮,明中葉,蘇州的經濟水平已具有重要地位。同時,伴隨著傳統經濟的轉型,人們的思想觀念開始發(fā)生巨大改變,經濟的富裕促進了文化的發(fā)展,此時家具也在時代的大潮流中涌現出來。隨著經濟和貿易的進一步發(fā)展,人們開始追求享樂,傳統的生活習俗被打破,奢靡之風開始興起。家具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社會生活的轉變進一步促進了家具業(yè)的發(fā)展,對名貴木材及精工細作家具的追求成為奢靡之風的特點,這成為產生蘇作家具特點的重要原因,相反也正是奢靡之風帶動了家具業(yè)的不斷發(fā)展與繁榮。
宋元以后,明代商品經濟快速發(fā)展,人民消費水平不斷提升,手工業(yè)也飛速發(fā)展,蘇州的手工業(yè)已位居全國城市之首,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帶動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因此在社會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民間手工藝者的地位更是不斷提升,細致的木作工藝更為家具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正是在這樣一個手工業(yè)極度發(fā)達的地區(qū),精湛的技藝與工藝造就了中國家具史上輝煌的蘇式家具。另外,江南風景秀麗,人才輩出,宋元以后無論官宦人家還是文人墨客常會聚居此地,各領域人才的相互交流與學習,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文人學士成為社會中一部分特殊的群體,他們生活優(yōu)越,注重審美情趣,因此對于高品質的生活有著獨特的追求,他們的審美觀念,對于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不僅如此,文人雅士開始以游江南為喜好,更多的失意之人將此地作為棲身之地,從而促進了私家園林的修建。此時的蘇州園林數量已多達百余處,園林的主人在設計時更注重將藝術與自然融為一體,同時將自身的藝術與文化修養(yǎng)融入其中,因此他們對于園林的設計有著獨特的觀點與想法,園主對于設計的追求不再只是停留在建筑本身,室內的設計與陳設品無不滲透著主人的藝術追求,他們對于蘇作家具的發(fā)展起著直接促進作用,使家具設計更加完善。
構成家具最重要的條件則是材料,材料的差異將會影響最終的產品,明中葉以后的蘇式家具是將優(yōu)質的木材與精細的做工相融合的產物。
1.蘇式家具的用材
蘇式家具在最初選材上是運用當地櫸木作為家具原材料,櫸木重、堅固且抗沖擊力強,紋理清晰、線條流暢,實用與美觀兼具。木材的生長環(huán)境及地域的差異會使木材紋理及顏色有所差異,即使同一地區(qū)的木材也會因為光照、水源等因素略有不同,因為櫸木家具向來被人們認為是高級家具,所以櫸木的種植范圍廣,擁有大量木材資源。明代蘇式家具中,櫸木家具形式多樣,很多明代優(yōu)秀的家具都是櫸木制造,這仿佛已經成為一種地方特產,櫸木在民間大量使用于家具生產中,使蘇式家具的用材與其他地區(qū)產生鮮明的對比,同時也為蘇式家具日后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隨著生產的不斷擴大。
明隆慶以后,海上貿易開始興盛,商人數量不斷增加,海上貿易的進行有利于其他地區(qū)的優(yōu)質硬木的輸入,此后,以櫸木為主要原材料進行家具生產的江南地區(qū)開始選用紋理更加細膩的貴重木材,正是這些優(yōu)質木材的引進,促進了蘇式家具的不斷發(fā)展。在古人眼里將家具看作自己的精神寄托及審美的追求,他們常常利用木材的不同特性決定其在家具中使用的部位,完全做到木盡其用,也正是如此,蘇式家具才會在中國家具史中經久不衰。
2.蘇式家具的細木工藝
中國近代建筑中,木結構的運用令世人驚艷,兩宋時期精細的制作水平更是達到新的高度,中國傳統家具的發(fā)展吸收建筑中木結構及其木作工藝,改變了以往的設計形態(tài),蘇式家具是繼承發(fā)展了宋代優(yōu)秀的木作工藝,在日后的家具設計中取得了不凡的效果。蘇式家具完善了宋以往的框架結構,根據古代建筑大木架的結構,使家具的結構與造型富有變化,裝飾部件的增加使其審美性不斷提高,即使一個簡單的物體我們也會發(fā)現其結構的運用及相互交叉帶來的獨特感受。在蘇式家具中不難發(fā)現,很多手法和原理都是對木作工藝的進一步延伸,每個結構的相互拼接都會讓我們看到家具與傳統建筑的密切聯系。
手工業(yè)時期的產品,會帶給人們與工業(yè)時期完全不同的視覺感受,同時也會展現出與這個時代所特有的文化特征,仔細研究蘇式傳統家具不難發(fā)現,細木工藝的制作手法展現在每一件家具中。在家具制作時尺寸與比例的嚴格把握才能做出令人滿意的精致家具,木工工藝十分注重方與圓的關系,很多作品水準的評判標準則是對方與圓輪廓把握能力的評判,只有恰當的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才會產生令人心怡的作品,雕刻藝術更是將建筑雕刻發(fā)展到家具設計中,但二者卻又有所區(qū)別,家具中的雕刻作品是巧木作,小件的細木雕刻木匠以刀代筆,每件作品都會讓人感覺其獨到的技藝,令人驚嘆。明清家具之所以能在世界引起巨大反響在于整件家具的制作過程中不需要一個鐵釘,它通過各種合理的榫卯結構將一件作品穿插拼接完成,產生堅固的效果。每件家具都是木匠們反復推敲的一件作品,明中期以后,各種木工工具的改進對于硬木家具的發(fā)展起到促進作用,再加上當地的冶煉技術的發(fā)展,使蘇式家具的工藝更加精湛。
漆,起源于我國,揩漆工藝是蘇式家具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運用單色髹漆經過刮灰、打磨、配色、干燥、上漆等過程,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就是運用樹脂漆,正是此工藝的運用才將硬木家具生動的紋理展現在我們眼前,展現出蘇式家具的獨特之處。
蘇作家具現已成為明式家具的代表,其重要原因在于它將文人的審美及文化修養(yǎng)蘊含在家具設計中,他們將自己的文化精神也帶到對物質的追求中,他們對于生活中物質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蘇作家具在此時也成為文化的載體。
美學上曾說過“出水芙蓉”之美,在蘇式家具的外形中就會展現出這一審美理念,明代蘇式家具造型簡樸無華,追求自然的材質,注重細節(jié),采用小面積的雕飾,既顯得樸素高雅又不失華麗之美,在很多文獻中也有所記載,文人家中擺設的物品都要符合自身的審美趣味,閑情逸致的生活使他們力求淳樸高雅,以展現自己超然脫俗的生活理想,將精神注入物質生活中,正因如此,精致大方、言簡意賅已成為蘇式家具的一大特點,也使蘇式家具成為明代家具的完美典范。明代文人不僅將自己對生活的追求展現在家具中,更注重其審美尺度的把握,對于一件作品首先考慮其屬性,明中后期以后開始減少對家具的描飾與彩繪,對于工藝與用材完全從審美的角度去衡量,以彰顯家具古樸典雅的形象。文人的參與使蘇作家具展現出特殊的文人精神,此時文人畫盛行,云石鑲嵌家具更成為文人展露心胸的寄托物,云石是大理石的一種,石質古樸,其紋理如同山水墨畫渲染一般,紋理變化多樣,嵌于家具之中使人眼前一亮。云石上也常刻有題記,可見云石的自然紋理使文人產生了遐想,在這詩情畫意之間使家具這一生活物品也得到了藝術的升華。江南私家園林為清幽之地,在裝飾時其運用了特殊的色彩,組成顏色較為淡雅,家具中運用木材本身材質同時搭配云石中景觀自然紋理,或采取多種木材相互搭配產生不同的視覺感受,為家具增添層次的同時做到與建筑本身協調一致。
蘇式家具的設計追求簡單淳樸,不重裝飾,追求家具所帶給自己的審美趣味,這與吳地文人的思想及當地追求勤勞淳樸的民風相適應。例如,在蘇式家具的發(fā)展中,江南的竹家具也為其樣式、工藝提供了很好的參考作用。江南地區(qū)竹子種植廣泛,竹制品及家具在民間早已盛行,竹子一直給人彰顯氣節(jié)、堅韌挺拔的印象,竹也是君子的化身,因此也會給人不慕榮華、不爭艷麗的精神象征,所以士大夫們對竹子向來有著不同的情感,民間則將竹子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仿竹家具的產生使當地的鄉(xiāng)土風味有了別具一格的氣息,展現出清雅脫俗的新感受。總之,蘇式家具中很多的設計靈感及結構的產生來自竹家具的影響,其中不乏很多家具在竹制品工藝的影響下成為具有當地特色的陳設品,成為蘇式家具的經典設計,只有結合當地文化及生活習俗,才能全面把握從而進一步研究蘇作家具。
家具是裝飾風格的一種體現,蘇作家具的裝飾體現在以線造型與裝飾紋樣的運用中,將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完美展現。線條美是蘇式家具給人最直接的感受,以硬木為材料的蘇式家具,線形的運用可以完美展現蘇式家具真實的技藝,這正是蘇作家具備受關注的原因之一,靠背板、牙條等線條的變化與家具的造型一脈相承并和諧統一,全面展現了蘇式家具的藝術水平。在造型裝飾上面,遵循傳統,較多保留中國傳統紋理,在繼承民族傳統紋理的同時,注重不斷發(fā)展,突出時代與地方特點,促進蘇式家具的進一步發(fā)展。
在蘇式家具中,我們可以看到典雅的文人氣息,以及其所保留的江南地區(qū)習俗民風所構成的風格特點,蘇式家具以另一種方式推動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發(fā)展,成為明代家具典范,并為我國當代家具設計留下了寶貴的設計經驗,不得不說蘇式家具將永遠是我們不可多得的歷史財富。
家具是每一時代人們物質生活的體現,蘇式家具的產生與時代特點、人文地理密切相關。兩宋以后,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快速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也促進了家具產業(yè)的發(fā)展,物質財富的滿足,使人們開始關注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家具也開始成為文人展現自我風采的重要領域,蘇式家具就是將文人的藝術及審美完全融入其中,正是如此,蘇式家具才會帶給我們與眾不同的藝術價值,成為中國傳統家具史中的黃金時期。
[1]陳于書.家具史[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3.
[2]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
[3]萊斯利·皮娜.家具史[M].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14.
[4]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藏[M].文物出版社,2014.
馬俊嫻(1991.8-),女,山東濟南人,本科(研究生在讀),山東藝術學院,研究方向:陳設與家具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