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靜 沈林明 (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 200237)
新媒體時代下傳統文化如何融入青年的日常生活
——從研究青年亞文化的角度入手
呂 靜 沈林明 (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 200237)
從美國的芝加哥學派到英國的伯明翰學派,青年亞文化的研究及其演變,使我們感受到了青年亞文化對主流文化的抵抗和依存的雙重特性。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青年亞文化的特征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它的娛樂性,相關性,主體性,視覺性和即時性,讓我們有了新的角度去探討如何使傳統文化融入青年的日常生活。
青年亞文化;新媒體;傳統文化;融入
每個人的成長道路上都有兩種時間:個人時間和社會歷史時間。人的腳走在生命的路上,路也反過來作為負擔壓在他們的肩背上,作為資本裝在他們的行囊里。1這是人與環境之間最直接也最固執的關系,在社會歷史這個環境中,青年作為最蠢蠢欲動的人類階段,他們的一切變化無不反映著環境的變化,兩者相互順承,相互制約。而青年文化作為主流文化,政治文化,大眾文化,精英文化中的最后一個維度2,有著與其他維度相似的文化本質,其本身特立獨行的結構形式,伴隨著社會歷史境遇中人們的成長歷程和日常生活,同時也像一個完整的階段,無法避免地經歷著每個興起與衰退的環節。新媒體時代下的青年文化跟傳統文化一樣受益于新媒介的呈現方式,但相比較于傳統文化,青年文化更加適應新媒體的技術更新和形式變化,它擁有傳統文化不具有的新時代特性,比作為主流文化一部分的傳統文化更加貼近人們在青年階段的求異心態。
青年文化,實質是青年走向成年這個階段的外顯與內在體現,這個體現承載著復雜的表達形式,而相對于基本認同主流價值的青年文化,青年亞文化則具有非主流,邊緣性的“亞”文化或“次”文化特征。如果要討論在新媒體時代下,青年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脫節問題,把重點放在青年亞文化的探討上想必會更加合理,作為青年文化的支流,青年亞文化反映著青年文化的共性,同時保有自身的鮮明特性,從青年亞文化的角度入手,探究青年亞文化的社會意義和審美思潮,探尋新媒體時代下青年亞文化的變化規律,結合傳統文化的現有處境,推動傳統文化融入青年群體的日常生活,從而實現兩種文化的良性互動。
美國芝加哥學派和英國伯明翰學派先后對青年亞文化問題進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兩個學派獨具特色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基礎,對青年亞文化后續研究的推動產生了巨大的意義。
芝加哥學派開創了越軌社會學的研究路徑,以當時社會出現的各種違反社會規范的越軌行為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越軌動因,越軌人群的身份認同以及強勢文化對越軌行為的塑造等問題,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對伯明翰學派及更晚近的亞文化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繼承了芝加哥學派的研究立場和研究方法的伯明翰學派,融入了英國本土將具體文化現象置于社會歷史之中進行考察的學術傳統,從歐陸哲學中吸取營養,將意識形態主體建構理論,文化霸權理論以及結構主義符號學等引入亞文化研究,伯明翰學派的重要研究方法是將亞文化現象看做是邊緣人對主流文化和霸權文化的抵抗。以伯明翰學派為代表的傳統青年亞文化理論基本上是先驗地預設了青年亞文化對主流文化的抵抗和依存的雙重特性。3伯明翰學派贊同研究青少年與其社會階級、地位的關聯, 并考察他們是否受階級因素、結構因素的影響,這種贊同也就是把青年亞文化的發展變化,與社會環境的發展變化進行同步化的考量。
大眾傳媒時代下社會傳輸的文化,對于青年來說,是一種單向傳輸的文化,媒介擁有者較少得把青年作為擁有主體性意識和創造力的參與者,也較少得與青年受眾者進行雙向的溝通交流,這種約束,限制了青年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及時互動,也使青年亞文化更加得封閉和遠離社會。進入到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技術的提升,反轉了這種青年無法參與文化交流傳輸的現象,青年成為了自身文化的媒介形象。新媒體鼓勵青年把身邊正在發生的日常生活細節上升到“藝術審美”的高度,并讓這些日常生活細節能夠傳達意義。4
在新媒體時代下,青年亞文化呈現豐富的娛樂性,甚至娛樂不再是青年亞文化族群表達情感的常用途徑,而是其本身就成為了亞文化族群的感覺、認知、情感。5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為青年亞文化提供更為娛樂化的成長環境和表達方式。“一代青年對待權威的方式并不是公然抵抗和反對,而是采用拼貼‘戲仿’‘揶揄’‘反諷’的手段對其盡情調侃和譏刺,同時獲得自我愉悅和狂歡。”6青年亞文化不再執著于傳統社會的主流文化,也不再拘泥于自己所處階段的解構形式,他們更傾向于把日常生活的碎片記憶當作自我滿足娛樂的短暫釋放。
于是青年亞文化在新媒體時代下的特征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娛樂性、相關性、主體性、視覺性和即時性。這些總結雖然只是為了表征青年亞文化在新媒體時代下一個動態的行為特性,但它的意義在于反映了青年亞文化與作為主流文化一部分的傳統文化中之間的根本差異,從而從本質上,為我們討論兩者之間的脫節問題找到切入點和可行的方式方法。
1.娛樂性:與以往非主流文化給世人一貫的抵抗性已有很大的出入,赫伯迪格在《亞文化-風格的意義》中過分得強調亞文化風格的抵抗功能,不同程度地忽視了媒體在亞文化風格形成中的作用以及亞文化與收編的復雜關系7。青年在新媒介的支持下,傾向于借助網絡,手機等新興媒介進行即興的感官享受,通過這些方式獲取自我的愉悅和狂歡。新媒體時代下的青年亞文化,已弱化了固有的抵抗傾向,其文化意義也漸漸被娛樂化的過程稀釋,但青年正是在這種新的文化傾向中釋放著自己,并與整個主流文化產生著多元多向的互動。
2.相關性:體現在青年日常生活與新媒介之間的頻繁互動。如果將圖像符號虛擬化,數字化視作一種大眾文化現象,那么它隱含的是生產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意義,即相關性。8新媒介的技術創新,使青年只要通過簡單便捷的媒介操作,就能分享自己的內在情感和外部關系,其獨立自由的意義生產權在被賦予的同時,讓青年成為了自身文化的媒介象征的宣傳者,利用后現代文化本文中碎片化的表達形式,表達自身關于社會,關于主流文化的看法與見解。
3.主體性:主要體現在青年成為了意義生產權的新主體。隨著新媒介技術的不斷創新,主流文化無法再像大眾傳媒時代下那樣擁有絕對的文化傳播主導地位,因為青年亞文化的青年主體更善于嘗試新的技術手段和新的技術媒介,更擅長使用圖像和影像來作為他們的符號形式,所以他們漸漸擺脫了主流文化的限制與束縛,成為意義生產權的新主體,有能力去建構自身的媒介形象。
4.視覺性:新媒體時代下,我們無時不刻地暴露在視覺化的日常生活中,青年的視覺建構自身媒介形象,體現了青年的自我實現方式的突破,任何符號圖像都可以成為青年建構自身意義的工具。
5.即時性: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人們不用親臨現場就可以通過圖像進行信息的采集和遍取。這種即時性不僅僅體現在圖像符號的采集和傳輸上,它也體現在青年進行意義生產的過程中,青年視覺化地把握這個世界與自己的關系,也利用自身意義生產的權利,積極地,即使地建構自身的媒介形象。
傳統文化和青年亞文化在新媒體時代下的處境就像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一個雖然是主流文化,卻漸漸淡出了公眾的視線,一個只是“次”文化,卻無時不刻的,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新媒體傳播文化的快捷便利,數字化保護的積極開展,從一個層面上說明了新媒體技術對傳統文化的支撐作用和有利面,但新媒體時代本來就是一個青年時代,新媒體技術本來就是青年更擅長的技術,從青年亞文化的角度探討青年在新媒體時代下的文化表達,更利于兩種文化的溝通互動。
1.傳統文化的傳播應該有選擇性地滿足青年的求異心態
青年亞文化是青年按照自己的路徑實現意義生產,所以像是服飾符號、建筑符號、器具符號、身體符號、影像符號更能成為他們建構自身意義的工具,所以我們應該有選擇性地傳播這類的傳統文化,使青年的求異心態得到滿足。
2.傳統文化的傳播需要滿足更多的娛樂性
青年追求日常生活的娛樂性是青年亞文化在新媒體時代下的一個特征,所以我們可以結合影視作品、娛樂節目和音樂編曲中的娛樂性來傳播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成為青年日常生活娛樂的一個選擇。
3.傳統文化的視覺性呈現應該滿足青年的視覺審美特征
傳統文化在新媒體時代下的視覺性呈現,主要體現在網站與各種終端的界面設計上,而青年在新媒體時代下的視覺審美特征更符合后現代主義的平面特征,所以如果想要吸引青年去關注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在傳統文化的傳播界面上滿足青年的視覺審美特征。
4.讓青年更多地擁有參與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過程的機會
在新媒體時代下,青年作為意義生產的新主體,如果讓青年更多地擁有參與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過程的機會,那么他們在構建自身媒介形象的同時,必定會受到參與主流文化構建的影響,而這些影響也會因為青年亞文化的相關性和即時性,而被更多的傳播與分享,從而使傳統文化更好得融入青年的日常生活。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青年亞文化的特征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它的娛樂性,相關性,主體性,視覺性和即時性,讓我們明白了從青年亞文化的角度去探討青年在新媒體時代下的文化表達的重要性。傳統文化的傳播應該有選擇性地滿足青年的求異心態,滿足他們的娛樂性,同時應該符合青年的視覺審美特征,并讓青年更多地擁有參與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過程的機會。
注釋:
1.何塞·馬喬多·佩斯,黃覺.過渡與青年文化:形式與表演[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2001(2):93-105.
2.劉悅笛,劉陶.當代新青年“新文化”的結構與走勢——兼論亞文化與反文化研究的本土適用性[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3(6):38-42.
3.馬中紅.新媒介與青年亞文化轉向[J].文藝研究, 2010(12):104-112.
4.嚴亞,董小玉.青年“符號游戲者”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構[J].南京社會科學,2015(12):90-97.
5.李虹.論娛樂作為青年亞文化的感覺結構[D].蘇州大學,2014:1.
6.馬中紅.新媒介與青年亞文化轉向[J].文藝研究,2010(12):104-112.
7.迪克·赫伯迪格,陸道夫(譯),胡疆鋒(譯)等.亞文化:風格的意義[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9(6):93-93.
8.嚴亞,董小玉.青年“符號游戲者”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構[J].南京社會科學, 2015(12):9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