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潤清 胡 雋 顏 煌
(1.3.北京舞蹈學院人文學院 100000;2.河北師范大學匯華學院 050000)
淺談戶外空間舞臺監督育成實踐
王潤清1胡 雋2顏 煌3
(1.3.北京舞蹈學院人文學院 100000;2.河北師范大學匯華學院 050000)
我們通常理解的舞臺監督往往活躍于劇場舞臺,其實不論何種舞臺,實質都是空間的一種形式,山水實景、廣場、花園、空地均是當下舞臺監督施展職責、技能的實踐舞臺。將劇場舞臺在空間層面無限拓展,增加舞臺各類表現形式及觀眾參與方式,可以讓舞臺的空間意義及觀眾感知力度不斷加以延伸。
戶外的舞臺監督相比于劇場中更有趣味性并且更具多樣操作性,在某種程度上,劇場帶給人們的禁錮和束縛,總會多少存在一些,劇場中昏暗的燈光或多少會給人帶來一種壓抑的工作壞境,有時也許并不利于工作的進展,舞臺演出又存在著不可復制性,更考驗一個人精神高度集中的體現。談到戶外,由于工作環境和工作心態的改變,更利于臨場的發揮和應急事件的處理,而不只是單純的在后臺操縱,對于舞臺監督融入整個演出活動更方便的掌握全局,也可以更輕松的管理好空間調度。
做一名劇場舞臺監督必須兼具各類品質,戶外空間舞臺監督同樣如此。我們按照常理去認識舞臺監督會先想其身份或者承載的榮譽獎項,其實不然,不論是何種舞臺空間下的舞臺監督,最為重要的是其是否愿意將舞臺空間看成是自身的實踐作品,用心、用情去做的同時,才能夠發揮其本身最大的對于舞臺空間的責任。我們通常會理解一個成功的舞臺監督是會將責任進行到底,我們會用“承擔”這個字眼,而對于一個職業或是一個舞臺空間來說,舞臺監督者的興趣與責任是融匯一體的。
在此基礎上,舞臺監督者應當努力讓排練前、排練時、現場和結束后四個階段,均能使得舞臺空間一切諸如音響、燈光、道具等均能合乎制作要求。如果我們簡單認為就此劇場、戶外舞臺監督的任務結束,則是最大的錯誤。本文舉戶外空間舞臺監督為例,在戶外空間,因為環境的開放,不定因素要遠遠高于劇場。戶外空間更加需要注重舞臺監督者的專業素質及制作情緒,是會影響著劇組成員之間關系的。在實踐之中,戶外舞臺監督在開始及能力不強階段,往往會自動選擇簡單且被動去完成的任務,這種類似催場的場務工作會將每一個細節無形中增加非藝術化處理,徒增瑣碎。真正進入戶外活動制作狀態的舞臺監督,是戶外舞臺監督能夠并且愿意接受這項責任,他試圖與團隊中的導演、制作人、演員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從而可以共同完成活動。
事無巨細的舞臺監督。在戶外空間辦活動,優秀的舞臺監督需要事先考慮周全所有的事宜,在面對正常流程與突發事況時,得以靈活自如面對,且鎮定的氣場,會因其而影響整個團隊。對于舞臺監督,需要考慮的事情不是很多的問題,而是全面。你需要坐下來,靜靜思考每一個業務流程,在此基礎上,還要知道,待會團隊都要做什么,下一個小時呢,明天呢,后天呢,下周呢?且每個人都知曉自己的職責事宜嗎?你還應該手握劇本、人員分工表、策劃案總表、現場流程圖、提示本、任務核實清單、采買單,以及可供隨時拍照記錄影像的空間充裕的手機。你會很興奮,如果你是熱愛這些裝備的,因為這些裝備能夠讓你感到踏實,所有這些都是幫你提前做準備的工具。當然,別光坐著了,還需要預料每一個環節究竟會發生一些什么事情。如果事情哪里會有突發狀況,你還要考慮到此變動會對整體活動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你要根據這個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嗎,相關的人是必須要通知到的。
相比具有標準觀眾席與正式舞臺的傳統劇場,戶外空間在音響等現場效果上不盡如人意,但是開放式空間的現場氛圍營造卻可以起到特殊的效果,這也是戶外空間舞臺監督實務體現之所在。
首先,是戶外空間舞臺調度的問題。
賦予藝術行為的空間拓展意義。讓觀眾能有一個空間的意識,是戶外舞臺監督最基本的戶外活動空間拓展法則:不論是何種文化、藝術中的各種載體的屋里空間位置,甚至是人體本身的身體語言(例如,用身體的一個部位進行立體運動,創造性書寫表達人物情緒與意識),都是一個空間的概念,可以交疊,可以體現,都需要用三維空間進行思考與度量,跳出平面思維,明確大空間與小空間的概念。
戶外舞臺空間最大的棘手問題就是不如傳統劇場舞臺空間立整,也就是不規整的舞臺會導致戶外舞臺監督最頭疼的事情。
其實不然,用創造性的舞臺調度,是可以解決這樣一個問題的。例如一個空地廣場,如果因客觀樹木、建筑、固定桌椅而影響了整個原本舞臺空間布局策略,是個讓舞臺策劃者頭疼的事情。但是如果將其進行有意思的區間布局呢?
原有的一大片空地不能使用了,那我們就劃分為兩個空地,根據“裂痕處”劃分為“活動區A”和“活動區B”,這樣,一個大舞臺,變成了兩個小舞臺。這種設置巧妙化解了活動空地的客觀阻礙,也將舞臺因素更加多元與多功能性,便于場地活動的舞臺調度,是空間上的有機分割與融合。這里有一個小的提示,如果能夠將兩個小舞臺進行區隔,空地的板塊感將更加強效。例如可在“活動區B”基礎上設置內容,承辦一個額外的活動內容,同步展開,也可在形式上大作文章,可在“活動區B”上設置一個人工帳篷,并在帳篷裸露部分裝扮,力求在形式上與環境、活動主旨相匹配,也與“活動區A”有了對比與區隔效應,更充分運用戶外場地空間,形成多層次現場。甚至,還可找到合適的位置,設計出“活動區C”“活動區D”“活動區E”等。
需要注意的是,要使得重新劃分的現場空間,符合活動本身的和諧性,體現空地劃分后的結構穩定性,在活動策劃與創意設計過程中,必須結合場地原有樣貌,將認定因素與自然環境空間因素整合,同時,不同的區域,可以體現出戶外舞臺空間的多視角、多功能性。
這里需要提出,不同活動現場之間的聯系也是有必要的,如策展、現場活動等專場元素的一個時期或同時展現。因為每個形式領域的問題,在專場的情況下,活動的融合形式并不高,但倘若在活動同時可以開展同場域內的其他活動的空間布局,亦可幫助參與者更好的了解活動性質與要求,也能夠激發活動本身的創造性與想象空間。
其次,是戶外空間外圍民眾參與的問題。
盡管是戶外空間具有開放性,也不代表著所有臨時觀眾的有效參與,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將路過民眾轉化為參與觀眾,畢竟我們需要換位思考的是:那些好奇的民眾,卻駐足在戶外現場不遠的地方,透著空氣縫隙,好奇地瞄著這里,探奇這里究竟發生著什么。因此對于戶外活動而言,無形空間營造的同時,即使開放,而在某種程度上又是“阻隔”,這種無形的屏障“屏蔽”掉了部分陌生卻潛在的觀眾群體。
一個最簡單的土辦法是,在現場空間門口,整齊擺放兩豎排座椅,寓歡迎之意,“明確”示意民眾這個空間是歡迎大家進來共享參與的。就此,外圍空間與活動現場空間之間的距離也得以打破。
第三,是戶外活動現場觀眾融入的問題。
觀眾進入活動現場,應該如何進行空間上的調度吸引呢。其實,這是關乎引導者或者”師資力量“的課題,但是在空間上,也可進行很大程度的設置。不需設置專家席或是評委席,試想,一個開放性的舞臺,設置這么多的高高在上的人物,是否會在空間上格格不入。可設置一些觀眾看臺,當然在活動現場高潮之時,則顯得無關緊要,但是仍舊需要創設,這是一個活動環節引入的觀眾”駐扎“位置基礎。
這里需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是否需要通過贈品吸引或者留住觀眾。活動的目的是讓觀眾積極參與,享受活動所帶來的放松與休閑,我想不論是何種主題下的活動策劃,宗旨均應當如此。雖然社會的服務性(如端茶倒水似的“贈品”)應貫穿活動始終,但并不意味著“贈品”服務就是整個活動的唯一指標。如果在戶外活動的時候,通過禮品贈送的形式吸引的并不是主要“權威觀眾”,禮品只是一種形式,對于“志同道合”的受眾目標并非完全手段,而一定要知道的是:濫用一種渠道外的方式,會將活動的整體性與藝術性削弱,反而不利于活動空間藝術的營造。
談到戶外空間活動理念,作為有志于從事戶外舞臺監督的你來說,需要注重一個原則,就是你的活動策劃上的創意、藝術性,也就是你的創作力最大程度在戶外統籌的體現。你的舞臺就是你的一個概念,你可以設立文化、藝術創作的體驗區,對中國戶外空間活動策劃來說,要在沒有體驗公共空間概念的情況下逐漸向西方實驗作品學習,導入體驗區構建的概念,引入民眾文化藝術的創作,只有有了民眾參與性體驗環節,才會有民眾意識的崛起。
在活動策劃上,你想做的是一個構思布局。就像寫論文,不論是題目體現還是文章創作,都應是一個主題,那么你的活動策劃也應該有一個理念,不要過于雜糅。而在一個主題下,是可以有分論點的,但是一定要將其之間有著主線的聯系。
戶外空間舞臺監督者,事無巨細。其中最為影響活動本身的,就是戶外活動的創意策劃。在這里需要總結的是,創意策劃不僅僅是形式上與理念上的創意,還需要以大眾需求為創作前提,其創意策劃要將主題、素材、創作者的創意理念和大眾審美觀念相融合。在諸多創意方案中,不斷篩選和取舍,或在最初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改進,用新的思路和新的角度進一步探索出富有創意和有價值的方案。在確定出最佳方案以后,可以圍繞創意策劃的主題,本著最優化的原則進行戶外公共藝術空間的創作。
戶外空間的公共環境可以促使參與者享受公共生活,促進民眾之間的交往和情感溝通。戶外空間舞臺監督,事無巨細,考驗著舞臺監督者如何讓一切事情順利地進行的能力。優秀的戶外空間舞臺監督者,需要承擔責任,需要保持冷靜,需要張開眼睛和耳朵而同時閉上嘴巴,需要事先考慮周全,需要體貼入微,需要保持幽默感,需要有組織能力和效率,需要守時可靠。如果你想做一名優秀的戶外空間舞臺監督,那么,溝通、管理、策劃、執行、善后等能力,就是你每一次戶外實踐活動所要積累的過程與目標。
王潤清,北京舞蹈學院人文學院藝術傳播系15級在讀學生,專業領域:藝術管理。
胡雋,河北師范大學匯華學院教師,專業領域:民間舞教學。
顏煌,北京舞蹈學院人文學院教師,專業領域:藝術管理、社區舞蹈管理、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