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文波 (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235000)
守住底線 回歸本真
——試從寧鴻彬《皇帝的新裝》課堂實錄看教學目標的落實
閆文波 (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235000)
著名特級教師寧鴻彬的課堂實錄——《皇帝的新裝》受到教師和研究者長久以來的追捧,評價文章也層出不窮,但目前并未看到課堂實錄以外有關本節課教學目標的記錄,也未有學者從教學目標角度評價這堂課。筆者試從兩課時課堂實錄中總結寧鴻彬《皇帝的新裝》教學目標,并分析其落實教學目標的經典與缺憾之處。
寧鴻彬;《皇帝的新裝》;教學目標
制定教學目標是從起點到終點的過程,起點是分析學情及文本的特點,預設課堂問題,終點是符合課程標準要求。新課改中,語文課程目標根據三個維度設計,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該把這三個維度有機結合,既考慮學生的認知需求,也要考慮學生的情感需求。寧鴻彬經典課例《皇帝的新裝》最初講授距今已有三十余年,除了課堂實錄中透露的教學智慧,他制定與落實教學目標也具有創新性、前瞻性,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一)落實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凸顯語文的“工具性”,落實它依靠不同語境的反復訓練,語言操作行為達到熟練、牢固乃至巧妙的程度,才能轉化成語言習慣,成為語言直覺。2《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寧鴻彬切實制定并達到了讓學生扎實掌握語言的目標。
1.朗讀:在整體感知前,請八名學生讀完全文。用課堂時間進行朗讀是許多教師不舍的環節。多數教師在簡單詢問后開始講課:“預習好了嗎?”學生回答:“預習好了。”詢問后讀書環節會被自動取消。反觀名師,無論于漪、錢夢龍還是魏書生,都有對重復閱讀的落實,因為語文教學要有最“保底”的教學目標:讀與詞語掌握。朗讀目標的設置和實施保住了語文的底線。
2.字詞:寧鴻彬不僅重視朗讀還重視朗讀過程,他特別強調兩個讀音:相chèn、hài人聽聞。在第二課時使用“卡片教學法”,卡片教學為了重點詞語教學,預設5個與文本密切相關的詞語。如:皇帝-駭人聽聞、隨從-隨聲附和。強調重點詞語的意思,并依據文本使詞語帶上標簽。在下課前再次復習鞏固,確保學生已經掌握。預設-學習-強調-鞏固,四個步驟條理清晰地完成“卡片教學法”。也真正做到關注語文、關注語言,感悟了這5個詞語所蘊含的非同一般的張力,把學生的思維引向語言的深處,進入人物復雜的情感世界,在深入理解的同時還達到了和文本的對話以及感受本國語言文字魅力的目標。
寧鴻彬在語文課堂上扎實地實現知識與能力的目標,實際上是追尋語文本體的必然,在基礎教育中,語文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所以,語文的本體必須的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積累和運用,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識和運用語言的能力。落實到語文課上就應該是依靠文本,讓學生朗讀、識字、懂詞,將聽、說、讀、寫、說的能力貫穿在語文課堂上。
(二)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
這需要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實現,讓他們在語文學習的親身體驗中主動獲得知識。表面是學生活動,實則是教師在集體參與中讓學生自己將知識點落到實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1.整體與多元學習方法:寧鴻彬先問學生寫了一個怎么樣的皇帝呢?老師用整體感知替代形象分析,傳統的支解分析到新穎的整體感知,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從一元解讀到多元解讀。他沒有限定學生這個皇帝就是一個XX的皇帝,而是調動學生發言,整個環節充滿個性化與多元化的味道。
2.選擇與析因閱讀方法:寧鴻彬沒有用傳統的情節分析方法,而是提出問題:故事是圍繞哪一個字展開的?并限時一分鐘,讓學生選擇答案并對選擇進行檢驗、比較、排除。最后提出:皇帝為什么受騙?引導學生學會“析因閱讀法”。很顯然,在1995年,新課程改革未出臺時,寧鴻彬已經有了“方法”意識,并且對學生思維過程非常重視。
(三)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這個目標體現語文“人文性”的特點,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具體要求涵蓋了傳統的思想教育的精華,以及生命意識、多元文化和語文學習興趣、信心和習慣的培養。3寧鴻彬簡化課堂,由三個問題貫穿兩課時,讓學生從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信心和習慣。
總之,通過課堂實錄我們能夠得出1995年12月為北京八十中初一(一)班制定的教學目標大致:
1.重點字詞讀音及解釋 學生掌握“稱、駭”兩個讀音,準確理解“稱職、不可救藥、理智、駭人聽聞、隨聲附和”五個詞語。
2.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能用一個詞語概括人物主要特點。
3.學生學習運用排除、驗證、比較法能用一個字概括童話情節。
4.學生學習“析因閱讀法”,探尋眾人受騙原因。
教學重難點:
重點:1.第二課時5個詞語意思并在上下文語境中理解。2.閱讀思維方法學習。(排除、驗證、比較、析因)
難點:從課堂實錄看,這堂課難點并不突出。
上述四點教學目標只是從課堂實錄中推斷出的教學目標,但是還有一些目標未能體現。如:
第一,課文讀得不夠多,只讀了一遍,次數少,朗讀指導也不夠,許多描寫人物心理和語言的語句沒有要求學生讀。文中的心理、語言描寫是從孩子角度出發,而這恰恰是童話和一般小說的區別之一,教師應該將它放在教學目標中。
第二,童話特點沒有概括,如想象、幻想、夸張、象征,應該利用情節特點——曲折離奇、通俗反轉復述故事內容,這本應是童話教學中的目標,沒有實施。
第三,沒有用童話的方式教童話。加入圖片、影像、學生想象、改寫、表演的部分。
第四,沒有課外延伸,如閱讀其他童話進行閱讀思維訓練。
在新課標的引領下,語文課程改革有許多成績,但語文教師在追求目標時的虛浮也不得不引起重視,課堂教學需要恰當、明確的教學目標來指引。現如今高調的“人文性”似乎已經成為教學目標的主流,久而久之,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中出現了只注重文本內容的理解,忽視遣詞造句、閱讀思維培養、訓練方面的問題,這樣語文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味道。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導向。《皇帝的新裝》作為寧鴻彬老師的經典課例,其教學目標獨具創新性與前瞻性,真正實現了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守住了語文教學的底線,回歸了語文的本真。但也存在沒能實施的教學目標,通過分析旨在讓廣大教師更好地制定與落實教學目標。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李萍香.三維目標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落實[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4.
3.倪文錦主編.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
于漪,劉遠主編.名師講語文[M].語文出版社,2008.
閆文波(1989.10-)女,漢族,河北邢臺人,淮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