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蘇 箐 楊 真(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650051)
湘西藍印花布的現代轉換分析
王 丹 蘇 箐 楊 真(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650051)
藍印花布作為中國傳統印染工藝之一,風格樸實清新,源于秦漢,于明清時期達到頂峰。創新呈現方式、擴大消費市場以及利用新媒體時代的優勢進行宣傳推廣、是對其精華的提煉以及對現代社會消費模式認同,更是對其文化、歷史的傳承。這樣有利于促進藍印花布的發展和成長,并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當代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
湘西藍印花布;現代轉換;意義
藍印花布作為中國傳統印染工藝之一,以手紡、手織、手染的民間工藝和純真樸素、鮮明和諧的藍白之美聞名于世,獨具東方文化特色1。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相比現代技術生產的織物,藍印花布卻被貼上“鄉土氣息”“收藏品”“中老年人用品”等標簽,導致藍印花布貼上與時代不符標簽的因素。因此,實現湘西藍印花布的現代轉換,應更多的考慮載體、呈現方式、品牌推廣、經營模式等因素,使其實用性和審美性融為一體,滿足現代人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
藍印花布藍白二色,風格樸實清新,源于秦漢、盛于宋代,于明清時期達到頂峰,起初所用面料為葛、麻、絲織物,公元7世紀逐漸被棉布代替。傳統的藍印花布紋樣題材豐富、寓意豐富,反應了百姓的喜聞樂見,敘述著人們樸素的審美情趣和對生活的熱愛,《嘉定縣志》記載“以灰藥布染青、侯乾試去。青白成文,有山水樓臺人物劃過鳥獸諸象”2。
湖南湘西是民間手工印染比較普遍的地區之一,少數民族的蠟染、扎染、漢族的藍印花布都曾在此非常流行。湖南人民自古以來喜愛藍色,因為靛藍色與當地人們所處的山水等自然環境的色調比較協調,藍色土布服飾不僅耐臟而且結實,適合勞動者穿著,在藍色服飾上配上五彩花邊、繡五色花卉圖紋會顯得更加光彩奪目。湘西地區的藍印花布印染工藝是在蠟染的基礎上發展來,屬于防染印花的一種,所采用的鏤空花版印染技術也是我國最古老的印染技術之一,匠師按照線描圖案,在木板或浸過油的硬紙板上雕刻、鏤空制成花版,考慮到當時漏板刮印工藝的限制,以及花型之間的連接和花版的耐用性,創作者們對花紋的處理上巧妙的采用斷線和點來代替大塊面和長線條,點成為構成紋樣的基本元素,印染時,在鏤空的地方涂刷染料或色漿,除去鏤空版,花紋便顯現出來。然而,這一歷史悠久、家戶喻曉的民間工藝,卻隨著“洋布”“洋染料”“洋技術”的在國內市場的滲入,面臨著淘汰的危險。近年來,雖受“綠色環保主義”“保護非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等熱潮影響,藍印花布重回人們的視野,但是由于自身的一些鮮明缺陷,與現代消費市場仍格格不入,從事藍印花布生產的作坊往往收益低、市場萎縮。走訪湘西地區,機印藍印花布仿品泛濫,傳統手工作坊生產規模小,數量少,較正規生產基地僅有“劉大炮”作坊和箐鳳工藝有限公司兩家,產品除少量布匹原料出口外,其他產品的銷售渠道以鳳凰旅游市場為主。曾經衣被天下的藍印花布逐漸淡出湘西地區人們的生活。
1.呈現形式上注重藝術與實用性
社會審美趣味的更新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制度層次上的社會文化,在當代,由于經濟條件、主體感性欲求的釋放以及生活質量的提高,都使人們不滿足于那已經約定俗成的固有體質,要求突破禁區,跨越藩籬,回歸自然的懷抱。3人們在挑選布藝產品時,除質量外,更多的是考慮其外觀是否美觀實用。追求和喜愛舒適、簡潔、美觀、實用、大方的設計是當代人審美趣味變化的直接體現,也為如何成功實現湘西藍印花布的現代設計指明了方向。
首先,是觀念上的改變,對于藍印花布我們不能固執的認為,它很美、它很傳統、很有文化內涵,就必須是保持原始呈現形式一成不變,又或是大街小巷人們都穿著它、背著它、家里滿是藍印花布做的床單、被套、窗簾就代表這一優秀的民間工藝得到了發展和保護。文明的發展軌跡折射了傳統與現代、落后與進步、和諧與沖突、秩序與混亂、理想與欲望之間的較量。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人們的生活理念、文化品位和審美觀念不斷提升,促使其對布藝紡織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布藝紡織品設計師只有在自己的設計理念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才能順應市場的多元化發展以及人們更高品位的雙重要求。4
其次,湘西藍印花布的現代設計所提倡的不是拋棄傳統、一味現代化。工藝上,它是在保持傳統手工的基礎上,應用現代化機械更好地服務于手工,如在配置染料比例的時候,現代機器遠比人工精準,還可以通過兌入成分的各自比例協調來改變藍色的明度、純度、飽和度來到圖案的層次感、飽和感以及設計感。圖形的設計上,更個性化、時尚化、設計手法可多采用西方現代圖案設計構成手法達到中西合璧的效果,設計元素可以就地取財,結合現代設計手法加以創新,在鳳凰縣,聚居著眾多少數民族,其中,苗繡服飾上的刺繡圖案堪稱一絕,題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種類繁多:人物、動物、植物、山水、文房四寶等,取其圖案,通過簡化、夸張、添加、分解重組等手法應用在藍印花布上,如針對兒童可以,提煉魚龍圖案、太陽等圖、而針對年輕人,可提取“石榴”“蝴蝶”等圖形,使其具有本土文化氣息的同時、也能適合現代消費模式和審美心理。還可以根據季節、產品用途,來挑選厚薄合合適、質感合宜的的布料作為印染材料,再根據這些布匹的用途設計通用布匹或專用布匹圖案,實現審美和實用的統一。
最后,在藍印花布產品的設計上應更注重生活品位,精致的生活并不指價格昂貴的產品,而是產品中散發出的細心、刻意又宛若天成之感。
2.消費市場上進行有深度的擴展
在過去的數十年里,湘西藍印花布的消費市場主要以鳳凰旅游業為依托,主要旅游產品有衣服、背包、玩具等,曾是旅游產品消費市場的領頭羊。然而,隨著鳳凰旅游業的商業化以及保護古城實行收費等新規的出臺,游客逐年遞減,旅游產品的銷售也開始面臨著零盈利的危機,但與此同時,海外訂購的藍印花布原料通過現代化設計后卻在軟裝行業備受喜愛。
在軟裝中,布藝類材料有著明顯的優勢:價格經濟、色彩多樣、圖案獨特、易清洗,用布做成的家居軟裝設計不會出現“千家”一面,而且“布”可以在心理上給人們一種溫馨的感受,布的柔韌性在觸覺上也給人們一種可以依賴的親膚感。
湘西藍印花布作為眾多布藝材料的一種,歷來就是軟裝的一部分,如床單、被套、掛畫等,相比現代科技生產的化學布料,更具環保性,文化性,因此,實現箐鳳藍印花布由“旅游商品”向“軟裝商品”的轉化,在保證旅游市場的同時,擴展旅游市場以外的家紡市場,是對其精華的提煉以及對現代社會消費模式認同,也是對綠色環保主義設計倡導的響應,更是對其文化、歷史的傳承,有利于促進其發展和成長。
3.宣傳推廣方式上注重與時俱進
近年來,新媒體開創了媒介傳播的新語境時代,較傳統媒體,新媒體更具時效性、娛樂性和高效性。作為一種新的傳播方式,它是“泛化的”,“泛”,意味著分散化、全景化、擴展化與一體化,也正是如此,它深刻地影響并左右了“民間文化”的傳播方式。5景德鎮陶瓷、濰坊風箏等傳統工藝都曾借助其獨特的傳播優勢得到了很好的推廣。
湘西藍印花布在宣傳推廣方式上的與時俱進是指在傳統推廣的基礎上,利用新媒體對其工藝、文化、情感進行靈活性的傳承和發展,如制作“湘西藍印花布生產工藝”FLASH動畫,建立微信后臺,微博等。此外,還可以將鳳凰藍印花布技藝過程植入電影中,通過對白、道具、常見等植入手法呈現出文藝、清新、時尚的品牌性質,在獲得娛樂性的同時帶來額外的商業利益。
1.市場與產業發展意義
“綠色環保”是鳳凰藍印花布與現代機織印染布的最大區別,盡管機織印染布以其花樣時尚、價格便宜、品種繁多等優勢風靡過整個市場,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污染卻日益嚴重的當代,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意識到轉變傳統消費觀,倡導綠色消費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通過市場調研結果了解到,當具有同樣屬性的商品可供選擇時,人們則會更多考慮除價格之外,產品的安全性,綠色性。實現現代轉換后的鳳凰藍印花布,不是對“全球國際化”的附和,也不是采用現代科技對“傳統”的復古,而是利用國際化使傳統永不覆滅。天然植物染料除了環保外,還具有節約成本的作用,而在如刻板、攪拌、晾曬等環節采用機器化自動生產,可以節約雇傭工人成本,在保證工作效率更高的同時,還可以用多余的錢聘請設計師,設計出更多符合藍印花布裝飾圖案,使其在審美上不輸現代機織印染布。
2.文化宣傳推廣意義
藍印花布雖被列入“非遺”保護名錄,但是由于宣傳推廣的力度不夠以及方式有誤等,導致政府、學界、社會常將藍印花布所蘊含的文化等于其裝飾紋樣、傳統手工,殊不知這一古老的民間工藝瑰寶,更是歷史轉變、是人權獨立、社會繁榮的見證者,是活著的文化,它將會隨著我們整個民族的生生生不息而愈加豐富、愈加精彩。因此激發全民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傳統的自豪感,必須從整個社會的層面來認識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這樣才能對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有更多的突破。鳳凰藍印花布成功實現現代轉需要政府、學界、商界、社會四位一起共同努力,轉換后的藍印花布以及相關產品將會更多的融入到我們的生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以其實用性來述說古老的文化內涵。此外,實現湘西藍印花布的現代轉換,對于設計師群體也有更新的要求,不同于現代印染布圖案設計,簡單的復制粘貼或產品大批量加工,它要求設計師具有強大的設計功底外,還要對民族文化深深熱愛,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以人為本的設計良知以及靈敏的市場嗅覺。
以“藍白二色”流傳至今的藍印花布,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鳳凰藍印花布的現代轉化是對現代消費市場所提倡的“個性化‘“品位化”“環?;钡捻憫?。創新其呈現方式、擴大其消費市場以及利用新媒體時代的優勢對其進行宣傳推廣、是對其精華的提煉以及對現代社會消費模式認同,也是對綠色環保主義設計倡導的響應,更是對其文化、歷史的傳承,不僅有利于促進其發展和成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豐富當代人的物質、精神生活。
注釋:
1.穆慧玲. 中國民間藍印花布的傳承和發展[J].國際紡織導報,2009.2:77-79
2.左漢中. 中國民間美術造型[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2:160—181.
3.沈嘉祿.尋找老家具[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11:59.
4.張偉.紡織材料在家居中柔與美的探討[J]天津紡織科技,2014 .04:24-25.
5.王洪.新媒介語境中“民間文化”的再現與傳播[J]大連工業大學學報,2011,03: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