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華 (江西中醫藥高等??茖W校 344400)
中國傳統音樂的精神激勵功能研究
任 華 (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344400)
中國藝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項陽在《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認知》一文中指出當下音樂教育缺失的是歷史上音樂存在方式和當下傳統音樂存在方式對接的認知,缺失傳統音樂文化中功用和把握的認同”。本文從中國傳統音樂精神功效性進行研究,激發民族記憶,重塑中國傳統音樂在學子們心中的地位。
中國傳統音樂;精神激勵;研究
中國高等教育的目的性之一是使學子們增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做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們也要增強以中國傳統音樂的學習。中國傳統音樂強調精神在生命活動中所起的主宰作用,將“精神” 視為人內在生命的體現,它豐富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的精神生活,不斷為他們創造物質生活提供動力和支持。然而近百年來,由于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及外來音樂的沖擊,中國傳統音樂所代表的價值和審美在現代社會逐漸失去了認同,學子們片面的以“唯新為美”,認為傳統音樂是不思進取的保守思想,是來自民間的、農村的“土”的東西,漸漸失去了民族認同感和自信感,從而引發了嚴重的音樂教育危機。中國藝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項陽在《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認知》一文中指出當下音樂教育缺失的是歷史上音樂存在方式和當下傳統音樂存在方式對接的認知,缺失傳統音樂文化中功用和把握的認同”。本文從中國傳統音樂精神功效性進行研究,激發民族記憶,重塑中國傳統音樂在學子們心中的地位。
我國古代文獻關于音樂起源就有音樂起源于情感一說,音樂是人類為滿足情感表達需要產生的。對其古代先賢們有豐富的論述,儒學大師孔子修訂的《禮記》中的《樂記篇》記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衷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漢代司馬遷對音樂的情感表達功能也有簡明論述:“樂也者,動于內者也;禮也者,動于外者也。故禮主其謙,樂主其盈。”“動于內”就是指音樂是產生于人的內心世界,是人的思想感情的外在流露?!爸髌溆本褪侵敢魳繁磉_人的快樂心情。《隋書·音樂上》中也有類似的論述:“夫音本乎太始,而生于人心,隨物感動,播于形氣。形氣既著,協于律呂,宮商克諧,名之為樂。樂者,樂也?!本褪钦f,音樂能力是人先天就有的,因受到外物的刺激而產生內心感受,表現出來合乎音律的就是音樂??傊?,音樂的產生是人們對外部世界的有感而發,是為了滿足人們表達情感的需要。在人類漫長的勞動實踐生產中,不同的勞動實踐,產生了不同的情感,也出現了不同的音樂表現形式,并賦予了各自特點。在高強度的勞動過程中,為了更好的激起自己內心堅定、剛毅精神,人們唱起了勞動號子,勞動號子為了配合勞作,節奏規整、簡單,當勞動強度越大,節奏性越強,旋律性越弱。當人們工作于山間野外、田間地頭,如砍柴、割草、采茶、放牧、趕腳時,不自然觸景生情,引亢高歌。如“太陽出來喜洋洋,挑起扁擔上山崗”“月亮出來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在喜慶節假日,人們采用“歌以詠言、舞以盡意”載歌載舞,表達自己歡快心情。明代張岱《淘庵夢憶》記虎邱中秋之夜的歡樂情景說:“天暝日上,鼓吹千百處,大吹大擂、十番饒鈸、漁陽摻撾、動天翻地、雷轟鼎沸、呼叫不聞”,在這里音樂渲染的氣氛足以讓參加節日群眾歡悅興奮。湯顯祖在《宜黃戲神清源師廟記》中記述:“一勾欄之上,幾色目之中,無不迂徐炫眩,頓挫徘徊,恍然如見千秋之人,發夢中之事,使天下人無故而喜、無故而悲”。人在觀照他人情感中照見自己愉快興奮或惆悵空悶心靈,在內心深處產生強烈共鳴,被一種無形力量感化,充實了精神世界。
中國傳統音樂影響中國人的品質、氣質、乃至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司馬遷說:“故聞宮音,使人溫舒而廣大;聞商音,使人方正而好義;聞角音,使人惻隱而愛人;聞徽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夫禮由外入,樂自內出。故君子不可須臾離禮,須臾離禮則暴慢之行窮外;不可須臾離樂,須臾離樂則奸邪之行窮內。故樂音者,君子之所養義也。”中國傳統音樂經歷了長期的農業文明時代,這個時代以自然經濟為主,生產對象植物、動物具有很強的季節性、地域性,人們的思維定勢是“靠天吃飯,順應自然”,在這種環境中產生了追求和諧統一的“天人合一”思想,這種“天人合一”思想促成了中國傳統音樂“和”的音樂特征。如先秦時期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論語·八佾》)“發乎于情、而止于禮”( 《詩大序》)“溫柔敦厚、詩教也”(《禮記·經解》),這些都是先賢對中國傳統音樂“中和”特點的論述。一大批中國傳統音樂作品,如《高山流水》《夕陽簫鼓》《梅花三弄》等,它們意境清幽淡遠、古樸秀麗,讓人聽后變得溫柔敦厚、淡定從容。和又是一個廣義的內涵,它又衍生出了真、美、仁、義、孝、忠等等思想,這在中國傳統戲曲中有很好的體現。中國是一個幾千年的農業大國,百分之九十的人是農民,他們過著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根本沒有學習的機會,可就是在這識字率極低的國家里,幾乎無人不曉忠、孝、節、義。是什么使這些倫理綱常得到如此廣泛的傳播呢?是中國傳統戲曲。在農村,無論在北方還是在南方的農村,都能看到一個個古戲臺,在這些戲臺上,每天都上演著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世俗味很濃的人生百態,這些引人入勝的情節插上音樂的翅膀,經過表演藝人的深情精彩的演繹,填補著他們空白的精神世界。這些戲曲內容涉及題裁廣泛,弘揚思想多樣,有把國家利益擺在個人安危之上的諸如蘇武、岳飛的“忠”,有《琵琶記》中為盡心盡力孝敬公婆,忍饑挨餓的趙五娘的“孝”,有《祭江》中為丈夫劉備殉情的孫權之妹的“節”,有《趙氏孤兒》中為他人而舍棄自己親骨肉的極端“義舉”,在這些戲曲節目潛移默化熏陶之下,在中國人民群眾的內心深深的埋下了共同的民族品質,引導著他們的情感世界。
中國傳統音樂是千百年來積淀下來的文化財富,近年來一些有見地的領導者和學者們呼吁:“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應有敬畏之心。”而這敬畏之心只有認知其功能才能產生,中國傳統音樂僅填補了中國各階層民眾的精神生活的空白,滋潤了他們的情感世界,而且還將中國千百年來積累沉淀的意識文化形態潛移默化式的輸入于人們,引導他們的思想,化為各種形式與手段,為中國人民開拓幸福生活披荊斬棘。中國傳統音樂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它的價值無與倫比。
[1]王耀華,杜亞雄.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2]項陽.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認知[J].音樂探索,2012(1).
[3]尚永娜.禮樂重建 追根溯源——第五屆北京傳統音樂節綜述[J].民族音樂,2014(1).
[4]匡勇勝,吳新穎.中國傳統音樂人文教化功能及當代啟示[J].湖南社會科學,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