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婷 (內蒙古師范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 011500)
大眾傳播媒介對民間藝術傳播的影響
王璐婷 (內蒙古師范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 011500)
大眾傳播媒介在傳播信息時具有速度快、范圍廣、影響大等特點,因此其又成為藝術傳播活動得以進行的重要手段和渠道。民間藝術作品想要得到保護、推廣和傳承,大眾傳播媒介在其傳播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通過論述大眾傳播媒介對民間藝術傳播的影響,表現(xiàn)民間藝術與大眾傳播媒介融合后產生的價值和意義,以及在傳播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和相關建議。
大眾傳播媒介;民間藝術;藝術傳播;影視作品
藝術傳播是藝術接受以藝術作品、藝術活動自身的藝術屬性和審美特性為核心對象和內容信息,借助物質媒介和技術的傳播手段和傳達方式,將不同形態(tài)的藝術作品和信息表現(xiàn)和傳播給藝術接受者,使藝術接受者完成藝術消費、審美、鑒賞、接受和反饋。藝術傳播媒介是藝術傳播的要素之一,是藝術傳播得以順利進行下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具體指在藝術傳播活動中用來承載并傳遞藝術信息的工具和渠道。隨著數(shù)字化時代懂得到來和發(fā)展,大眾傳播媒介成為適用范圍廣、傳播效果強的一類藝術傳播媒介,對藝術傳播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一)傳播媒介對藝術傳播的影響
傳播媒介手段的有效利用,可使藝術作品在傳播過程中更具藝術魅力,滿足觀眾的訴求。傳播媒介和傳播方式改變著藝術的創(chuàng)作、傳播和接受過程,借助媒介的傳播力量有時會超越藝術作品本身的魅力。因此,從藝術最終的接受角度考慮,利用更先進的、聲畫特性兼具的電視媒介所承載的綜合形象藝術要比以想象為主的語言文字、書籍為媒介承載的文學形象藝術更具傳播特性和傳播效果。
(二)大眾傳播媒介對藝術傳播的影響
大眾傳播媒介是指將某種信息或觀點同時傳給公眾的手段、工具、載體和渠道。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融合下的多種大眾傳播媒介使藝術傳播得以更好的以文本的形式保存、儲存,并可通過電子媒介以“圖像化”的形式顯示,眾多大眾傳播媒介不僅具有較強的影響力,還成為了藝術本體的重要傳播載體、物質媒介和技術手段,大大增強了受眾的參與度,將藝術的傳播主體和內容,多元化和數(shù)字化。
大眾傳播媒介下的藝術被帶到了社會公共場域里,比如一些藝術本身具備著強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或多或少會在語言、城鄉(xiāng)、文化審美、文化認同、種族方面具有差異性和陌生感,但當大眾傳播以專業(yè)化的媒介組織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產業(yè)化手段對藝術作品、符號、文化、活動和事件進行傳播時,會使用更多符合大眾接受和審美心理的語言和形式,并用符合媒介載體自身特征的方式和途徑形象、生動地將傳媒文本、藝術信息傳遞出去,這具有顯著的公共性。這樣的藝術傳播中也有一定的弊端,那就是大眾傳播媒介傳播的藝術信息屬于被“二度創(chuàng)造”過的藝術,藝術的創(chuàng)造者和接受者之間并非人際傳播,也就使雙方缺乏直接交流的過程,使藝術傳播過程中現(xiàn)場性被減弱。
在藝術傳播過程中,對大眾傳播媒介的技術性也提出較高的要求,對藝術作品和活動不論是前期的攝錄,還是后期的剪輯、包裝,都要靠先進的技術設備、工具和手段傳播出去,技術是藝術作品中聲音和畫面的重要保障,尤其是清晰度,是質量的體現(xiàn),也是對原有藝術的尊重,技術基礎之上的藝術傳播會有更佳的效果,也會支持藝術的產業(yè)化發(fā)展邁進。
在工業(yè)信息迅速發(fā)展,市場經濟繁榮的商品社會里,民間藝術一方面在受到沖擊、挑戰(zhàn)和腐蝕,另一方面也使人們催發(fā)出對民間藝術的重視,此外,商品化還使民間藝術發(fā)生了變異,市場經濟尤其是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部分民間藝術的活躍和復興,但其在藝術傳播過程中的鄉(xiāng)土氣息、民族特色也受到抹殺和丟失,商品化趨勢下的民間藝術又處于了兩難的境地,利弊兼容的民間藝術在傳播過程中怎樣能夠得到更好的保存、傳承和發(fā)展值得重視。
(一)大眾傳播媒介運用在民間藝術傳播中的表現(xiàn)
為了挽救民間藝術漸行漸遠的步伐,傳承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就應使民間藝術與現(xiàn)代傳播技術有機融合于一起,包括現(xiàn)代傳播媒介對民間藝術的重塑和挖掘,以民間藝術為審美內容和核心,與其它藝術形式進行有效融合,例如可以把民間藝術的文化元素設計到網絡表情中;通過數(shù)字技術把分散發(fā)展的文字、聲音、影像、畫面等元素有機整合于一個互聯(lián)的傳播系統(tǒng)中,完成以民間藝術為內容基礎,以電子書、動畫片、電影、電視、網絡等大眾傳播媒介為傳播渠道、手段的多種藝術形式的制作和傳播。如可以建立專門的皮影、戲曲、窗花民間藝術網站和民間藝術虛擬社區(qū)、民間藝術數(shù)字博物館、民間藝術播客等數(shù)字化傳播媒介手段進行對民間藝術的傳播,將民間藝術傳播數(shù)字化。
在人類學紀錄片中,民間藝術傳播更加普遍和多樣,如顧桃導演的紀錄片《敖魯古雅 敖魯古雅》中使鹿鄂溫克族的馴鹿文化,以及《犴達罕》中鄂溫克人的生活方式,顧桃導演的鏡頭是一扇窗,我們可以透過那扇窗,借助紀錄片的藝術傳播,了解到更多具有深厚內涵的原生態(tài)民間藝術文化,我們看到了我國最后的狩獵民族鄂溫克獵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環(huán)境的變遷和發(fā)展,這樣的藝術傳播,無論是從藝術的內容上,還是從傳播藝術的方式上極具藝術、社會和文化價值。
有不少皮影動畫電影的制作使皮影這種民間藝術得以傳播,如《豬八戒吃西瓜》《猴子撈月》《漁童》《狐貍打獵人》《除夕的故事》《張飛審瓜》《南郭先生》中對于皮影形象的塑造都具準確、生動、鮮明的特點,對于數(shù)字技術的運用也很精湛,傳播中極富藝術表現(xiàn)力。
(二)大眾傳播媒介對民間藝術傳播效果的影響
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fā)展離不開對大眾傳播媒介運用,民間藝術傳播的實現(xiàn),主要包括民間傳播和大眾傳播兩種形式,在大眾傳播介入之前,民間傳播是主要的方式,民間藝術就被制作為文字、圖像、音樂、影視等媒介文本符號,通過雜志、報刊、書籍、廣播、電視、電影、網絡等大眾傳播媒介進行廣泛傳播,雖說大眾傳播對于民間藝術的傳播上在某些方面有些遜色于那種口耳相傳為主的民間傳播方式,比如民間傳播更具鄉(xiāng)土氣息、傳者和受著之間有著更強的感染力和情感、人性傳承效果,但是大眾傳播畢竟進行的是大規(guī)模的信息和生產活動,其對藝術信息的復制和多次傳播,以及大眾傳播自身擁有的傳播范圍廣、擴散速度快、影響效果強等特征和優(yōu)勢不容忽視,人們的視眼被拓寬、獵奇心理被滿足,這些有利于民間藝術的記錄、保存、利用、推廣、挖掘和更有效地傳播、傳承。
依靠現(xiàn)代大眾傳播媒介,可以使民間藝術在傳播表現(xiàn)方式上擁有新的載體和媒介,增加傳播的內容量、豐富傳播形式,更多的民間藝術得以便捷、廣泛地傳播。如前幾年的電視春晚上一些老人表演的皮影舞蹈節(jié)目《俏夕陽》,對皮影民間藝術的傳播產生較強的社會影響力,依靠電視這種大眾傳播媒介,使得皮影戲在節(jié)目播出之后的一段時間里受到媒體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影視劇、綜藝欄目的訪談和表演中多了不少關于皮影、皮影戲的歷史、傳承狀況等文化藝術元素的介紹,同時也帶動了其它同類民間、民俗藝術的推廣和傳播。這種強大的影響效應是民俗文化單純依靠口耳相傳的傳播與傳承模式不能達到的。1
通過這些民間藝術的傳播中對大眾傳播媒介的充分運用,使民間藝術信息在傳播中具備了速度快、范圍廣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信息傳播的時空局限性,正如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中所說:“在瞬時信息的時代,時間 (按視覺和切分計量的時間) 和空間 (統(tǒng)一的、形象的和周邊封閉的空間) 已不復存在。”2民間藝術的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中華是有很多民間藝術需要傳承和保護的,對它們的傳播和推廣十分必要和迫切。
(三)借助大眾傳播媒介進行民間藝術傳播時的文化侵略現(xiàn)象
藝術是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因此以電影、電視、互聯(lián)網等大眾傳播媒介為主力軍進行的影視藝術傳播中出現(xiàn)的民間藝術元素,其內核是中華幾千年的深厚文化內容,但是在全球化的語境下,這些民間藝術文化內容的傳播,又或多或少會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zhàn),最明顯的就是涉及民間藝術傳播的影視中,常有文化侵略行為介入。
民間藝術符合本國受眾的審美心理,較易被本國受眾接受,加之影視媒介傳播對民間藝術傳播又有較強的傳播效果,影視作品中民間藝術的傳播是現(xiàn)代科技、文化、產業(yè)和現(xiàn)代受眾等各種現(xiàn)代元素互相關聯(lián)、推動、作用的一個過程,所以別國常借助大眾傳播媒介在對民間藝術傳播時進行文化侵略。最常見的如美國通過自己的軟實力對中國進行的民間文化藝術侵略,主要的手段和方式就是將中國民間藝術元素包裝在具有美國價值觀念、消費行為方式和理想信仰等思想和理念的影視作品中,傳播和輸出給中國受眾,已然將中國民間藝術元素變?yōu)槠湮幕敵龅闹埸c,將藝術傳播利用為其文化侵略的重要途徑。如:美國迪斯尼影片《花木蘭》,就是改編自中國民間文學《木蘭辭》,取材于中國南北朝時期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民間故事,屬于中國民間藝術元素在美國影視中進行了傳播。但在傳播中滲透的是美國的傳播價值和行為方式,宣傳美國的文化是重點和最終目的。
中國要想在民間藝術傳播過程中減少被動局勢,就要發(fā)展本國的文化軟實力,可充分利用藝術傳播中的大眾傳播媒介,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拓寬藝術傳播渠道,增強藝術傳播表現(xiàn)力,通過技術水平提高藝術水準。此外,在藝術作品內容的傳播上要有所創(chuàng)新,在影視藝術傳播過程中,將我國的民間藝術本質的精神內涵核心表現(xiàn)出來。藝術傳播者一定要承擔起社會責任,在民間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內容和形式上推陳出新,加強創(chuàng)新意識,在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傳播中,注意將本民族的文化藝術特色和受眾的審美心理相結合,走本土化、人文化、國際化和專業(yè)化的藝術傳播之路,從源頭上重視起民間藝術傳播的效果。
在對民間藝術作品、信息的傳播和呈現(xiàn)中盡量做到還“民間藝術的本來面目”,無限靠近藝術的原汁原味,減少鄉(xiāng)土氣息的流失,對民間藝術作品進行原生態(tài)的保護。民間藝術傳播過程中要視藝術作品的藝術性為第一位,不可成為商業(yè)的附庸品。本國民間藝術文化在傳播中,要加強對其內涵、精神、品質的保護和傳承,它們是本國、本民族藝術文化得以發(fā)展的根,永葆這些可使民間藝術生命長青、價值倍增,由大眾傳播的媒介手段實現(xiàn)最終民間藝術保護和傳承的目的。
注釋:
1.孫云春,姚周輝.試論大眾文化影響下的民俗文化[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1):31-35.
2.[加]馬歇爾·麥克盧漢,何道寬譯.理解媒介[M].商務印書館,2001:180.
[1]孫發(fā)成.民俗藝術符號及其現(xiàn)代傳播[J].民族藝術研究,2011,02:92-96.
[2]夏兆冬.新媒體時代下民間藝術保護與傳播的新思路[J].美與時代(上),2015,02:32-33.
[3]郭慶光.傳播學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4]邵培仁.藝術傳播學[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
[5]李立.傳播藝術與藝術傳播[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6]段宇輝.藝術導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王璐婷(1992.11-),女,河北省遷安市,主要研究專業(yè):廣播電視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