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振宇 (河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453007)
從《菽園雜記》中分析明朝監察御史和巡撫
栗振宇 (河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453007)
在明朝學者陸容的《菽園雜記》中,作者敘述了一件監察御史和巡撫對同一案件截然不同的處理結果的事情,引出了巡撫和監察御史的職責范圍問題。名義上隸屬于都察院,事實上只對皇帝個人負責的巡撫和監察御史職責不盡相同,在某種程度上也有地位高低、權力大小之分。筆者依據《菽園雜記》中對明朝巡撫和監察御史的介紹,結合《明史》職官志以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對監察御史和巡撫進行了簡單的分析,試圖揭示針對一個地方的案件,御史和巡撫都有權力進行干預的原因,并對兩者的關系進行解釋說明,從而更全面地認識明朝監察御史和巡撫。
菽園雜記;監察御史;巡撫
陸容是南直隸蘇州府太倉人,生于明朝正統元年。癡迷于書籍,曾任南京主事、浙江參政等職,與張泰、陸釴齊名,被當時人尊稱為“婁東三鳳”。顯而易見,陸容歷任大小官職,久經官場,因此對明朝政治運作模式比較熟悉,為他詳細論述監察御史和巡撫的職能運作奠定了基礎。喜好藏書、看書的優點又使得陸容知他人之難知,見他人之難見。這一切都有助于陸容寫出史料充足、說服力高的佳作,《菽園雜記》便是陸容的代表作品之一。《四庫全書摘要》里記載:“《菽園雜記》于明代故實,論述頗祥,多可與史參證;旁及談諧雜事,可并列簡編。”明朝大臣王文恪罷相回老家后,經常對他的門人說:“本朝紀事家當以陸容《菽園雜記》為第一。古人尚且對《菽園雜記》有如此高的評價,該書的價值可見一斑。
雜記記載,在明朝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南直隸的清理軍伍御史郭觀將一“誣告者”判刑,連坐二十四人,執法頗為嚴苛。作者陸容有一同族親人擔任里正,遂在懲罰之列。這可能是一宗冤假錯案,再加上諸多人不明不白地跟著受罪,因此陸容的同族親人想伸冤于當地的巡撫。因為不了解政治制度,不知道應該求助于誰,他便請教太倉的一位嫻習吏學、名叫査用純的賢者。査用純說:“巡撫與御史各領敕書行事,訴之無益也。”也就是說巡撫和御史各有各的工作,互不干擾,向巡撫訴訟此事是無用的,必須另尋他人。萬般無奈之下,陸容的同族親人便請教另一位名叫高以平的賢者,期望得到不一樣的答案。果然不出高老所料,都憲崔公正地處理了這一案件,二十四人被免去罪行。雖然從三法司的職責來看,明代的都察院、刑部以及大理寺同為三法司,是中央最高的司法機關,三者之間互不統屬,沒有上下級之分,但是刑部和都察院只有在得到大理寺的復核之后,才敢判決。高老在這里把地方巡撫比作了中央的大理寺,認為監察御史和巡撫的關系,就像刑部、都察院與大理寺的關系。在他看來御史已經比地方提刑按察使司的權力要大,皇帝不放心御史,所以才任命中央官員代表他巡按地方,充當巡撫一職。事實也果真如此,地方巡撫確實有這樣的職責和權力。巡撫和總督在明朝前期的時候,可以認為是純粹的監察大臣,皇帝為了壓制權力過大的監察御史,督撫才得以慢慢地從單純的監察大臣,發展成為節制三司的地方大員。需要說明的是,督撫雖然權力在逐漸增長,卻始終沒有成為一省或者數省的最高行政長官,反而一直隸屬于都察院這一監察系統。《菽園雜記》也對巡撫作了簡單的介紹:“巡撫官,永樂年間已有,僅設于機要處。洪熙、宣德初年,添設漸多。景泰以來,悉置都御史。初蓋以御史在外,多桀驁不馴,以此抑之耳。以今計之,亦太盛矣。蘇松等處,鳳陽等處,順天等府……貴州、福建,凡二十人。銜署不同者,兩廣曰‘總督軍務’,蘇松等處曰:‘總理糧儲’,鳳陽等處曰‘總督漕運’,湖廣、云南等處皆曰‘贊理軍務’……順天府等曰‘整飭冀州等處軍備’。余皆稱巡撫,鄖陽等處曰‘撫治’,蓋主管流民也。”正如陸容敘述的那樣,巡撫制確實始于永樂年間。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派遣尚書蹇義等官員二十六人巡行天下,安撫流民,唯恐因重大災害發生后百姓會揭竿而起。因這種方式效率較高,效果顯著,此后逐漸委派一批侍郎、左右都御史、少卿等官去巡撫各處的邊境腹地,辦完兒事情即刻回朝廷復命。這樣的官員,當時稱為“巡撫”或名“鎮守”。顯而易見,最初巡撫不是正式的官職,僅僅是臨時性質的監察大員而已。長時期的發展,負責一省或數省具體事務的巡撫漸漸成為固定的專門設立的官職。巡撫兼軍務者加提督,有總兵地方加贊理或參贊,所轄多、事重者加總督。他如整飭、撫治、巡治、總理等項,皆因事特設。其以尚書、侍郎任總督軍務者,皆兼都御史,以便行事。可見,巡撫和總督沒有本質的區別,管理的事務多且重要的巡撫可能會升任總督,都是皇帝委派的欽差大臣。
依據《明史》職官志,大明最高監察機關—都察院的官員大致上可以分成三種。第一種是諸如都御史、副都御使的中央高級官員,他們職專糾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第二類是照磨、都事等職,可能協助都御史處理都察院的具體事務。第三類是十三道監察御史110人,正七品官員,分布在山西、河南、浙江等處。上述的清理軍務御史郭觀應該是負責具體事務的派往浙江的監察御史。十三道監察御史有巡視兩京(北京和南京)和巡按地方之分,代天子巡守地方的監察御史享有“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的權力,按臨所至,必先審錄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辯之。不說其它,單單“大事奏裁,小事立斷”足以表明御史權力之大,不受地方行政官員和監察官員的約束。事實上,監察御史非但不受地方提刑按察使司的控制,反而奪取后者很大一部分權力,“按察之體勢由是始輕”,按察使司的地位一落千丈.此外,雖說監察御史名義上是都察院的屬官,但實際上是不受都察院高級長官都御史的控制的,因為他們還有監督兩京、六部、甚至都察院高級官員的職責。
首先,巡撫或者十三道監察御史名義上都是隸屬于都察院的官吏,但實際上都不受都察院的控制,只對皇帝一人負責,可以認為是獨立行事的官員。其次,巡撫比監察御史的權力要大,面對冤假錯案等重大事情時,巡撫可以不等皇帝的敕令,自己決定問題的處理辦法,上述的巡撫都憲崔公和御史郭觀一事就可以很好的說明這個事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巡撫一職往往由皇帝信賴的監察御史兼任,也可以由尚書、六科給事中等中央要員擔任。因此,只有當巡撫和監察御史由兩人擔任的時候,兩者之間的地位高低才能顯現出來。最后,監察御史、巡撫以及提刑按察使司構成了制約地方政權的三大監察系統,皇帝得已牢牢控制地方。
[1](明)陸容.菽園雜記[M].中華書局,1997.
[2] 陳宇赫.明代大理寺研究[M].中華書局,2013.
[3] 陳茂同.中國歷代職官沿革史[M].昆侖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