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林 (商洛學院藝術學院 726000)
論中國畫的“留白”之美
劉鳳林 (商洛學院藝術學院 726000)
中國畫中的“留白”,它是繪畫中最為常見的藝術表現方法。在論述中國畫的“留白”之美上,先從其內涵上分析,而后分別從其淵源、構圖的形式美上進行了分析。在中國畫的畫面形式美表現上,只有合理巧妙地處理好“留白”,才能使畫面產生氣韻生動、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的效果。
中國畫;留白;形式美
國畫,又名中國畫,它有著悠久的歷史,融入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文化底蘊,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法,在世界藝術領域中自成體系?!傲舭住弊鳛槠洫毺氐谋憩F形式之一,自古以來研究者頗受關注和討論。例如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白畫”之說,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中提到的“高”與“遠”之境實現之法,清代張式《畫潭論畫山水》云:“空白,非空紙,空白即畫也”等,證實了中國畫的“留白”可見一斑。中國畫的“留白”是通過虛實關系、無中生有,對意象造型的美學追求,展示了中國畫獨特的藝術境界1。
在中國畫發展史上,很早就有“留白”的說法,發展到今天也沒有明確的定義。但從古今美術史論研究來看,“留白”從內涵上來深入分析,有廣義、狹義之別。廣義的“留白”主要體現在古今的文學、繪畫、書法、篆刻、詩詞等多個領域,通過比喻、夸張、想象等多種表現方法讓觀者產生無限聯想。例如文學中提到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白發三千丈”“愁腸寸斷”“望穿秋水”這樣的詩詞2,不僅讓人充滿想象的空間,還能表達出詩人的真實感情。狹義的“留白”具體從繪畫的角度分析體現在構圖形式傳達出畫面主題的表達上,在畫面整體如何“經營位置”的巧妙合理“留白”,該部分承擔著豐富畫面意境與延伸空間等多重功能。無論廣義還是狹義,傳統的“留白”均不是一種簡單的空白,也不是繪畫中簡單的閑置空間,純粹的紙張空白,并不能體現繪畫的意境美,而真正的“留白”則都是畫家的有意行為,即為了彰顯畫面的特殊效果而故意為之,是繪畫創作中傳遞美的一種方法。“留白”是以“虛實相生”從而表達出觀者無盡遐想的一種境界,是畫面更富有層次感,更突出主題思想的一種重要構圖手段,是畫家對畫面物象的一種特定安排,從而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傲舭住钡男问矫绖t是畫面產生氣韻生動,正因為這樣,“留白”才能夠成為中國畫構圖的獨有藝術特色。
中國畫中的“留白”,是以虛空傳遞豐盈。它和書法中的飛白,文學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園林中的漏窗、月洞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種產生優美的意境從美學上最早出現在道教一派。老子《道德經》提到:“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卻提出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中的一種美學觀念,這種文學上的美描述上是具體的,實際則充滿了想象的空間,仿佛“人過留名,雁過留聲”。老子說:“有無相生”“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意思是說,虛比實更真實,如果萬事萬物是真實的存在,如果沒有虛的存在,萬物就不能生長,也就沒有生命的存在。他提出的虛和實的問題正是哲學宇宙觀的問題,也中國美學思想中的核心問題。這種世界觀體現在美學上,就要求虛實結合才能體現出“留白”之美,也只有虛實結合才能真實地反映出大天世界。莊子說“虛室生白”“唯道集虛”就是世界萬物的虛、實結合。無論道家,還是莊子都著重于這種虛實相生的意蘊。南宋詩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稱贊盛唐詩的妙處是“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正是這種意蘊的形象表達。我國美學大師宗白華在《藝境》中指出以虛帶實,以實帶虛,虛中有實,虛實結合藝術表現方式,體現在繪畫藝術上正是對“留白”的深刻理解。中國畫很重視“留白”,“留白”就是一種虛實結合的思想,中國畫中的“留白”在畫面的意境上并不是真空,又如書法中的“筆斷意不斷”,乃是筆墨涌動,交錯相生,寄托了畫者的深厚之情,不僅傳達了畫中物象的情致,更賦予了物象之外的深意,也正是中國畫的神韻之所在。
“留白”作為中國畫中的一種構圖方法,符合中國人的儒家思想,謙虛之美,所以“留白”升華出來的是一種幽深、高遠、空靈的思想境界。王石谷和惲南田對《畫鑒》的評述中說過:“畫之空處, 全局所關”3。
(一)“知白守黑,虛實相生”
老子《道德經》中講到:“知其白,守其黑”。中國繪畫在“經營位置”上也非常講究“知白守黑,虛實相生”,實際就是如何經營畫面的空白,空白大小、位置和事物的表現上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傲舭住痹诒憩F形式美上就要求畫者對畫面通盤考慮,處理好有形和無形之間的關系,做到斷而不離、分而不散,筆斷意不斷等,使其畫面氣勢連貫、和諧統一。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多數畫者喜歡“布實”“布黑”,卻很少思考如何“留白”,而中國畫對“虛”的應用到了極致,促使人的思緒無限想象4。虛處非先從實處極力不可,否則無由入畫門”5。在作畫的過程中,總會遇到處理許多大小各異的空白,而處理好畫面中的虛實、疏密、聚散的關系,就是要做到“知白守黑,虛實相生”互相作用,互相滲透的關系。沒有畫面中的“留白”也就不能體現出實處,處理不好“留白”,實處也會受到影響,整個畫面就會沒有氣勢,缺少了意境之美。
(二)“計白當黑”
清代華琳在《南宗抉秘》中說過“于通幅之空白處,尤當審慎,有勢當寬闊者,窄狹則氣促而拘,有勢當窄狹者,寬闊之則氣懈而散”6這段話就是繪畫中提到的“計白當黑”,布白要求處理好整個畫面的關系,每一個布白要服從畫面構成的形式美,黑與白、虛與實是共存的,也是反映美學中的形式上,反映在畫面上,是繪畫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畫的留白需要“意在筆先”,不是瑣碎的、凌亂的黑白相間,每一次布白,需要畫者認真思考“計白當黑”,在繪制過程中辯證地處理好“白”與“黑”,使畫面整體和諧統一。一幅畫的好壞,往往取決于畫面的整體感,要在整體中處理好黑白關系、虛實關系,因此“計白當黑”的和諧處理,不依靠表現的對象本身,而是取決于這幅畫畫面的需要。
“留白”的運用在中國畫中是最為常見的表現手法,不論從山水畫、花鳥畫,還是從人物畫中都能找到它的意境美。在中國畫的畫面形式美上,能合理巧妙地“留白”,則可以使畫面產生氣韻生動、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的效果。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中國畫中的“留白”形式美已經廣泛應用到平面設計、建筑設計、景觀設計等領域中,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接受。
注釋:
1.白琨.淺談中國畫的“留白”及其淵源[J].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08(1):19.
2.唐玉玲.中國畫“留白”淺析[J].民族藝術,2014(3):160.
3.吳金茂.中國畫的留白[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39.
4.李波.中國畫的留白藝術[J].芒種,2015(3):145.
5.傅強.淺談中國畫的“留白”藝術[J].福建論壇,2008(10):212.
6.蔣高軍.試談中國畫的空白[J].甘肅高師學報,2002(4):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