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天俏(海南大學藝術學院570228)
本土文化的視覺元素在平面設計中的再造
齊天俏(海南大學藝術學院570228)
設計它既富有時代感,又有一定的民族性,既可以展示設計發展的趨勢,同時又可以延續民族文化的脈絡。隨著全球設計趨于統一的國際化的發展,本土的藝術、文化氛圍及其風土人情等資源作為區別其他民族設計的差異所在,成為搶占經濟市場,吸引觀者眼球的重要策略。本文通過對“本土化”的分析,探討在國際化大一統的思潮下如何做到真正的本土化,如何將多樣的本土文化更好的融入到平面設計中,發掘本土文化的奧秘與它們的再生價值。
本土文化;視覺元素; 再造
本土文化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化,它是經過本民族的生活習慣及思維方式沉淀的結晶,重新闡釋的文化,是本土獨創的一種文化形式,它是傳統文化進行整合發展的一種文化形式。本土文化既有歷史的傳承,也有植根于現實生活的演變與發展。
從古至今,人們在不斷地思考人、自然和社會的關系,探討不同時代、不同民族文化的演變。在當代經濟全球化的局勢下,本土文化更是不可小覷。特別是在平面設計中,本土文化為當代平面設計提供了創作的動力和題材,同時也是平面設計師設計思想的立足點。賦有本土文化的設計作品不僅顯示了我國深厚的文化,同時也展示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民族特點與其神秘的靈魂。
民族文化是一種延綿千年的種族情感的重構,它游動于閃爍不定的歷史長河之中,它來自一種切膚的生存體驗。它是藝術設計的根基,盡管我們在理論上認可了文化藝術是多元化存在的,但我國對本土文化的教育還是相對滯后,那些自說為現代設計的平面設計作品,其表現形式多數是陳舊的、傳統元素機械而呆板的堆積,與現代設計和審美趨向極不吻合,現在的平面設計師更注重的是作品的商業性與實用性,對傳統文化與傳統藝術不屑一顧, 更沒有去深入地了解我國本土的設計語言,所以在現代設計作品上并沒有體現出我們的本土文化內涵和個性特點,只有較少數的平面設計師將目光轉移到本土文化的挖掘與研究上。探索本地的文學思想與藝術形式,這些都為設計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與源源不斷地素材。
正式因為我們一味地追求和模仿國外設計,耳邊不斷聽到外國一個又一個外國設計師的名字,也出現了大量外國設計師到中國來設計,以至于在中國本土的東西越來越少。我們古人那些精湛而生動的藝術設計語言在現代受到極大的冷落,所以我們正在一步步的失去自己的表達方式。由此看來對本土文化的運用和挖掘是現代設計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和前進的阻礙。
社會科技、經濟的不斷發展,“全球化”也隨之而來,諾大的世界在信息時代下變成了“地球村”。地域之間的界線也越來越模糊,在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下社會各界面臨著許多的問題與困境。藝術設計領域同樣也將面對“國際化”這個大趨勢。在這樣的思想大一統的潮流中,全球的設計越來越趨于一致,發達國家的思想幾乎深入到各地,已在各地區生根發芽,導致人們把目光集中到西方,并不去深入的了解本國的藝術文化。
然而我國平面設計還處于發展階段,各方面都還不夠成熟,新材料、新技術以及新思想、新觀念的涌入,對我國的現代平面藝術設計的發展產生著巨大影響。這些新的思潮推動了我國平面設計的發展,同時由于我們盲目吸收,也使我們的設計喪失了本土的意味。使我們的本土語言在世界思想文化浪潮下停滯不前。
“萬物負陰而抱陽”,在任何文明中都有優劣之分,民族文化同樣也是良莠雜陳,它蘊含著多層次、多結構、多因素的特征,并潛藏著一定的局限性。同時民族語言也會緊隨著時代的命脈而積極搏動,在各種因素的突變下,本土文化也會另辟蹊徑,尋找適合發展的道路,在歷史的長河中展露新顏,呈現出新的活力。
1.傳承本土文化
在文化傳承這一點上,我們應全面的看待本土文化,在運用本土文化的過程中不能全盤“照搬老祖宗”且機械的堆積本土元素,而應遵循、傳承、創新、發展本土文化。有選擇性、目的性的運用本土元素,盡可能做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真正達到傳達最本質的民族語言,弘揚本土文化并把優秀的民族文化加以提升轉化到未來的全球文明當中,
2.國際化與本土文化的完美融合
現代設計中的“本土化”已不再是絕對的本土傳統文化,它是各種因素經過整合的一種突出民族傳統特色的表現,在藝術設計中本土文化已逐漸融入到國際化的范圍內,雖然各民族的本土文化有著完全不同的文化基石、思維邏輯,在價值觀、審美情趣、生活習慣等諸方面也有著巨大的差別。所以為避免出現文化交織混亂、盲目追尋大國文明,各個民族既要挖掘自己的文化傳統又要展望國際設計發展趨勢,吸取他人設計的優勢。我們可以去粗取精,采納國際上那些先進的,有指導意義的設計理念及科學技術, 并與本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相融合,進行再造,形成自己獨特的嶄新的藝術潮流。
平面設計作為現代設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樣也處在傳統與現代、商業與文化交匯沖突的復雜位置,它應是傳統文化與當代設計理念相整合的一股新生力量,而并不是通過表面的摹仿和借鑒中國傳統藝術元素就能表現出來的。應該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支撐下,用平面的手法去體現出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也應是作者對本土文化情感的自然流露,而表達出本土文化最本質思想的一種創作。因此, 現代平面設計的本土化過程, 是一個既能保持民族文化又能適應多元文化、改良本土傳統文化與改造外來設計理念相結合的過程。
國際化曾經成為設計的執行準則,幾乎世界各地,各個設計領域都在盲目的追尋一種風格。這種統一的標準、個性的淪喪,使生活多樣化的現在社會產生審美疲勞。在21世紀當代人審美多元化的需求下,藝術設計將展現出一種新的視覺形態,幾乎在各類設計論壇上都會熱忱高漲的討論具有獨特性的本土化設計語言,以突出設計的多變性和適應性。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初盲目學習西方的設計語言和技法逐漸轉變成有意識、有目的、有主體的自主設計,這才能讓中華民族又有五千年的文化成為了設計最最有利的資源,帶給我們無窮的設計靈感。
[1]王受之.《世界平面設計史》[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2]王荔.《中國設計思想發展簡史》[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3]李硯祖.《視覺傳達設計的歷史與美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齊天俏,海南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三年級美術學視覺傳達及理論研究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