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 (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 武漢市廣播電視大學 430033)
《苔絲》人物悲劇成因解析
李 霞 (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 武漢市廣播電視大學 430033)
由哈代的原著《德伯家的苔絲》改編的影片《苔絲》1979年一經公映就征服了無數影評者與影迷成為經典。一舉獲得奧斯卡、金球獎等多項大獎。本文簡要分析了《苔絲》主人公苔絲所處的社會政治、經濟時代背景,解析主人翁苔絲命運的悲劇成因。
苔絲;悲劇成因;社會政治;經濟時代背景
2013年武漢市屬高校教學研究項目重點課題。課題編號:2013035
世界電影史一定會為法國著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留一席之地,他創作了很多流傳影史的經典,其中1979年根據英國著名作家托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改編的影片《苔絲》,獲獎無數。獲得第53屆奧斯卡金像獎; 兩項金球獎和美國影評學會最佳導演獎,第38屆金球獎最佳新星(女)、最佳外國電影;第35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攝影……原著精彩、導演天才、演員出色使電影《苔絲》成為不二的經典。
這部電影為何令人如此垂青呢?原著作者哈代認為大自然同樣具有磁場和靈性,“威塞克斯”的景色自它有蒼涼、昏暗、空曠的神秘色彩。電影繼承了原著的精神內涵——悲涼而深刻;重新提煉了人物關系突出了主題。影片以黑色基調為主營造了壓抑、苦痛的絕望情緒,引起了人們靈魂情感深處的共鳴,暗示了主人公苔絲多舛的悲劇命運。影片彌漫著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對苔絲宿命的無奈之情。我們試著從《苔絲》主人翁所處的時代政治、經背景來分析苔絲人物悲劇成因解析。
19世紀中期英國資本主義迅速崛起,英國的經濟獨占全球70%份額。資本主義已悄然在農村萌芽,影片中《苔絲》所處的正是英國資本主義維多利亞時代全盛時代。工業文明的入侵顛覆了農村固有的生產方式。新式農業機器的廣泛應用讓瀕臨破產邊緣的個體農民生存狀況更加糟糕。少數農業資本家如亞雷少爺、克里克老爺們占有著農村的土地、農場、牧場和大牛奶廠。農村貧富兩極分化,農民因貧窮不得不淪為雇傭勞力。
電影《苔絲》呈現出19世紀中期維多利亞繁榮盛世時鄉村的獨特美感,導演波蘭斯基以高超的技巧、獨特的影像風格拍攝了穿梭于城市之間的火車,秋收時節農場機器夜以繼日的脫粒情景,影片直觀地呈現了苔絲所處的社會時代背景。波蘭斯基在影片中以流暢、嫻熟的鏡頭語言展現出資本主義蒸汽機時代城市風貌,并借時代背景來烘托人物形象:底層小人物雖努力掙扎卻始終無力逃脫命運的安排。
1.時間的往復、季節的更迭暗示了苔絲悲劇的宿命
故事中的時間循環與人物的命運變化巧合。《苔絲》主人公在循環的時間中改變著人生軌跡,是陰差陽錯還是命運的安排?影片和原著中巧妙地以四季為輪回為敘事的時間線索。春夏秋冬對應著苔絲的生活從生機盎然的暖色調過渡到冰冷絕望的冷色調。
影片緣起在第一年的春天(跳舞),苔絲“頭上扎著一根紅帶子,在一片白色的隊伍里……”暖色調的紅帶子表達了苔絲熱愛生活,憧憬著美好未來的浪漫情懷。“一片白色的隊伍里”暗喻苔絲的年輕純潔,白璧無瑕。
秋天(被亞雷玷污,陷淖沾泥)循環,“秋天的純瑞脊,空氣中彌漫著夜霧,好似一張張霧氣織成的網羅,變成了樹木中間一片一片的紗幕了”。夜霧暗喻苔絲未來的生活虛幻、很不明朗;霧網預示苔絲未來的生活沒有依靠,受制于亞雷的金錢之網。
第二年的夏天(生下亞雷的孩子)
秋天(在奶牛場與安吉爾戀愛)哈代寫到,“旺盛的夏季時光,草木孕育繁殖的嘶嘶聲,汁液都噴涌得幾乎聽得到聲音,此情此景,就是最飄忽輕渺的戀愛,也莫不不變成纏綿熱烈的深情”。影片情景交融,描寫陷入熱戀的苔絲和安吉爾。
冬(結婚被拋棄)
第三年的冬(迫于生計屈尊于亞雷),電影的鏡頭中“冬天農舍非常荒涼。目之所及不見一棵樹,此時,草色蕭條”。“整叢的灌木或者大樹,都似一幅觸目驚心的素描,白色的線條掙扎在慘淡的灰色天空之上”。
第四年春4、5月(殺死亞雷,苔絲被捕)。
苔絲的故事源于春天,也結束于春天。
2.苔絲的悲劇命運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
電影《苔絲》從內容和敘事上來看基本上忠實于小說原著,以苔絲與兩個具有典型性格特征男人的愛情角度開始了故事。人物的鏡頭描述詳略得當、主次分明。
亞雷個性自私、放蕩,哈代描寫道:“他眼睛滴溜溜轉”,“臉上的曲線表現一團色欲之氣”。當苔絲迫于生計重新回到亞雷身邊時他說:“你記住了,我的夫人,從前你沒逃出我的手心,這回你還是逃不出我的手心。你只要作太太,你就得作我的太太!”表現了他的絕對占有欲。日常生活里,亞雷儼然就是一個花花公子,他放縱享樂,欺世盜名。
安吉爾貌似開明,具備當時社會的進步思想,他厭倦了繁華的城市,渴望精神的自由。挑戰陳舊的社會習俗和等級財富觀念。身為中產階級的他和農場的工人一起勞作,投身于農村艱苦勞動中,他欣賞苔絲純沽、淳樸、善良的個性,認為她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他不顧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追求真摯純潔愛情,與苔絲結為夫婦。表明他向世俗禮教斗爭的決心和勇氣。然而作為維多利亞時代文化傳播中的知識分子,[2]思想上仍然遵循著陳腐的社會習俗和道德偏見,并左右著他的價值觀與道德標準。如果他信奉的價值觀與現實生活與發生矛盾時,他的所謂進步與開明都會化為浮云。
影片中的苔絲的美德無處不在,她外在勤勞善良、聰明美麗;內在堅韌,執著有著獨特的人格魅力。美德一、盡管命運多舛,她貪圖奢靡享受,對待愛情忠誠、沒有虛榮心。寧愿為所愛的人去做他需要的一切。遭到丈夫無情的拋棄后,她把責任歸咎到自己頭上,依然深深地愛并袒護著丈夫。美德二、勤勞善良。為了照顧家人,她屈辱地兩次失身、受制于亞雷,歷經磨難。苔絲勤勞、善良、勇敢的品質被艱苦的環境映襯得閃閃發光。
波蘭斯基在電影中很好地把握住了苔絲、安吉爾和亞雷三個主要角色。亞雷和安吉爾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社會勢力,它們共同作用,生生將美麗、純潔、善良的苔絲推向萬劫不復深淵。亞雷是“金錢之魔”,牢牢的控制了勤勞、善良但處于貧困之中的苔絲;安吉爾是“道德之魔”,在當時男女不平等的社會關系下,以道德之名,生生埋葬了苔絲期待的幸福生活,亞雷和安吉爾制造了苔絲的悲劇。在肉體上和精神上,代表兩種不同勢力的亞雷和安吉爾合力絞殺了苔絲。
[1]E.J.Hobsbawm. Labouring Men: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Labour[M]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1964.
[2]林文娟.從電影《苔絲》看原著主要人物的身份重構[J].電影文學,2012(22).
李霞(1974.11-),女,湖南汨羅,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英國文學、英語教育。
《高職院校學生英語學習特點與思辨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