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婧婷 (牡丹江師范學院 國際教育學院 157011)
沙俄決斗文化發展的必然性及其反映出的人文主義精神
徐婧婷 (牡丹江師范學院 國際教育學院 157011)
沙俄文學作為世界文學史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推動歷史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有其獨特的影響性。在歐洲文化與沙俄文化的碰撞中,歐洲騎士文化轉變成畸形的決斗文化以其直接侵略性瞬間席卷俄國大地,并在黑暗的沙俄社會上以一種精神解放、追求尊嚴覺醒的新形式廣泛傳播。文章從沙俄決斗文化為研究主體,分析決斗文化在沙俄盛行的根本性原因及其反映出的人文主義精神。
沙俄文學;俄羅斯性格;決斗;人文精神
15-16世紀,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碰撞盛況空前,文藝復興運動在推動更是將人性思想傳遍歐洲各地。在提倡人性、反對神性的大背景下,歐洲社會上逐漸流行起一種極端表現人性、維護人權的風俗。這種風俗引發的潮流就是一種直接野蠻的維權行為——決斗。這種風俗依靠著文藝復興崇尚個人解放的東風作為貴族捍衛自己榮譽的一種激烈的方式成為了當時社會上的一種貴族時尚,并以其獨有的侵略性傳播大范圍的流行于當時的社會。
決斗文化,是一種新型的野蠻擴張型文化,該文化并非與俄羅斯傳統文化同根同源,而是作為一種外來文化,生于歐洲本土國家,卻以一種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整個歐亞大陸。這種決斗外來文學是一種歐洲中世紀騎士精神的遺風,與傳統的俄羅斯貴族文化背道而馳并以一種畸形的自我尊嚴覺醒方式不斷發展并深刻的影響著俄國各個階層。其在推動了俄羅斯文化歷史的情況之下,也有其悲觀性,決斗文化是俄羅斯社會文化正常發展道路上的荊棘,是一種人性與社會準則之間相抗衡而產生的一種非正常發展模式。
無論何種文化的傳播都有其必然性,決斗文化在俄國的傳播不是偶然的。18世紀,各國改革之風盛行,在俄國隨著彼得大帝各方面改革的深入及西方啟蒙思想的影響下,俄國上流社會的貴族子弟積極投身到了傳播歐洲先進思想文化的大軍中,其中,決斗這一社會風俗也在俄國迅速流行開來并影響著大部分俄國上流社會貴族的思想和生活。從沙皇政府采取的針對決斗的現實性措施中就可以看到決斗文化在俄國的大規模傳播。如彼得大帝在位期間就明確指出:“如果發現有人違背法律參與決斗,無論結果如何,決斗雙方都將處于絞刑,決斗副手和證人也需處于絞刑,決斗中死去的人也需重新吊起處以絞刑。”可即便如此,大方面的制止并不能在決斗之風盛行的俄國產生任何實質性的影響。
18世紀末19世紀初,可以說是俄國決斗之風最為盛行的時期。政治上,葉卡捷琳娜女皇頒布了《軍官間爭端審理原則》,該草案在法律理論層面上將決斗半合法化,給予了決斗非正常傳播的官方渠道。更有甚者,在亞歷山大三世統治時期,其頒布的第18號軍事法律條例中則明確指出并強調了決斗的合法化,沙皇政府這種放縱不反對的態度為決斗之風的風靡提供了政治保障、法律保障。縱觀決斗文化,表現出了俄羅斯專制獨裁體制下的現當代人民從無思想無追求的“死魂”模式向追求自由、追求尊嚴的人的轉變。作為捍衛自己尊嚴以及榮譽的方式,決斗以其獨有的以生命為代價的形式成就了自我價值的實現。
決斗作為一種特殊而激烈的社會現象,在不同時期的俄羅斯文學創作史上都得到了充分的描寫和具體的體現。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表現充斥在貴族、軍隊、知識分子之間的決斗現象在十九世紀的俄羅斯文學作品中都有大篇幅的描寫。在普希金的作品《射擊》中,主人公希爾維奧就大方地承認“我們團里決斗是家常便飯。一切決斗場合我都有份,不是作為公證人就是作為當事者。”文章大篇幅的描寫了主人公希爾維奧決斗的具體細節,用細致驕傲的口吻講述了決斗對主人公的重要性,他將決斗當做了一種人生追求,不懼怕生死,崇尚決斗帶來的人生快感。沙俄詩歌史上的“太陽”普希金與丹特斯的決斗可以說是沙俄文學史上最讓人不堪回首也是最為慘烈厚重的一次決斗。萊蒙托夫為悼念普希金之死而寫下的《詩人之死》中,就明確的用榮譽的奴仆來形容普希金,其他一切參與決斗的人都是為了捍衛自己的榮譽,尊嚴,歸根結底,大家都是榮譽的奴仆。榮譽凌駕于生命之上。喪失榮譽的生命一文不值,而這種思想也為決斗文化的盛行提供了足夠的社會輿論壓力。普希金在《葉甫蓋尼·奧涅金》中寫到:“榮譽的動力,我們的偶像!整個世界旋轉在這個軸上。”可見,榮譽性在決斗文學中所占的地位。
決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還表現出了沙俄人文特點中的極端性。隨著決斗文化的普及與在人民群眾中的推廣,大部分貴族階級解決問題的方式開始變得單一,而當時最為直接的解決方式——決斗就成為了唯一解決沖突問題的方法。中國文化中雖然有“士可殺不可辱”的尊嚴需求,可卻存在著“能屈能伸”的箴言警示。而沙俄野蠻文化中盛行的因無法約束自身情感,陷入無理性思維,只單純依靠決斗這一方法來解決問題的行為可以稱之為一種破壞性害人害己的舉動,這種非理性行為在中俄文化中有鮮明的文化對比差異。
隨著時代的發展,沙俄貴族階級的沒落,現今文化史上決斗文化已近乎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為后世提供文學資料的俄羅斯決斗文化總會在逐漸深入探究中帶給人們深深的思考。這種以非理性為主的決斗文化無論留在史冊上的是是還是非,是榮還是辱,是興還是亡,都有其必然存在的歷史意義。在研究決斗文化時,無論決斗文化帶給人類文明是怎樣的殘忍與慘烈,其追求自我尊嚴,實現自我價值的方式都值得我們尊敬。
[1]任光宣.俄羅斯文學簡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尼·別爾嘉耶夫. 俄羅斯思想[M].三聯出版社,1995.
[3]金亞娜.俄羅斯文學中決斗主題的人文精神[J].外語研究,2003(4).
[4]林梅.激情與凋零——俄國決斗歷史及普希金作品中決斗情節之分析[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8).
[5]季明舉.談談普希金作品中的決斗[J].俄羅斯文學,2007(4).
牡丹江市社會科學課題項目(151102)。
徐婧婷(1990-),女,滿族,黑龍江牡丹江人,碩士,牡丹江師范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助教,主要從事俄語語言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