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磊(內蒙古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014010)
論俞遜發《瑯琊神韻》中傳統文人自然觀的體現
丁 磊(內蒙古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014010)
俞遜發為我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竹笛演奏家,其倡導并踐行的音樂與傳統文化應緊密結合的觀點更是具有積極意義。本文通過對其代表作品《瑯琊神韻》的創作背景及作品特點進行分析,力圖對俞遜發的音樂“世界觀”有一個清晰的闡釋。
俞遜發;瑯琊神韻;自然觀
俞遜發,1946年1月8日出生于上海市人,笛子演奏家,上海民族樂團一級演奏員,2006年1月21日因病逝世,享年60歲。俞遜發可謂中國竹笛藝術的標志性人物,無論是其精湛的演奏技術,還是其作品的深遠影響,都是獨樹一幟的集大成者。俞遜發勤奮異常、加之天賦秉異,在早年習笛過程中有幸得到南北四大竹笛名家的指導。在傳承了南北派大師演奏風格中的精華、汲取了南北派笛子藝術精髓的基礎上,通過自己深厚的基本功底和對傳統文化的不斷學習,最終練就了俞遜發不但能“氣韻生動”的表達風格地道的南北各派曲笛,也形成了自己的竹笛藝術觀點。在其所著竹笛教材后,俞遜發意味深長地留下了這樣一段話:“笛子的藝術魅力是無窮的,唐宋以來的笛子詩賦以文學的手法已淋漓盡致地表達無遺,只要你去求真、求實、求深、情真意切地追求下去,相信你一定會在笛子藝術中獲得無盡的精神享受,步入新的境界,最后贈上一句格言∶自然之中有深意?!边@句“自然之中有深意”完滿的詮釋了俞遜發的藝術世界觀,其笛子作品《瑯琊神韻》更是這一觀點的堅實踐行。
魏晉之際政治動蕩且黑暗,司馬政權為了確定統治的穩固,去除曹魏的遺留影響及力量,開始對曹魏一派文人進行打擊。這迫使很多有抱負的文人走上了隱逸之路,投身到了自然的懷抱,與此同時,一種深沉而細膩的精神世界在這些文人的觀念世界中逐漸形成?!白匀弧币辉~為萬物本來面貌之意,暗含無為、非人力所及之意。習慣了長期隱居于自然環境中之后,文人們內心更加向往一種自由、純粹、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而這一狀態也是俞遜發的藝術精神的終極最求。
《瑯琊神韻》創作于1983年,出于對專業的精益求精,俞遜發幾乎每年都要親自去盛產笛膜的安徽五河縣采集、加工笛膜。沿途總要路過滁州市,應當地朋友邀請曾數次游覽位于滁州西南處的瑯琊山,每每總能被此地的山水所吸引,忘返其間。而瑯琊山正是北宋文人歐陽修名作《醉翁亭記》的原創地,當年被貶滁州,心境豁達的歐陽修很快從瑯琊山水中找到心靈釋放的出口,常到山中飲酒作詩,寄情于山水之間。后結識了瑯琊寺的住持,兩人相交甚好,住持派人為其修建了醉翁亭,故而才有了歐陽修那首曠世名作《醉翁亭記》。其中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也成為千百年來中國文人所崇尚和追求的精神的概括。這句話同樣打動了俞遜發,他數次流連于這清秀山水與人文情懷之中,想要在此情此景之下創作一首笛子作品以表達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不懈追求。1983年,在安徽笛子名家鄧玉璽的引薦下,俞遜發在山中的瑯琊寺居住了一個多星期,他曾在《瑯琊神韻創作記》中對周圍環境這樣描述到:“環滁皆山,奇樹倚石,蒼翠拔天,自醉翁亭順瑯琊古道而上,遠聞山寺暮鐘悠悠,進得瑯琊寺內,才覺寺內鐘鼓聲遠近竟是一般強弱,甚感奇妙。也許是佛緣,我居然是第一個獲準住在寺內的與佛家子弟同吃同住的世俗中人,每天清晨四點三十分,我就和佛家子弟一起身做早課,已是中秋時節,寺外寒意陣陣,山霧彌漫,寺內梵樂誦經香火繚繞,我站在一旁如癡如醉?!闭沁@樣的自然與人文情境促成了俞遜發《瑯琊神韻》的成功創作。
《瑯琊神韻》共分為七段,依序為:一、日出而林霏開;二、蒼翠撥天;三、釀泉潺潺;四、太守醉也;五、眾賓歡也;六、人影散亂,夕陽在山;七、云歸而巖穴眠。
第一個標題“日出而林霏開”,主要以羽、徵、宮三個音的弱吹展開,舒緩而悠長的節奏音形及隨后高八度的音高變化,描述了日出過程中一種由朦朧到清晰的狀態,此標題下是寫景,但這種寫景更像是一種氣氛的渲染,演奏時更是強調一種不刻意的自然狀態,山中日出的情景從笛中緩緩展開?!吧n翠撥天”塑造了山中蒼松翠柏的挺拔姿態,這一姿態剛好與正直文人剛正不阿、出淤泥而不染之氣節相一致,段落中后處演奏中彈吐音這一新技巧的應用,很好的利用了舌頭堅實的彈性與吐音演奏的堅定音色,展現出以歐陽修為代表的文人氣質中蒼勁風骨。俞遜發在《瑯琊神韻創作記》中這樣寫道:“古道古樹,蔥蔥欲滴,奇就奇在每棵大樹的樹根均暴露在大石頭上,根須鑲嵌在石縫之中,像巨大的手臂緊緊地的抓住一大塊石頭,欲有眾手拔山之勢。”在隨后的“釀泉潺潺”這一段落中,俞遜發創造性的應用“指擊音”來營造山中潺潺泉水流動的聲響,這一對自然界聲響的模仿很是形象,讓演奏者及聽眾一起投入到了作品的意境當中。
作品接下來的三個標題“太守醉也;眾賓歡也;人影散亂,夕陽在山”都是當時所處心境的一種描寫。首先“太守醉也”由二度顫音展開,近乎于一種散板的節拍形式,展現了“太守”的微醉的樣態。其后引入一段由昆曲素材寫成的慢板,綿長的氣息演奏托付起南派代表性的“顫、疊、贈、打”四大運指技巧,配合演奏者換氣氣口的特殊處理,形成了極為獨特的律動感,將太守“外醉內醒”的神狀流露的很是生動。其后的“眾賓歡也”以傳統南派快板的演奏技法及形式來完成,表現了主人與眾位賓客同醉、同歡的場景,華麗而雅致的運指頗有正直文人內心世界中所崇尚的品格高尚、生活脫俗的理想狀態?!叭擞吧y,夕陽在山”采用了虛指顫音的演奏技法,并配合泛音與實音交相發聲,“虛實”之感躍入耳間,好似賓客雖然逐漸散去,但太守的心緒任然是那樣活躍,對國家及人民的擔憂始終不會忘記,但現在只能報以平和的心境看待這一切。最后在“云歸而巖穴眠”這個標題下,作品以俞遜發獨創的“哨笛雙音”完成了整部作品,雙聲和鳴所營造的和聲性,更加將俞遜發所向往的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追求展露無遺。
《瑯琊神韻》相較以往的中國竹笛作品有較大的不同,改變了傳統笛曲寫景抒情的模式,轉而用一種散文式的作品結構來表達一種中國式的文人情懷,將中國文人的精神理念寄托在作品中。這種形式上的改變便是俞遜發對一種“自然”狀態的追求,沒有了傳統竹笛作品很模式化的曲式結構樣態,以自己的真實心境感悟達成了一種“自然而然”的作品發展邏輯。作品中為了表達對自然的描述及感悟,創新了多種新的演奏技巧,這一切都深刻的反映出當時俞遜發多年來對自然、對人性及對兩者關系的深刻思考,這也是他一生以來所追求的最高藝術境界!
[1]《玉笛飛聲》.俞遜發笛藝四十年演奏曲譜索編[M].臺灣琴園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出版,2000.10.
[2]林明慧.《俞遜發笛樂審美心理研究》.上海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4.5.
[3]袁志鐘.《俞遜發傳》.http://www.doc88.com/p-919960649968.html.
丁磊,2002年考入西安音樂學院民樂系竹笛演奏專業,2008年考入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攻讀民族音樂學專業,現任教于內蒙古科技大學,負責《竹笛演奏專業主課》《民族樂隊重奏與合奏》《地方音樂概論》《民族音樂學》等課程的教學工作。