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甜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諭小正德實驗學校 610500)
淺談小學音樂創新教學
王 甜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諭小正德實驗學校 610500)
新的國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給音樂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與道路,同時也指出了現階段音樂教育中對于創新的忽視問題,對音樂教育的改革發展有著重大意義。本文就是在這一基礎之上,對小學音樂創新教育進行探討,主要分析現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并給出一定的建議與對策,從而使我國音樂教育的改革能夠得到更為有力的支持。
小學;音樂教學;創新教育
作為小學階段學生德育系統和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音樂基礎教育的目標是逐漸引導小學生接觸優秀的音樂作品,逐漸培養其音樂素養,并在具有基礎的條件下建立其健康的音樂品位、學習到至少一種音樂表演的形式并且傳授淺顯的音樂理論知識。但是由于目前激烈競爭的應試教育環境,使得作為在升學之中不作為硬性指標產生影響的音樂課程其受重視程度不斷減輕,并且基礎音樂教育系統其教材內容、教師教學方法和教學觀念在一定程度上落后,創新教育已經十分迫切。
(一)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
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優秀的音樂作品通常蘊含著創作者豐富的情感,有的吐露對理想的執著和向往,有的傾訴愛情的酸甜苦辣,有的慨嘆人世的悲歡離合,有的對祖國宣示自己的忠誠和熱愛……總之,優秀的音樂作品都有著強烈的感染力,很容易引起聽者的共鳴,潛移默化中就會提升小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學生們經常學習和欣賞優秀的作品,對于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大有益處。
(二)有助于全面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正常人腦都蘊藏著極大的潛力,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也只是開發了大腦中極小的一部分。而音樂教育能夠非常有效地刺激學生右腦的開發,因為學習音樂鍛煉人的形象思維能力,而這種能力就是由右腦來負責的。在學習音樂過程中,學生通過唱、奏、聽的訓練,能夠全面調動記憶、想象、情感、思考等思維活動,全方位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在學習和活動中鍛煉學生的社交能力
音樂作品本身就是學生和作者之間情感交流的橋梁,通過學習音樂,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能力。另外,學生通過參與音樂課上的群體活動,比如合唱或合奏中的協作配合,或者與聽眾進行互動等,都有助于培養小學生與他人的交流和溝通能力。
(一)教學方式單一,學生興趣較低
分析音樂教學的最簡單教學形式可知,主要的教學遵循教師問問題之后學生回答的形式,最后教師對結果做出解答的模式。該種簡單的教學模式是小學音樂教學中常見的一種教學教學模式。當前很多小學音樂教學課堂才使用這種十分單一的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降低,因此無法有效了解到音樂教學的本質魅力和內涵,因此學習興趣得不到提升,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發揮。
(二)師生對音樂文化的認知存在不少差異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和流行文化更新換代的速度非常快。在這種情況下,師生對流行文化的價值判斷,普遍存在不小的差異,在教育實踐中就很容易出現問題。往往學生們熱情追捧的流行音樂,在老師看來卻是幼稚可笑、缺乏營養的快餐音樂;而老師喜歡和推薦的經典音樂,學生常常又覺得老氣橫秋、落后時代。而小學生的辨別能力普遍較弱,在內容豐富但資質參差不齊的網絡資源面前,很容易迷失方向,往往就會在不自覺中偏離了學習和欣賞音樂的正軌。學校的正規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就在此時凸現出來了,它可以對學生不當音樂興趣和方向及時進行糾偏和引導,將他們帶到學習和鑒賞音樂的正確道路上來。
(三)學校和家庭對音樂教育都越來越功利化
前蘇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認為,音樂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是音樂家的教育。可是我國的小學音樂教育中卻普遍存在越來越功利化的現象,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品位等音樂教育的根本意義,反而有越來越被弱化的傾向。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積極讓學生參與音樂教育,不再單純是為了提升孩子的審美趣味和藝術氣息,更多只是為了讓孩子學得一技之長,以此作為升學或者就業的重要資本。
(一)以審美教育為出發點,靈活調整教學方法
小學音樂教育主要包括歌唱、器樂、欣賞等內容,通過這些豐富多樣的音樂教學活動,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幫助他們培養出學習音樂的濃厚興趣,發展出某些器樂特長,同時還會因為在課堂上欣賞到古今中外大量的經典音樂作品,而大大拓寬他們的音樂視野,深化他們對不同風格音樂的感受和理解能力,無形中陶冶出不俗的音樂品味。
另外,黑格爾曾說,“音樂是心情的藝術”,因此在小學的音樂教學中,教師最好能營造出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改變傳統填鴨式教學方式,多與學生互動。有條件的學校,還應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設施,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
(二)保持開放心態,探索多元文化教育之路
作為當今世界教育的熱點之一,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在于,通過對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學習,深化不同族群間的了解、包容和信任,實現和平、和諧共生關系。從全球化發展的趨勢來看,多元文化教育的確是小學音樂教育中不能也不應該回避的一個課題。所以,在有條件的地區,應該及早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加入多元文化理念,讓學生在加強本民族音樂學習的同時,也了解和學習不同的音樂文化,在這一兼收并蓄的過程中,既強化民族自尊,也認識不同民族、種族和文明的音樂文化,拓寬學生的音樂和文化視野。
(三)兼收并蓄,充分借鑒國外先進教育經驗
美國的音樂教材并沒有統一的規定,只有一個指導性的教學大綱是統一的,各州小學所使用的音樂教材不盡相同。這樣就既兼顧了一定的標準性,也照顧了各州在教學實踐中的靈活性。再比如我們的近鄰韓國,他們要求所有學生在校期間必須人人學會一種樂器,這甚至成了各個小學校長的考核指標之一。
當然,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的先進教學經驗值得學習借鑒。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多學習、借鑒和吸收,和我們自己的教學經驗比較之下取長補短,才能不斷提升我國的小學音樂教育水平。
小學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改革能否順利進行,將會影響到整個基礎教育的改革成敗。我國要全面施行人才強國戰略,小學的全面素質教育是根本和基礎,而音樂教育則對素質教育有深遠的影響。面對我國小學音樂教育中的種種不足,我們必須保持清醒,不能有任何推諉和懈怠的態度,不斷進行創新教育。尤其是各級教育主管機構,以及廣大小學的音樂教師,都應該為小學音樂教育的改革做出積極的貢獻。
[1]林文華.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的方法與效果[J].音樂大觀,2014(07).
[2]陳金芳.創新教學,唱響未來——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創新教育[J]. 學苑教育,2015(17).
[3]楊小儉.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A].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第三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論文集[C].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2016.
王甜,女,1987年5月31日,四川眉山市,學歷:大學本科,單位: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諭小正德實驗學校,職稱:小學一級,研究方向:小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