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玥 楊 寬 張 偉 (河北藝術職業學院 050000)
戲神音樂
王 玥 楊 寬 張 偉 (河北藝術職業學院 050000)
“戲神”是一種結合歌舞樂為一體的藝術現象,是河北省正定地區對民間祭祀的稱呼。本文通過對“戲神”現象中的“守夜人”“唱經內容”“唱段特點”“音樂形式”進行了詮釋,對走向衰落的“戲神”文化現狀進行了思考。
祭祀;戲神;音樂;正定城隍廟
在進入21世紀以后,伴隨著城市化的迅速發展,我國大量的城區改造和人口的流動、遷移,使得原有的區域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壞,甚至有些區域文化走向瀕臨消跡的邊緣。區域文化是構建傳統文化的重要因素,之所以世界各國有不同的文化形態,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由于區域文化的不同,本文即闡述瀕臨消跡的河北正定的區域文化現象——“戲神”音樂文化,借此希望有關部門得以重視。
“戲神”是一種結合歌舞樂為一體的藝術現象,早在中國古代就有“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的說法。祭祀是華夏民族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關乎人的價值觀、社會觀、道德觀等,在一定程度上教化與人,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在祭祀過程中一些行為,如唱、舞、奏樂等是屬于藝術行為,也可稱藝術現象,是與封建迷信毫無關聯的。藝術是人類抒發感情的一種重要表達方式,在祭祀過程中人們用藝術的手段來抒發對神明的敬畏。早在遠古時期祭祀、巫術、宗教便成為藝術的直接動力來源,它們相鋪相成、息息相關。所以研究祭祀音樂不僅是對藝術方面的探索,也是對人類文明的探索。
祭祀的現象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的表露,這種現象是與當地的習俗緊密相關的。在河北省正定縣,人們的主要民間祭祀是對城隍廟的祭祀,這里的城隍廟全稱為“正定府城隍廟”(在古代,府的概念相當于現在的地級市),當地人常常把祭祀時所用的藝術行為稱之為“戲神”,意為:為神明所準備的演出。然而表演“戲神”是一件相當嚴肅的事,和現在我們所理解的演出還是有些差別的。當地人認為“戲神”者是可以于神明對的上話的人,他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于神明溝通。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他們還有一種說法叫“神明附體”,“戲神”者神明附體后會唱一些他自己也不太清楚的曲調。當然那是極個別的,本文是主要探索一般情況下“戲神”的音樂形式。
在戲神音樂中,每首曲子都按一定順序唱完,所有的曲子加起來可以唱整整一晚,這就形成了一套曲譜。之所以祭祀的人們往往唱整整一晚,是因為在對城隍廟里的眾神祭祀時,有一個說法叫做守夜,就如同過年時的跨年一樣,人們會在前一天晚上熬夜一直到等待第二天的來臨,祭祀不一樣的地方在于,它要一整晚的“戲神”直到第二天的來臨。比如第二天是祭祀之日,要拜祭某位仙人,那么要從前天的下午或晚上趕到城隍廟開始“戲神”直到天亮,迎接第二天。守夜代表了人們的一顆虔誠之心,樸實、善良、謙卑的情懷感染著這片土地。讓人為之震撼的是,在這偏僻的小胡同里,就算網上查地圖也很難找到的地方,每逢祭祀之日都會有來自十里八鄉的村民前來祭祀守夜,這里不通公交車,只看見一車一車的拖拉機載滿了人,趕到這里。守夜人有時太困就睡在路旁,無論是蚊叮蟲飛的三伏之夏,還是風雪雨夜的深秋臘冬,人們會整晚地陪伴在神靈左右。可是,近幾年來,隨著老一輩的人相繼離開,祭祀的人越來越少,守夜人也只剩下零星的幾位老人在那里,滿是落寞和衰敗的景象。
守夜人在守夜所唱的經卷都是代代相傳的手抄本,上面只有歌詞沒有曲調,所有的曲調均為口口相傳。
“戲神”音樂的第一部分是以第一首曲子《廟上十柱香》作為整個“戲神”音樂的開頭的,其有邀請眾神趕來廟會的意味,從“一柱香,奉請著,千佛萬祖;二柱香,奉請著,各廟神靈;三柱香,奉請著,三官大帝……”(《廟上十柱香》唱詞)可看出。
“戲神”音樂的第二部分由第二曲子《拜香》和第三首曲子《拜樓》組成,一般來說這兩首經卷是連唱的,所以又叫《拜香拜樓》,第一首是用來請神的,第二首是用來拜神的。唱經的意思為:眾神到了,開始對他們每位神明先燒一柱香(《拜香》段),再為眾神安排座位(《拜樓》段)。如“二拜香,上請著,玉皇大帝,拜北斗,真字位,通下天空;三拜香,上請著,祖佛祖母,請千佛,和萬祖,同來赴會;四拜香,先拜佛,鐵蓮開放,張天師,坐蓮臺,內傳佛經……”(《拜香》段);“上至上方一座樓,玉皇老爺在里頭,四大天王來拜壽,天兵天將磕壽頭;云中該有一座樓,云中菩薩在里頭,四只公曹來拜壽,十二尋還磕壽頭;半路空中一座樓,西天佛祖在里頭……”(《拜樓》段)。
“戲神”音樂的第三部分是第四首曲子《藥王經》,之前的三首如引子一般,把諸神請到入座后開始進入“戲神”的正題。《藥王經》主要是贊美藥王的看病功德,藥王的看病歷程以及藥王從凡人到仙人的經歷。
“戲神”音樂的第四部分唱的是第五首曲子《全民心》和第六首曲子《開天句》。《全民心》主要是教化與人基本道德觀念,讓人行善積德,如“自家堂里常打掃,打掃干凈不計渾;和睦相連尊長上,孝敬父母教子孫;一不挑見兩間事,二不行奸作罪根,三不欺大并壓小……”《開天句》主要是告訴人們一些基本常識,如“當先一日無天地,只聽盤古說根源”等。
“戲神”音樂的第五部分是散經,主要包括有《九仙女》《太陽經》《八仙贊》《請五臺》《大家部》以及《玉皇經》等。這些經卷要么是通過一些故事來教化與人,要么就是講述仙家的經歷。
在“戲神”音樂中還有一些特定的曲子,如在走山路時唱的《路神經》;繞著城隍廟走的時候人們會唱《佛母卷》;在燒紙花轎時人們會唱《法船譜》等。
“戲神”音樂中的經卷全部都是由“戲神”者唱出來的,唱經卷時,每個經卷的每個部分都有不同的唱法,下面以《廟上十柱香》為例來闡述。
《廟上十柱香》是“戲神”音樂開頭所唱的第一首經卷,經卷整體有三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獨特的唱法。第一部分是七字為一句,也可說是半段,共六段。作為經卷的開頭,被“戲神”者稱之為“道詩”段。一般“戲神”者在唱這一部分時所用的調被稱之為道詩音,這一段的作用主要是為了引出正文。在演唱“道詩音”時,需要四人演唱,像是對唱一樣,兩人唱上半段,另兩人唱下半段。第二部分是十字為一句,共十二句,這一部分被“戲神”者稱之為“唱經”段。演唱時不限人數,所有人齊唱。這一段是用“單哈音”和“雙哈音”交替演唱,單數句用“單哈音”,雙數句用“雙哈音”。“單哈音”和“雙哈音”最大特點是在每句結尾處的最后一個音加花。“單哈音”結尾加一個花音,“雙哈音”結尾加兩個花音。最后一部分是十字為一句,一共十句。演唱時,是分為兩組人穿插一組一句來唱。這一段被“戲神”者稱之為“穗子”段,所唱的調為“穗子”音。大部分的經卷都分為這三種音來進行演唱。
《廟上十柱香》是屬于“戲神”音樂中“文戲”部分。所謂的“文戲”是指“戲神”者在演出一部詩經時,只演唱不做任何動作上的表演和舞蹈。在演唱《廟上十柱香》時,一般都是齊唱,如上述所說“道詩”段最少四人唱,人多時可分兩組,一組一句交替唱;“唱經”和“穗子”段均為齊唱。在“文戲”中,雖然不包含舞蹈,但有樂器伴奏。樂器伴奏主要是以烘托氣氛和掌握節奏為主,其使用樂器主要有:鼓、卜、十樣錦等(打擊樂為主)。在演唱中伴奏樂器不以旋律性為主,而是以節奏性為主。
隨著現代化的進程,城市化的改造,“戲神”文化正逐漸走向衰落。從“戲神”持續的時間、參與的人數及活動的范圍等可明顯看出在逐年減少。“戲神”文化是正定文化多樣性的體現,是正定人民創造力的體現,也是正定文化軟實力的體現。在古代乃至現在及未來,它都會是密切人與人之間交流、了解的重要渠道,同時它還是正定歷史文明活態的“文化記憶”,人們失去它就等于失去了一種文化形態。
面對現在“戲神”的狀況,保護是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務。除去城市化改造帶來的破壞,還有外來文化的沖擊,這些都是對于傳統文化繼承的一種挑戰。
音樂于文化是相互交融的,音樂在一定的程度上體現了當地人文習俗、風土人情。一個民族的文化多元化是民族使具有獨特性,而民族的獨特性是它在這個世界上的立足之根,這也體現了對地方文化探究的難能可貴性。“戲神”音樂文化是根植在我們燕趙大地上,它深入了當地的人文風俗,以一種獨特的姿態展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以一種樸實謙卑的力量感染和教化著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戲神”音樂文化的獨特性也正是這片區域的文化獨特性,它是不可或缺的一種精神文化。保護“戲神”音樂文化也是對區域特色文化的保護,這種人文情懷的文化更加使當今的人們找到民族自信、民族情懷。
[1]王立娜.寺廟文化[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3-1.
[2]劉楊. 近代遼寧地域社會視野下的寺廟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1.
[3]陳蒨.中國的廟宇建造與文化遺產[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4]易凱,李華.佛教音樂的歷史與發展研究[J].鴨綠江月刊,2015(9).
[5]劉英麗.中原佛教音樂研究的基本動態及問題分析[J].當代音樂,2015(8).
[6]劉媛. 淺析佛教音樂的美感[J].北方音樂,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