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毅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610000)
當代單簧管作品民族化發展初探
朱 毅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610000)
單簧管作為外來樂器,在中國有著百年的發展歷程,并且在發展中結合中國的傳統藝術文化內容,有新的突破,更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表演藝術,最終成為中國音樂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主要介紹單簧管歷經的四個發展階段,通過分析單簧管每一時期的發展現狀,結合發展歷程,分析單簧管在中國這片沃土上成長的條件,并提出新的發展方略,讓單簧管能夠在中國樂器發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當代單簧管;民主化;發展初探
單簧管藝術在發展中歷經不同的階段,從低谷走向輝煌,結合中國民族藝術文化的基礎上,單簧管藝術進入了新的發展領域。受到多元文化背景的影響,需要正確的指引好單簧管藝術發展方向,深入探究傳統文化的影響要素,并提升創造人員的音樂素養。不僅要了解單簧管的特征和演奏技巧,同時也要了解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藝術,這將有助于提升創作者的水平以及演奏能力,同時加大演奏者的減少能力,讓演奏者在探索中融合藝術的特征與魅力。
(一)欣欣向榮的實驗期
中央音樂學院首任單簧管教授張悟先生,開創了我國最早的單簧管樂器創造,并且在完成教材任務的同時,深入到各地創編具有中國特色的單簧管樂曲,包括《蘇北調變奏曲》《新疆舞曲》等樂曲。1952年創造的《蘇北調變奏曲》,在國內單簧管界享有盛譽,作為第一首獨奏樂曲,有著較高的地位,其創作主要選擇短小的曲調,讓整章樂曲更為協調,并且結合歌唱主題原則,相較于歐洲傳統變奏曲有更強的發展優勢,其中的抒情部分展現出甜美的音域特點,結合內容與形式,更具有中國特色。20世紀50年代,中國單簧管藝術已經在國際舞臺上有較高的聲譽,由于音色變化更具多樣性,因而很多創作者靈活的運用其音色開展創作。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形成新的社會發展局面,我國的很多作曲家通過單簧管在藝術領域方面表達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并將中國的古典民歌融合到歐洲的傳統作曲技法中,開創出來更具民族風格,并且典雅精致的但光管小曲。這些小的曲調不僅貼合中國百姓生活,并且演奏起來簡單明了,這便成為很多初學者喜歡選擇的曲目,同時在演奏上也轉變中國的傳統演奏方式,打破管弦樂只能演奏西方樂器的傳統。
(二)艱難求存的摸索期
1960年到1970年歷經十年的動蕩,這期間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受到嚴重的阻礙,特別是西方的音樂藝術受到較為嚴重的批判,因而單簧管作為西方的舶來品也難逃厄運,但是不是有識之士在夾縫中生存不甘寂寞,并且充分地利用當時的現有空間進行創作,并從樣板戲中吸收中國民歌素材通過改編,讓我國的單簧管藝術在政治夾縫中得以延續下去。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向振龍先生的《紅色娘子軍》的部分音樂片段。在文革期間部分作曲家和演奏家的思想受到束縛,故而作品數量也驟然減少,特別是歷文革階段以后,部分單簧管藝術都需要從樣板戲中尋找題材,否則將不能延續下去,中國的單簧管在此經歷艱難的成長期,并承受著難以想象的痛苦。
(三)碩果累累的成熟期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的人民思想得以解放,并且改革開放的政策也日益深入人心,由此音樂界呈現出萬象更新的新局面,在歷經80年代到90年代的發展,中外音樂文化逐步通過交流走出中國的國門,外國人更了解中國的音樂文化,并且在創新思維發展的前提下,創作技法也為國人帶來新的沖擊,此時單簧管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并在發展中歷史發展新時期。
(四)多元發展的新時期
1998年我國承辦了一次大型的亞洲國際單簧管音樂節,第一次在現場云集了十六個國家的優秀藝術表演者,讓外國了解到我國民間樂器的基本演奏技法,通過循環換氣和雙吐等演奏方法,將單簧管的創造發揮到極致,其中包含于獨奏和重奏等多樣化表演形式。故而從作曲到演奏都無疑給國人以巨大的沖擊,讓國人深刻的認知到單簧管藝術的發展前景。由此1998年成為我國的單簧管界全面開放的重要一年。發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張朝先生創造的《晚上吹的調》主要運用調式與和聲旋律,運用散板節奏的特點,在滿足高潮時銅鼓舞恢弘場景的同時,在尾聲處運用和聲襯托出單簧管的余音之態勢,并通過獨具地方提升的曲調展現出少數民族獨有的文化韻味。
(一)吸收民歌
民歌代表中國的傳統音樂和文化,在中國范圍內分布比較廣泛,同時受到多樣性樣式的影響,民歌的分類不僅有嘹亮的山歌,更有著悠揚的小調,同時很多民歌主要體現勞動人民的勞動情境,因而在唱法上面更秉承著鏗鏘有力,通過聲音表達出勞動狀況。最近幾年原生態唱法的出現,民歌的魅力達到高潮。如果單簧管藝術在發展中能夠較好的結合民歌,并且改編部分民歌,借鑒民歌中優美的旋律,不僅能豐富單簧管藝術同時也為民歌的傳承做出巨大的貢獻,更能從民歌中汲取創作精華。因而一個優秀的單簧管藝術表演者,需努力學習中國民歌,并不斷的提升自我音樂修為,讓民歌和雙簧管藝術兩者共同發展。
(二)吸收戲曲音樂
戲曲傳承中國的古老文化,由于戲曲一直享有“國粹”的美譽,在發展中有三百多個劇中,因而每一個地域都有其自己的代表作品,這種大規模的戲劇發展模式在世界范圍內也世俗罕見。但是最近幾年外來戲劇的沖擊,讓戲曲發展受到阻礙,導致學習戲曲的人越來越少,威脅戲曲的傳承。在文革時期,受到當時情況的影響,戲曲與單簧管曾有過短暫的結,在摒棄原有政治因素的前提下,在客觀上為兩者的結合累計經驗。新時期,要全面審視兩種藝術風格,并在推促兩者融合的前提下,將中國戲曲作為單簧管藝術的基石,用外來樂器展示中國的傳統藝術文化。
(三)吸收舞蹈音樂
由于我國地域范圍遼闊,有眾多的民族,因而舞蹈形式也呈現多樣化發展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舞蹈包括與花燈舞、采茶舞等,部分民族舞蹈形式的開展,通過特定的舞蹈姿態和別致的音樂形式,為廣大人民展示出民族舞蹈的風情和民俗。中國的單簧管藝術吸收中國傳統音樂的基礎生,能夠融合不同民族之間的內容,通過交流與合作,形成良好的互動,帶動民族音樂進入新的發展模式中。將單簧管藝術注入到音樂血液中,讓音樂更具有特色,具有新意,具有內涵,并在注入舞蹈音樂元素的前提下為擴大音樂的特色化發展提供可能性,這也成為音樂創新改革的動力。
單簧管藝術在中國歷經百年的發展,故而成為一門比較重要的藝術形式,在重溫單簧管發展歷史的過程中,感受到前輩為單簧管藝術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故而可以結合單簧管的發展歷程做好本職工作,并在多元文化發展背景下,讓中國的文化結合單簧管藝術,并將其傳承發展下去,因而需要結合民族化發展道路,讓民族音樂與單簧管藝術兩者共同前行。
[1]沈雨.對建立中國單簧管學派的思考與展望[J].當代音樂,2012(05).
[2]曾光.探尋中國單簧管作品的創作與發展之路[J].黃河之聲,2015(08).
朱毅,男,漢族,成都,講師,碩士研究生,四川大學藝術學院,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