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民 (內蒙古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010022)
論述高校鋼琴教學中中國鋼琴作品的作用
周 民 (內蒙古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010022)
本文首先簡要分析了高校鋼琴教學中中國鋼琴作品的現狀,然后細致討論了中國鋼琴作品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旨在為高校鋼琴教學和教研工作者提供參考。
鋼琴;高校鋼琴教學;中國鋼琴作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加強與世界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給中國的音樂事業帶來了空前的生機,各國音樂之間的交流也變得更為密切,中國鋼琴音樂文化事業空前活躍起來,涌現出一批采用新技法創作的風格多元化的鋼琴作品。2016年春晚,譚維維將西洋樂器與陜西華陰老腔民族唱法結合在一起,這是中西結合的典范,也是展現西洋樂器與中華民族文化融合的藝術形式。當代高校鋼琴教學中在中國鋼琴作品表現方面有很大提升空間,鋼琴需要向其他西洋樂器一樣,在學習和演奏的時候兼顧中國鋼琴作品。
第一,相對于西方音樂歷史上那些大家和西方高校的音樂教育而言,中國高校的音樂教育,一個最為突出的特征就是教師和學生民族意識淡薄,這一點在青歌賽上就可見一斑,很多演唱水平很高的選手,卻連最為常識性的民族音樂知識都不知道。
第二,雖然中國鋼琴創作的歷史已經百年,也有了一定數量的作品,但是相對于中國這個人口和文化大國來說,整體數量還是偏少,很多作品都是一些民族音樂的改編曲,很多學生在此之前都對這些作品耳熟能詳,這些作品通常都帶有較為強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學生在理解時,感覺到既簡單,又深奧,而具有較高教學價值的作品并不是太多。
第三,傳統的鋼琴教學都以西方作品為主,從最初的拜厄到車爾尼的599、299,從克萊門第的小奏鳴曲到肖邦、李斯特等人的作品,這些西方經典的練習曲和樂曲,就像是學習者心中的圣經。沒有人敢于站出來,嘗試從初學階段到高級階段都采用中國鋼琴作品。
1.中國鋼琴作品是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
鑄就中國夢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包括文化的復興,音樂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受到高度重視。鋼琴對中國來說是舶來品,但是隨著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和改編數量的增多,中國鋼琴作品也日益成熟起來。從狹義上講,中國鋼琴作品是中國在鋼琴領域的創作和發展的歷史,高校音樂教學中要將我國在鋼琴領域中的建樹納入到音樂文化教學中,譜寫我國音樂中鋼琴方面的篇章。從廣義上講,中國鋼琴作品是對鋼琴樂器演奏的創新和弘揚,是中國文化與國際文化的接軌與融合,符合周總理提出的“求同存異”的思想。因此,高校鋼琴教學中必須高度重視中國鋼琴作品。
2.中國鋼琴作品是改革開放“迎進來”讓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從“走出去”看世界時期,轉變到了現在的“迎進來”時期。鋼琴作為樂器具有國際化的特點,為世界所知,加強中國鋼琴作品的表現力,有利于讓世界了解中國。教育國際化的產物是各大高校有很多國外互換生,這些留學生無形中是文化的傳播使者,將中國鋼琴作品納入到鋼琴教學當中,有利于外國學生了解和熟悉中國文化。與此同理,中國留學生在外國留學時,將中國鋼琴作品演奏給他們也會增加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可以從鋼琴文化中改變原有的舊中國的印象。因此,高校鋼琴要重視中國鋼琴作品的文化傳播作用。
針對上述兩點,高校鋼琴教學課程可以結合中國歷史文化來進行。具體的做法可以通過高校歷史文化課程與鋼琴課程交互備課來實現,即鋼琴教學中中國鋼琴作品的歷史文化背景內容在歷史課上要做詳細的講解。
3.中國鋼琴作品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學習和傳承
中國鋼琴作品在演奏中復現率較高的由《春江花月夜》《黃河大合唱》《三月》《平湖秋月》《牧童短笛》等。《春江花月夜》通過音符描繪了春風沉醉的晚上,一泓江水映出花月掩映的美景,具有傳統中國工筆畫的含蓄之美;《黃河大合唱》表現黃河波濤洶涌的氣勢,如同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三月》《平湖秋月》等分別具有江南絲竹樂器和廣東音樂樣式,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將中國鋼琴作品加入到高校鋼琴教學練習曲庫中,能夠增加學生對中國鋼琴作品的熟悉程度。中國當前作品通常是對傳統民樂的改編,在演奏中要盡量與傳統的古箏和弦樂器特征相符,這是音樂上的創新,也是演奏的難度所在。將中國傳統民樂以鋼琴形式演奏出來需要大眾一個接受的過程,但日本音樂人磯村由紀子大膽將二胡與鋼琴兩種樂器配合演奏出的《風居住的街道》廣受好評,由此可見,中國鋼琴作品也會被大眾接受并認可。因此,高校鋼琴課要學習和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
4.中國鋼琴作品是音樂沒有國界但演奏者有祖國政治意識的引導
中國經濟國際化和中國社會的文化多元化幾乎是同時出現的,歐美音樂以流行的名義進入我國音樂文化市場,鋼琴和小提琴等以高雅藝術的名義進駐我國文化陣地,這與中國傳統民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文化對人的意識有很深的影響,在認同某種文化的同時就會受其文化中的價值觀和道德尺度的影響。為此,高校鋼琴教學中要重視中國鋼琴作品,加強中國鋼琴作品在練習曲中的比重,選取優秀的中國鋼琴作品在重要演出中演奏。不可否認的是中國鋼琴作品還處于發展中,依然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空間,但是我們要對自己民族的作品充滿自信,要對世界對藝術的審美能力予以高度的信任。通過強化鋼琴演奏中的中國鋼琴作品,讓演奏者感受鋼琴獨特的音色,同時抒發濃濃的中華情懷。因此,高校鋼琴教學要充分發揮中國鋼琴作品的中國特色,引導演奏者沉浸在藝術中不能忘記祖國。
針對上述兩點,高校鋼琴教學課要與民樂鑒賞課和思想政治課結合來上。通過民樂鑒賞課來豐富學生的視野,從而讓學生對民樂中各種樂器的音色進行了解。例如,在《牧童的短笛》的欣賞中,可以對笛子的特色有直觀了解,從而有利于鋼琴演奏時把握擊鍵的力度和速度。通過思想政治課可以強化學生的政治素養,在感性的音樂演奏中增加幾分理性,尤其是在《近代史綱要》的學習中,能夠增強學生對部分中國鋼琴作品的理解,可謂一舉兩得。
我們以學習和包容的心態接受了西洋樂器鋼琴,同時也要以鋼琴為載體來表現中國音樂作品,這才是所謂的中西合璧與文化融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包括經濟的復興,又包括文化的復興,音樂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將更多的中國鋼琴作品呈獻給世人。當下我國處于改革開放后一階段的“迎進來”的時期,這就需要我們將自己的傳統文化和特色展現給世界,中國鋼琴作品應該受到高校的高度重視,這是時代的召喚。中國并非鋼琴的故鄉,但是中國的鋼琴作品并不在少數,重視中國鋼琴作品教學是對民族文化的學習和傳承以及發揚。音樂作為一種藝術沒有國界,可以用任何一首鋼琴曲來練習,但是彈奏著有祖國,具由嫻熟的中國鋼琴作品演奏技能可以在特定的場合彰顯國格。因此,高校要重視鋼琴教學中中國鋼琴作品的教學。
[1]李春曉.淺談不同風格中國鋼琴作品的演奏[J].北方音樂,2015(01).
[2]遲冰.中國鋼琴作品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教育,2014(05).
[3]周燚.基于中國鋼琴作品教學現狀的思考[J].黃河之聲,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