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瓊(中山紀念中學528454)
淺談新課程下“音樂與舞蹈”模塊教學
陳 瓊(中山紀念中學528454)
音樂與舞蹈模塊教學是中學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音樂教學中主要實踐內容之一,是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實踐能力以及提高藝術創造力的最佳音樂教學形式之一。本文對曾經教授的蒙古族音樂舞蹈《灰色的馬》進行教學反思,結合《音樂課程標準》,深入探究,充分體現新課程的理念。
音樂與舞蹈;興趣;實踐;創造
音樂、舞蹈是情感藝術,往往作品中蘊含豐富的文化,愉悅生活,帶給人們美感,使人們獲得高雅的氣質。而音樂、舞蹈對于學業繁重的高中生來說,可以調劑生活、減輕壓力。作為一名高中音樂教師,讓學生真正愛上音樂、舞蹈是工作中的首要任務。同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舞蹈實踐活動, 豐富情感體驗, 使高中學生的情感世界受到熏陶, 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親人、對他 人、 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追求,思考并規劃人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愿望。
在新課程下的音樂教學中,《音樂與舞蹈》模塊強調大膽實踐并鼓勵藝術創造,如果想把學生完全帶入音樂與舞蹈的情景中,首先需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擴大他們的文化視野,再帶領學生一步一步走進藝術的殿堂,陶冶情操,提高學生藝術審美能力。在此就音樂與舞蹈模塊的教學,結合實踐經驗,探究如何有效實現教學中的三步走。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以興趣愛好為動力。興趣是音樂學習的根本動力和終身喜愛音樂的必要前提。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和風趣幽默的教學語言,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對音樂、舞蹈的興趣,不斷提高音樂、舞蹈素養,豐富精神生活。
藝術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在模塊教學中,我常以文化生活與音樂、舞蹈的關系為核心,以音樂與舞蹈作為研究對象,帶領學生探索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與表現文化的規律,研究它們的文化特點與形成的各種因素。創設學習情景,激發學生對音樂、舞蹈的興趣和探究愿望,重視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探究過程。
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基本要素,因此,我在選用教學素材方面格外用心。通過平時教學經驗積累,選用素材方面,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盡量選擇旋律簡短,節奏鮮明,韻味突出的音樂,重復數遍即可印象深刻;其次,舞蹈動作需風格特征顯著,手腳配合動作簡單明了;最后,拓展內容豐富精彩,與教材內容緊密結合。
除了豐富的教學內容,緊湊的教學節奏、清晰的教學思路、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是評價教學好壞的最主要因素。例如,我在設計《灰色的馬》一課中,從認識蒙古族音樂、舞蹈,到深入體驗蒙古族音樂,再到學習蒙古族舞蹈,最后創編舞蹈組合,環環緊扣,循序漸進,效果顯著。民族音樂、舞蹈來源于生活,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馬是唯一可以信賴與依托的精神支柱,因此我選擇馬作為本課的主線,貫穿始終,讓學生體會到蒙古族音樂、舞蹈與馬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領悟藝術來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
縱觀教學設計,始終以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啟發者的身份出現,把學生推向主體。用趣味、現代的教學形式,讓學生自省自悟,從而一步一步地完成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真正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每一教學環節得以順利突破。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老師的激情也是尤為重要的,不僅需要語言表達幽默,而且肢體語言也要豐富,就是所謂的繪聲繪色吧!老師是課堂的推動者,影響著每位學生,帶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老師只有用激情去感染學生,設想的教學思路才能得以超常的發揮,教學目標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總之,只有豐富、生動、幽默的課堂,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有效提高課堂的效率。
“音樂與舞蹈”有別于其他文化課程,他要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領域強調學生的藝術實踐,鼓勵學生大膽參與各項活動。通過藝術實踐,有效提高藝術素養,增強學生藝術表現的自信心,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音樂與舞蹈”既不能缺少音樂,更少不了舞蹈。并且要將音樂與舞蹈有機結合起來。現在“音樂與舞蹈”的課堂常常成為單一的“舞蹈課”,這也正是舞蹈老師容易疏忽的重點。我們要嚴格遵守新課程下的指導思想,突出音樂特點,結合舞蹈進行全方位的審美教育。因此,在課堂中要載歌載舞,活躍氣氛,達到雙贏效果。例如在民族民間舞教學中,為學生創設民間生活情景,鼓勵學生大膽實踐,采用民間多種歌舞形式,體驗音樂與舞蹈,感受氛圍,了解民族民間文化。
在實踐過程中,引導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探索”是至關重要的,學生也感受到思考、質疑帶來的無窮樂趣。為了讓學生能多思考,我會拋出問題,讓大家積極參與討論,并主動研究探索音樂、舞蹈的來源,他們必須用發現的眼光去思考問題,才能提出問題,并期待著解決問題。例如,我在教授《灰色的馬》一課中,當教到“勒馬手”這一舞蹈動作時,首先我提問“蒙古族最常見的運動是什么”,這時學生會大聲喊道“騎馬”,自然有過騎馬經驗的學生就會把感受與大家一起分享。但是藝術高于生活,借此機會,我會把經過美化的舞蹈標準動作示范給學生看,并要求學生通過欣賞說出動作要領。創設質疑的情境,將問題的關鍵結合教學內容和目的,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在課堂上進行藝術的渲染,造成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情境,能使學生進入角色,身臨其境,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
在“音樂與舞蹈”的模塊教學中,讓學生“動”起來,體驗音樂、感悟舞蹈,最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真正是我們的出發點。但對于從未受過專業訓練的普通高中學生來說,藝術音樂、舞蹈陌生且遙遠,如何能在短短的時間內,既讓學生體驗音樂的韻味,又能準確掌握舞蹈的風格特征,這無論對我還是對學生都是個挑戰。高中學生在練習舞蹈過程中,較多的是害羞,不敢練習。每次在實踐課堂上,我示范完一組舞蹈動作,分析講解后,組織學生站好隊形后,當我說“跟著老師一起來!”但是學生都是站著,我提問∶“你們怎么不動啊?”“怕自己做的不好,同學笑話!”這是學生給我最多的回答。于是我只好用“背對與面對”的方法: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先跟我練習,這組學生面對我;另一組學生背對我們,不能看。這樣進行多次練習后,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動作,就開始大膽表演了,也不怕其他學生笑話,畢竟自身練習過,心里有底了。開始可能是原本沒有學習過舞蹈,看到舞蹈有點心理恐懼。許多學生在練習后,跟我交談,都說現在不再害怕別人看了,相反,別人看,自己更能大膽表演,更想表演了。這說明學生都是有表現欲望的,只要在適當的時機,教師給予機會,學生會做得很好,哪怕手腳會出現不協調,但是在舞蹈中的狀態非常到位!學生這種“敢于”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除此之外,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要多多表揚學生,強調大膽實踐,對學生傾注更多的關愛,真誠、熱情、主動與學生交流,并共同分享音樂與舞蹈為我們帶來的樂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音樂、舞蹈成為伴隨人生的一大愛好,即使在課外也能積極主動去探索學習,才是老師的最終目的。
通過音樂與舞蹈,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質。在教學過程中,應設定生動有趣的創造性活動內容、形式和情景,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增強學生的創造意識。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和音樂互相表現,是互相促進的一體。通過音樂,啟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跟隨音樂全身心的投入到舞蹈創作和表演中去!久而久之,學生們能借著音樂大膽的表現自己,并且逐漸培養出舞蹈創作的興趣!這樣,中學生這個群體的舞蹈天賦,創作潛能,以及對舞蹈的感覺才能得以充分發揮!
在引導學生編舞的過程中,不能過于著急。首先要告訴學生,舞蹈創編的三個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動作、時間、空間。動作就是形式和力量。所謂的時間就是速度和節奏。空間是地面空間:就是路線,指隊形的調度;垂直空間:就是我們常講到的三度空間,地面是一度空間,站立是二度空間,跳躍是三度空間;構筑空間:就是舞臺方位,共有八點方位。在創編基礎階段,我會要求學生將所學的動作通過改變時間、空間等方法進行創編組合。
只是教授基本的舞蹈創編技法是遠遠不夠的,學生永遠只會停留在創編組合階段。舞蹈是賦有生命力的,想要創編出具有靈魂的優秀舞蹈作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發現生活才是教授創編的重點。中學生往往由于繁重的學業缺乏對周圍生活的仔細觀察,即使教師有很好的方法和策略作引導,學生也不能有“高超”的創造表現!因此,教師除了給學生必要的創編技法和策略以外,還要鼓勵學生仔細的觀察生活,養成不斷主動積累豐富多彩生活的習慣!中學生正處于一個張揚個性的時期,他們令人驚訝的舞蹈創意也就越多!學生往往會遷移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創編!
在舞蹈創作活動中,我們不要求學生立刻把舞蹈作品創作的完美無瑕!學生在探索創作過程中的東西往往會給人感覺稚嫩,帶有學生氣息,但那才是屬于學生們有自己特色的東西!這時教師的作用在于點撥,并從動作的可塑性和規范程度上進行修改,而不能大改特改,這樣反而會打擊學生創編舞蹈的積極性!通過老師的點評、修改,使學生在創作過程中不斷提高,讓舞蹈真正成為學生們自己表達情感的方式!
表演是檢驗《音樂與舞蹈》這門課程最有效的平臺,老師需要為學生盡可能創設各種表演機會,不僅能展示教學成果,而且能提高學生的自信,激發興趣,起到很好的良性循環作用。讓學生時時保持一種對音樂、舞蹈學習的積極心態,才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