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忠(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濱江小學312300)
優化竹笛音樂欣賞教學,培養高素養的觀眾
鄭立忠(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濱江小學312300)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能夠欣賞、懂得音樂,是審美修養的標志之一,離開這點就談不上完美的音樂教育”。音樂欣賞教學是新課程標準中強調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開發兒童智力、陶冶兒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培養兒童良好氣質修養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
在一期教研活動中,我們把“優化音樂欣賞教學”的探索定為主題,開展了一系列教學研討,在音樂欣賞教學中采取了一些新的舉措,取得了好的效果。我們認為,音樂欣賞教育最根本的還是要培養人,培養高素養的觀眾。通過音樂欣賞教育,讓學生能切身體會音樂的氛圍,了解音樂場合的一些常識,知道音樂信息的收集渠道,體察音樂的內在情感,從而增強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提高自己欣賞音樂的整體素養。
下面我把兩個相同內容的教學片段作對比呈現,相信優化的欣賞教學更能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
片段一:欣賞《蔭中鳥》(優化前)
欣賞《蔭中鳥》中間部分的片段(各種鳥鳴聲的片段),培養聆聽的興趣。
師:你聽到什么動物鳴叫的聲音?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
生:我聽到了有很多小鳥在叫,是用竹笛演奏的。
師:這位同學回答得很好,這首笛子獨奏曲名叫《蔭中鳥》,是我國著名的笛子演奏家劉管樂老師創作的……
(介紹劉管樂老師的生平和他在笛子方面的成就。)
師:那我們就來聽聽這首笛子曲《蔭中鳥》,聽完后,說說你聽到有什么鳥在鳴叫?你能模仿嗎?
(初聽《蔭中鳥》)
生:我聽到有布谷鳥在叫,布谷布谷、布谷布谷。
生:我聽到有烏鴉在叫,好像還有山里的回音。
生:我聽到了很多,但我叫不出名來,我用口哨學一下……
生:好像還有鳥飛起來的聲音。
生:就是拍打翅膀的聲音。
師:大家說得都很對,這首曲子就是以歡快活潑的旋律,描繪了茂林成蔭、百鳥齊鳴的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介紹《蔭中鳥》的相關知識)
師:森林是大自然的資源,有森林就有各種小動物,我們要保護森林,保護大自然的生態。愛護大自然就是愛護地球,也是為了人類生存、愛護自己。
師:我們再來聽一聽這首笛曲,再一次來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歌頌,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片段二:欣賞《蔭中鳥》(優化后)
師:今天,有一位著名的笛子演奏家要到我們的教室里來開一場小型的室內音樂會,大家想參加嗎?
生:想!
師:那你們就是這場音樂會的觀眾,我就是主持人。讓我們一起來裝扮一下我們的“音樂廳”吧!
(1、拿出若干份有關劉管樂老師簡介的大海報,讓學生幫忙貼在教室的空墻上。2、發給每位“觀眾”一張《蔭中鳥》的宣傳紙,紙上是樂曲的介紹。)
師:各位觀眾,劉管樂老師的室內音樂會馬上就要開始了,請大家趕快就座;把手機關機或調到振動;為了不影響其它觀眾欣賞,節目表演的過程中一律不準攝影、攝像,請大家自覺配合。
下面有請劉管樂老師給大家獻上第一首笛子獨奏曲《蔭中鳥》。掌聲有請劉老師。
(1、引導學生正確鼓掌,2、播放音樂。3、欣賞完后,再引導學生正確鼓掌。)
師:看到大家剛才都沉浸在《蔭中鳥》的音樂中,大家一定有很多話要對劉老師講,我們就來講一講吧?
生:劉老師,您吹得真好!
生:您是我的偶像,我要好好學笛子,以后也像您這么厲害。
生:《蔭中鳥》的鳥叫聲很好聽,您能教教我們嗎?
生;好像到了大森林里一樣,那里有鳥的天堂。
生:聽您這首曲子的時候我很想動起來,可我不敢動。
師:為什么不敢動呢?
生:別人都不動,我怕您罵我呀。
(學生笑,教師也笑。)
師:怎么會罵你呢!享受音樂時當然可以動起來嘍。只是不能影響了旁邊的觀眾。
生:我還想對劉老師說,我們的笛子真偉大!
生:我能和您拍一張照片嗎?
師:告訴大家一件不好的事,劉老師其實已離開我們了,但他留下的作品將常伴我們。
師:下面我提議,讓我們站著再來聽一聽劉老師的作品《蔭中鳥》。
(老師鼓掌,學生起立鼓掌。個別學生還把雙手交叉放在胸前,十分恭敬。教師再次按播放音樂。)
欣賞完后,發現竟有好幾位學生流下了眼淚,掌聲經久不息……
這兩個片段的教學看似相同,但對培養學生的整體音樂素養卻有著很大的差別。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
1.欣賞教學要讓學生成為主動汲取音樂信息的參與者
在片段一中,學生接受的很多信息來自教師的口述,這樣的方式雖然也能讓學生了解樂曲和作者的情況,但由于學生接受的信息是沒有選擇性的,學生是被動的。在片段二中,教師沒有用語言來介紹劉管樂老師和《蔭中鳥》,而是用音樂會海報的形式來展示劉老師的生平和他在笛子上的卓越成就,用音樂會節目單宣傳紙的形式來介紹《蔭中鳥》的相關資料。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根據個人的經驗和能力,主動地、有選擇地去挑選信息,去汲取信息,有意識地培養了學生通過一定的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而且以海報和節目單的形式來出示信息,讓參與者對信息有再汲取的機會,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提高了效率。
2.欣賞教學要滲透音樂場合的常識
作為一個有素養的觀眾,一些音樂場合的常識是必備的。在片段二中,教師自始自終滲透著音樂會的常識:會場的布置、節目單的發放、音樂信息的汲取、節目開始前的準備、節目中的鼓掌等等。這樣的設計緊緊抓住了學生獲得音樂藝術實踐能力的最佳啟蒙時機,也抓住了了學生音樂藝術實踐能力最佳發展時期。這種情境的創設,不但讓學生現在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而且當有一天,學生真正步入音樂廳的時候,他的舉止中就會透露出較高的素養,這就是長期熏陶進而內化的效果。
3.欣賞教學要培養學生好的聆聽習慣
要理解音樂沒有什么比傾聽更重要了,良好的聆聽習慣又是傾聽的前提。片段二中,教師創設了類似真實的情境,對培養學生良好聆聽習慣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正如片段中的學生所說——別人都不動,我怕你罵我。其實他并不是怕老師批評他,而是受到了環境的壓力,恐怕自己的“動起來”與大家“不入流”而遭來非議。當然這位同學是太過謹慎了,但從中不也可見一斑嗎!
通過這次教研活動,讓我更深入地了解了音樂欣賞教育在培養學生音樂素養方面的功能,更合理地去優化這個引導學生去發現美、體會美、享受美的過程。在以后的欣賞教學中,我會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創設情境,尋求最恰當的教學途徑,全面優化音樂欣賞教學,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使學生成為具有較高素養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